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麦29号(皖8550)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麦29号(皖8550)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半冬偏冬,单产6750~7500kg/hm2,适于皖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早、中茬麦田种值,在相似生态区可以试种。株高85cm左右,长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41~46克;高抗白粉病,中抗叶锈,纹枯病轻;抗寒性好,较抗干热风。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中旬,播种量可根据播期早晚控制在90~150kg/hm2。  相似文献   

2.
王敏  张芬 《安徽农业科学》1995,23(3):218-218
皖麦21号为弱春性品种,株高85cm左右,大穗、长芒、白壳、白粒、粉质—半角质,千粒重约40g,熟期早,成穗率高。产量水平400kg左右,品质性状优良,面粉质量超过国家一等馒头粉标准。抗三锈,中抗赤霉,轻感白粉。适应在沿淮淮北地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平田块种植,合理密度为每亩15~18万基本苗,适宜播期为10月15日~10月25日。  相似文献   

3.
皖麦27号(皖91808)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半冬偏春性,单产5250~6000kg/hm2,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cm,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千粒重40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4.95%;高抗三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抗穗发芽。落黄性好,不早衰。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中旬,基本苗可掌握在15~18万  相似文献   

4.
皖麦23号(87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kg,适合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5~90cm,长芒、白壳、红粒,千粒重359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1%,高抗三锈和白粉病,特别是对赤霉病抗耐性强,耐湿性好,熟期转包好,不早衰。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5~20万之间。  相似文献   

5.
宿 990 8系宿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 ,半冬性 ,高抗倒伏 ,比皖麦 19早熟 2d。大田产量 675 0~ 82 5 0kg/hm2 ,适宜安徽淮北、黄淮南片麦区中等以上肥力种植。株高 83cm ,白粒 ,半角质 ,容重 80 0g/L以上。中抗至高抗条锈和秆锈病 ,中抗纹枯病、漫叶锈病 ,中感白粉病 ,高感赤霉病。中后期耐旱、耐高温、耐低温寡照 ,熟相好。适宜播期 10月 8~ 2 4日 ,基本苗 180万~ 2 40万 /hm2 ,是皖麦 19理想的接班品种。  相似文献   

6.
皖麦32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皖麦32 号(2219)系以扬麦158 经离子注入(30 Kev,80 次)引变,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春性,单产6 000kg/hm 2 左右,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90cm ,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38g 左右,粗蛋白质含量13.89% ,抗三锈和白粉病,中抗赤霉病,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 月中下旬至11 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180 万/hm 2 左右。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科技》2001,(7):18-18
1.皖麦38号由涡阳农科所以烟中144×85-15-9杂交选育而成.原名为涡8779,1997年8月31日通过省审,命名为皖麦38号.1999年通过国审,同年获得国家"九五”第二批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和优质专用新品种后补助. 该品种半冬性偏冬,抗寒性强,幼苗匍匐,叶色深,分蘖力强,成穗多,株高80~8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蜡粉重,长相清秀,具有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穗纺锤形.白颖,白粒,角质透明,容重791~814克/升,中熟,株高适中,较抗倒伏;中抗白粉、叶锈、赤霉病,中感条锈(慢锈型)、纹枯病;抗小麦吸浆虫.耐渍,较抗穗发芽.品质指标达到或超过国标一级优质强筋小麦标准.  相似文献   

8.
张福平 《农友》2001,(9):10-10
1.品种特性。豫麦68号属于偏冬至弱春之间类型,生育期222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耐寒性好。亩成穗40万左右,穗粒数38粒,千粒重40克左右。穗长方形,长芒、白壳、无茸毛。成穗前秆、叶、穗黄亮,抗干热风能力强。高抗秆锈、叶锈和白粉病。  相似文献   

9.
皖麦26号(皖8804)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单产6000kg/ha,适于沿淮、沿江和江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cm,长芒、白壳、红粒、半用质,千粒重45g左右,粗蛋白质含量为13.23%,抗三锈和白粉病,赤霉病较轻。熟期转色好,不早衰。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300万/ha左右。  相似文献   

