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用土地价值评估和征地补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我国征地补偿现状我国征地补偿在总体上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  相似文献   

2.
1998年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我国征地补偿办法进行了改革,并适当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据国土资源部有关专家介绍,根据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实际,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删除了用地单位安置劳动力的规定.同时针对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过低、难以执行等问题,适当提高了补偿标准:将征用耕地的补偿标准由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6倍,提高到6~10倍;将安置补助费标准由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2~3倍,提高为4~6倍;将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为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20倍,提高为30倍.同时规定,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  相似文献   

3.
对征地补偿价格在实际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征地补偿价格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河北省高碑店市10个村50位失地农户自1994年以来3次大规模征地的土地征用价格进行调查,发现土地征用后的用途是影响土地补偿价格的重要因素.另外,土地补偿价格是国家、用地单位、村集体和农户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农地征用补偿价格的确定是征地制度的核心和关键。引入"征地区片综合价"作为确定农地征用补偿价格的依据,并按照具体测算方法即可得出我国征地片区的综合价。  相似文献   

5.
《农家致富》2008,(7):53
江苏省灌南县汤沟镇徐春东读者来电:我们这里征地补偿,不知该按何标准实施,进入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怎样领取? 依据《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江苏耕地征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按一、二、三、四等级标准划分。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耕地征用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分别为1200元/亩、11000元/人。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2012,(16):53
江苏省丰县常店镇读者黄某来电:我承包的部分耕地被征用,青苗费已获补偿。请问:征地安置补助费应按什么标准获得补偿?答:《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规定: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如属于征收耕地的,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除以征地前  相似文献   

7.
一、土地征用货币补偿方式的弊端征用土地的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土地补偿费,主要是因国家征用土地而对土地所有人和使用人的土地投入和收益损失给予的补偿。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至10倍,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用耕地的补偿费标准规定。货币补偿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方式,在征地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明了耕地质量价格、征用补偿区片价格的内涵及特点,结合驻马店市农用地定级与估价实践,提出了耕地征用补偿区片划分的方法,进而对耕地征用补偿区片价格量化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海门市临江镇读者顾某来信:我是一名村干部,去年本组有4户农户耕地被征用。本村原设想:被征地农户得一半征用款,剩下一半用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1994年村里在我组开办了一座石矿,征用了周边的山林及耕地,并以每667平方米(1亩)1500元的标准付给被征地农民补偿(相当于外单位或个人用地补偿标准的1/3).因该石矿已于2000年关闭,被征地的农户想将被征耕地要回耕种.但村主任认为,村里已付征用费,耕地应归村里所有,拒不交回,并将这些土地以每667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卖给他的一位朋友建房.请问,我们能否收回这些耕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收农村土地成为新增建设用地、扩大城市规模的主要途径。作为土地征收中的核心问题,土地征收中的补偿问题也随之成为社会热点,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制建设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分析我国土地征用补偿现状及我国现行的征地方法制度及缺陷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广西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对广西耕地数量与质量现状进行了概述,从人地矛盾突出、耕地资源重用轻养、土壤污染严重、农田撂荒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占优补劣、耕地补充重开发轻整理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耕地质量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用肥用地,提高政策保障能力、科学配置耕地资源,完善耕地征用机制、增加高产田(地)征用成本,依靠科技开展耕地整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整治力度等措施,以提高广西耕地质量,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作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唯一途径,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分别从公共利益目标、行政操作过程、土地补偿3个方面出发,发现目前我国土地征收存在着公共利益范围不明确、土地征收行政操作过程不规范、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较低等问题,进而导致征地冲突等矛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出了今后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方向:完善土地征收内涵,明确公共利益范围;规范土地征收操作过程;适当提高现有土地征收补偿价格;充分做好市民化后失地农民的生活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征地已经成为获取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途径之一。分析了目前征地中存在的问题的,对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和保护现有耕地及保护农民权益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期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近年来中国耕地占补平衡出现的新问题,即耕地数量基本实现平衡,耕地持续减少和"占优补劣"态势并未扭转;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和中央大型企业补充耕地压力大;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林业建设威胁种植业发展;非法建设占用耕地和存量耕地难以统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65-167,172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耕地行政法律制度实质是土地的行政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基本农田保护法律制度难以有效执行;征收和补偿制度显失公平;占补平衡制度在实际操作与立法目的相距甚远。从行政法律视角,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建议完善现行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耕地行政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7.
正确处理征占耕地引起的各种矛盾,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征地补偿费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时丽艳  王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59-6661
针对失地农民经济补偿过低和安置不充分问题,以江北区为例,对征用补偿和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王鸣雷  史文娇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2435-2449
【目的】新增耕地的时空变化格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明确新增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耕地资源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方法】基于1980s—1990s、1990s—2000s、2000s—2010s 3个时段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数据,利用重心转移模型和区域统计等方法,探讨中国北方新增耕地的重心变化以及时空格局变化;基于气候数据计算3个时段≥10 ℃积温(AAT10)以及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气候因素对耕地开垦的驱动作用;基于1980s以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空间叠加模型、区域统计模型等分析人为因素对耕地开垦的促进作用;综合气候和人为因素,结合地理分区的方法对中国北方的新增耕地进行分区。【结果】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重心呈现由东北向西北转移的态势;大多数耕地开垦地区的气候有暖干化趋势,2000年以来具有暖湿趋势的耕地开垦区比例逐渐增加;农业为主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为东北、新疆等地耕地资源扩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疆、黑龙江、吉林等地丰富的耕地后备资源以及平坦的地势条件为耕地开垦提供了可能;基于对气候和人为驱动因素分析,将中国北方分为7个分区,即东北北部气候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东北气候+人为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东北中部气候+人为驱动水旱转换区、北方气候+人为驱动林草-耕地转换区、黄土高原人为驱动生态恢复区、西北人为驱动荒地-耕地转换区以及新疆人为驱动绿洲农业开垦区。【结论】1980s以来,中国北方新增耕地时空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暖干气候并未成为耕地开垦的限制因素,而较为湿润的气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耕地的开垦;农业人口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对耕地开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针对当前中国学者对耕地数量变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重庆市荣昌县1996—2004年耕地数量变化为例作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04年全县耕地数量减少较快,平均每年净减少率为0.99%;(2)耕地变化区域性差异明显,且耕地相对减少较快的乡镇并不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3)生态退耕是全县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建设占用耕地并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4)当年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性不大,而累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建设占用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