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水稻化感物质的种类、化感物质及化感作用的检测技术、化感作用的机理,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潜力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水稻化感作用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分析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的热点问题,着重介绍了水稻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七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化感作用机制及其遗传性状,并进一步阐述了水稻感作用的应用,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文章对国内外学者在水稻化感作用的测定方法、作用机制、遗传分析及化感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水稻化感作用在杂草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种质资源中存在有化感潜力的品种,部分水稻残株对一些杂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特性广泛地分布于水稻的种质库中,研究和探讨水稻化感现象,揭示化感物质及共同作用机理,有效利用水稻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而且能避免和减少化学除草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当前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的热点问题 ,着重介绍了水稻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化感作用机制及其遗传性状 .并进一步阐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 ,提出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发展方向 .  相似文献   

6.
中国北方水稻与无芒稗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寻中国北方栽培稻种资源是否对稗草具有化感作用,用改进的差时播种共培法对中国北方常见的37份水稻栽培品种与稗草(无芒稗)进行了室内幼苗化感作用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北方栽培稻中存在对稗草具有较强化感作用的资源,与对照相比,各参试水稻品种对稗草幼苗的株高、根长、植株干重、根干重化感作用差异很大。其中1046,屉优35,TA/C4115,沈农315,TA/C418等品种对稗草幼苗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265-11,高优8等对稗草幼苗基本无化感作用;而265,265-2等对稗草幼苗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发现多数水稻品种对稗草根长抑制率高于对株高抑制率,对根干重抑制率高于株干重抑制率。  相似文献   

7.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春晴  刘强  李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33-12636,12640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很多研究缺乏对化感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现况,就化感物质的种类、作用途径、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以及化感作用的缓解办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水稻化感作用的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G1(具强化感作用)为母本、台中19号(具弱化感作用)为父本构建了F2杂交群体,在水稻生长至7~8叶期以莴苣为受体植物鉴定了亲本、F1和F2群体的化感作用。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7~8叶期水稻对莴苣根长和芽长的化感抑制作用均由两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主基因除了加性—显性效应,还存在上位性互作。水稻对莴苣抑制作用的主基因表现超显性遗传;对莴苣幼苗根长抑制作用的多基因未表现出超显性遗传,而对莴苣幼苗芽长抑制作用的多基因表现超显性遗传。两个性状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2.8%和92.2%。  相似文献   

9.
水稻种质资源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保存的近万份稻种资源中 ,随机抽取 70 0份 ,测定它们的化感作用 ,初步筛选出 35份对白菜生长有抑制作用的品种。这种抑制作用是否可以作用于水田杂草 ,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但已可证明水稻种质资源中确实存在着具有化感作用潜质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了化感作用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化感作用在林业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化感作用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在林业生态系统中化感作用也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对林木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化学因子 .通过大量而翔实的资料阐述了化感作用在林业上的研究现状及化感物质的来源、种类、生物合成途径与研究方法 ,并展望了其在林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得益于科技发展尤其是水稻育种科技的进步,自水稻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的大面积应用以来,我国水稻单产先后实现了两次质的飞跃。新时期消费者对水稻品种和稻米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当前的水稻育种效率仍不够理想,难以满足未来需求。作为自花授粉作物,水稻在育种过程中的杂交分离世代需要经过多代连续自交才能实现性状的纯合稳定。然而,大田环境下水稻生长周期长、难以进行周年种植,导致水稻育种周期长,成为水稻育种的瓶颈之一。快速育种(Speed breeding)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通过环境调节和生长调控等综合措施促进作物生长、开花和成熟从而加快作物世代进程的新技术,可以缩短从种子到种子的繁育周期,实现一年多代繁育,有望显著缩短育种年限、提升育种效率。本文以水稻为重点,从作物快速育种技术的兴起、水稻快速育种的研究概况、水稻快速育种中的关键基因、影响水稻繁育周期的环境因素、快速育种与现代育种技术的融合等方面,系统梳理水稻快速育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该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重点方向进行讨论和展望,旨在推动水稻快速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升水稻育种效率,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绿荣追施宝对水稻品种305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昌平沙河松来堡试验基地喷施绿荣追施宝与清水对照和常规施肥相比,增产均显著,穗粒数分别平均增加5,6粒,千粒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5,0.6 g,分别增产915,1 0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5.6%和19.3%。海淀上庄长乐基地,喷施绿荣追施宝与清水对照和常规施肥相比,增产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分别平均增加8,9粒,千粒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5,0.7 g,分别增产1 110,1 26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2.6%和16.7%。  相似文献   

14.
水、陆稻根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选用来自日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粳型水稻品种8个和陆稻品种7个,在大田旱种和雾培条件下测其根系性状和叶片水势等。结果表明,在2种栽培条件下水、陆稻的根长、根数、根基粗、根中粗和根体积等性状相关显著;水、陆稻不同的品种间根系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陆稻品种的根比水稻品种的长、根的基部粗。陆稻品种的叶 片水势比水稻高,并且与根长、根基粗相关显著;水陆稻幼苗4叶期根基粗和灌浆期的根基粗相关极显著。因此水、陆稻苗期根基粗可以作苗期初步鉴定抗旱性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5.
转PEPC基因水稻接种固氮菌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15)N-同位素技术研究转PEPC基因水稻及无PEPC基因水稻在接种不同固氮菌后的光合特性、产量性状和固氮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水稻联合固氮工程菌处理与未接种固氮菌处理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的PEPC活性、PS Ⅱ光化学效率(Fv/Fm)、净光合速率均明显提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也相应增加了38.08%和26.86%;与无PEPC基因水稻相比,转PEPC基因水稻能明显提高水稻联合固氮工程菌的固氮效率。这种水稻光合与固氮相互促进的机理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农杆菌介导的细菌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1301-atzA,使来源于节杆菌(Arthrobacter sp.)AD1菌株的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atzA受控于CaMV35s启动子下表达。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1301-atzA导入粳型保持系津稻107中,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可育的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总DNA经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atzA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进行除草剂阿特拉津抗性检测,在喷施浓度为0.133%的阿特拉津溶液后,对照植株和敏感植株死亡,而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阿特拉津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的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索水稻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10个常规水稻品种(品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杂交获得40个杂种F1,于乳熟期测定了剑叶的7个叶片形态因子,分析了F1剑叶叶片形态因子的基因型方差来源及其对性状的贡献率。结果表明:7个叶片形态因子的广义遗传力大小依次为:宽度>面积>比叶重>长度>叶面曲率>着生角>披垂角。其中叶片长度、宽度、面积、比叶重和叶面曲率的广义遗传力大于0.5,在F1代呈现较高遗传力;叶宽和比叶重的基因作用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叶长、叶面积和叶面曲率的基因作用则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着生角加性效应显性效应相当;披垂角的广义遗传力最低(0.277),环境效应则最高(0.723),表明F1叶片披垂角主要受栽培条件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根据叶片形态因子在F1代的遗传规律和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株型要求,提出了杂交稻育种中有关叶片形态因子的双亲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籼稻、粳稻两种类型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的AgNO3在水稻农杆菌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农杆菌转化前添加AgNO3可以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适浓度为8~10mg/L,但对愈伤组织的分化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转化后添加低浓度的AgNO3可以减轻愈伤组织的褐化,提高抗性愈伤率和绿苗分化率,最适浓度为2-8mg/L。同时发现,无论是转化前还是转化后,添加高浓度的AgNO3对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均具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