10.
皖麦16号(8553)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春性,亩产350—400公斤,适合淮北中北部地区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株高80厘米左右,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0克,粗蛋白质含量13.34%,抗条锈和白粉病,轻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较抗吸浆虫,耐旱,耐青干,抗倒伏,抗寒性较差。适宜播期为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基本苗可掌握在20—25万之间。  相似文献   

11.
<正> 1 强筋小麦品种:皖麦38 皖麦38由安徽省涡阳县农科所选育而成,1998年安徽2点、江苏1点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323.1kg,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5.22%。 特征特性:半冬性,抗寒性强,中熟,全生育期230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株高80~85cm,较抗倒伏。穗纺缍形,长芒,白壳。籽粒卵圆形,白粒,千粒重38g。蛋白质含量14.2%,湿面筋含量36%,沉降值51.8ml,吸水率60.9%,稳定时间9.7分钟。中感条锈病(慢锈)、白  相似文献   

12.
安徽11个小麦品种抗旱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近年育成的11个小麦品种进行干旱胁迫试验和大田试验,通过对产量因素的干旱胁迫指数的分析。初步筛选出3个抗旱性较强的品种;皖麦19,皖麦38和皖麦39,其中皖麦39抗旱性既强,产量性状又好,适宜大面积推广,绿叶数、叶片萎蔫程度、根冠比、叶片持水率、脯氨酸含量与产量因素相关密切,可以作为抗旱性鉴定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3.
川麦107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春性,株高90厘米,白粒,千粒重40克.对秆锈免疫,中抗白粉病.区域试验产量(667平方米产量,下同)285~304千克.适宜长江上游冬麦区中上等水肥地区种植.面粉宜作饼干、糕点等.  相似文献   

14.
<正>秦黑1号(血麦)属半冬性品种,分蘖力强,株高90厘米左右。具有一定抗寒耐旱能力,高抗条锈、叶锈病,兼抗赤霉、白粉、叶枯等病害,抗蚜虫。中晚熟,粒色紫黑,粒形长条形,近似黑米。千粒重38~40克,硬质,一般亩产200~300千克。微量营养元素铁、锌含量分  相似文献   

15.
王瑞  季昌好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230-230,233
安徽13小麦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春性,单产5250kg/hm2,适宜淮北中、南部及淮南麦区中等以上肥力田块种植。株高95cm左右,茎秆弹性好,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千粒重45~50g。粗蛋白质含量17.3%,湿面筋含量48%,面条评分92分,色泽9分。高抗白粉病和条、叶锈病,中抗赤霉病,根系发达,落黄好,熟期适中。适宜播期10月20日~11月10日,基本苗270~300万/hm2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05,(4):54-55
皖麦52号(原名:丰华8829),审定编号:皖品审04020445。系宿州市种子公司用郑州8329与皖麦19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2—2004年安徽省淮北半冬性组区试,平均亩产503.4千克,比对照皖麦19增产3.55%。2003—2004年安徽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13千克,比对照增产3.31%。适宜安徽省淮北地区旱、中茬口种植。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4年10月29日审定通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93-1995年安徽省淮北片春性组区试及生产试验等资料,对皖麦31产量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麦31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公顷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皖麦31每公顷60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525万左右,平均每穗33-35粒,千粒重45-50克。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新审定的小麦品种川麦107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春性,株高90厘米,白粒,千粒重40克。对秆锈免疫,中抗白粉病。区域试验产量(亩产量,下同)285~304千克。适宜长江上游冬麦区中上等水肥地区种植。面粉宜作饼干、糕点等。  相似文献   

19.
豫麦13是1982年采用有性杂交经六年选育而成,经省,国家两级多年多点区试结果,表现高产稳产,比对照种豫麦2号平均增产10%左右,在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均表现高产和较广泛的适应性,品种属半冬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产量结构直辖市,株型理想,成穗率高,。综合抗性好,表现抗寒,抗干热风,抗条锈病和纹枯病,耐穗发芽,品质优,容重高达800克/升左右,适播期长,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20.
2月3日,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文俊在全省农垦工作会议上宣布:皖垦麦1号小麦选育与推广获得安徽农垦2010~2011科技进步一等奖。观看会议的潘村湖农场人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站起来鼓掌相庆。"皖垦麦1号的诞生整整用了10年时间,前后有两任农场场长、三任农科所所长以及2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为其倾注了心血。"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