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1有翅胎生雌蚜长1.7~20毫米,翅展5.5毫米,身体暗褐色,头及胸部黑色,体覆白色绵状物比无翅胎生蚜少;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毫米,身体近椭圆形,肥大,赤褐色,体侧有瘤状突起,着生短毛,身体被白色蜡质棉状物.  相似文献   

2.
为总结一种快速区分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 (Hampson)]蛹和成虫雌雄的方法,本试验以双委夜蛾健康蛹和成虫为虫源,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双委夜蛾蛹和成虫外部形态异同。结果表明,双委夜蛾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第10腹节与第9腹节边缘相切后在第8腹节形成一个倒Y状结构,第8腹节腹面上部有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腹部末端分节明显,第9腹节腹面有一纵裂缝,边缘两侧分别有一个瘤状突起。双委夜蛾雌成虫腹部较粗,末端圆筒状,有黄色短毛簇,生殖孔清晰可见;雄成虫腹部较细,末端狭长,有黄色长毛簇。经检验,该鉴定方法正确率达100%,可快速准确鉴定双委夜蛾蛹和成虫的雌雄,对于人工饲养、田间采集、预测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柿绵蚧为害地上部的枝、干、叶、果和柿蒂,轻则影响柿树正常生长发育;重则造成减产,甚至导致绝收或柿树死亡。1危害症状;在生长期内首先吸食枝、干、叶片汁液,使叶片褪绿变浅,蜡质分泌物及排泄物污染后,影响柿树正常呼吸和光合作用;其次为害果实和柿蒂,使果实发育不良,果小,品质差,不能正常成熟。2形态特征’雌成虫体有白色蜡毛,体节明显、紫红色,体背有白色毡状蚧壳,腹部边缘有白色弯曲细毛状蜡质分泌物,尾部有白色絮状物构成的卵囊。雄虫体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4.
黑肾卷裙夜蛾雌雄蛹和成虫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肾卷裙夜蛾是一种严重为害降香黄檀的食叶害虫。用体视显微镜观察该虫雌雄蛹及成虫,结果显示,雌蛹的第8腹节腹面有一纵裂,连接第7,9腹节,裂缝两侧有突起,裂缝最下端为产卵孔,长度为500~600μm,雌蛹腹部第8,9,10节分节不明显;雄蛹第8腹节没有纵裂,而在第9腹节有纵裂,裂缝为生殖孔,相比雌虫裂缝较长,长度为800~1 000μm,裂缝两边均有瘤状突起,而腹部第8,9,10节分节明显。雄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状;雌成虫腹部末端呈圆钳状,具环形毛丝。  相似文献   

5.
苹果棉蚜又称白色蚜虫、赤蚜、棉蚜,属同翅目,棉蚜科。该虫原产美国,后随苗木传到世界各地。棉蚜主要以1~2龄的若虫在果树根部、枝、干、病虫伤疤边缘缝隙、剪锯口、残留的蜡质棉毛下越冬。受害皮层肿胀成瘤,易感染其他病害。树干、枝条和根系受害严重处,逐渐形成瘤状突起,被覆许多白色棉絮状物,用手拨去棉毛状物,可见红色蚜虫体。  相似文献   

6.
蚧科昆虫的雄虫形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扶桑绵粉蚧雄虫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补充扶桑绵粉蚧的分类学信息,对扶桑绵粉蚧雄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卵为长椭圆形,呈半透明,橙黄色。1龄若虫,浅黄绿色,孵出后即可快速扩散。2龄若虫,初期体表光滑,呈明黄色,背部可见2条黑斑,体缘有明显的齿状凸起;末期可在形态上区分雌、雄虫。雄虫预蛹期1~2 d,身体狭长;预蛹初期分泌白色的丝状物。蛹期的雄虫包裹在柔软的丝茧中,蛹为离蛹,呈椭圆形,虫体表面被有蜡粉。雄成虫,体型较小,身体呈筒状,具有发达的单眼,口器退化致无取食能力,触角细长,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末端有2对白色的长蜡丝。  相似文献   

7.
1常见病害 1.1茄子绵疫病。叶片被害,病部出现有明显轮纹水浸状褐色病斑,生有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停止扩大、干枯;枝茎染病,呈褐色,  相似文献   

8.
肖鹏 《新农村》2009,(9):18-18
1.烟粉虱的形态 烟粉虱的成虫虫体淡黄白色,翅白色无斑点,被有白色蜡粉.静止时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雄虫体长约0.85毫米,雌虫体长约0.91毫米.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宽广蜡蝉[Pochazia shantungensis(ChouLu,1977)]成虫为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泌蜡结构超微形态,探讨广蜡蝉科昆虫的典型泌蜡结构。结果表明:山东宽广蜡蝉成虫有2种泌蜡结构,即气孔状蜡孔和筛板状泌蜡板,其中气孔状蜡孔分布于前后翅、肩板和体壁,由外缘、开口及泌蜡孔组成,不同部位的蜡孔大小相近;筛板状泌蜡板仅发现于雌成虫腹部末端,由不规则外缘、近圆形底板和泌蜡孔组成,第9腹节背板和肛板内侧泌蜡板均分为阔型泌蜡板、中型泌蜡板和窄型泌蜡板。气孔状蜡孔可能是广蜡蝉科昆虫体表的典型泌蜡孔,成虫泌蜡结构可以为广蜡蝉科分类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葡萄根瘤蚜是世界上第一个检疫性有害生物,是毁灭性的虫害。被害须根和侧根肿胀,形成根瘤或胀瘤,不久即变色腐烂.致使植株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无翅孤雌蚜体长1.1毫米。活体鲜黄至污黄色。体表有鳞纹.背面每节有一横行深色瘤状突起。触角3节,很短。喙粗长达后足基节,末节为后跗节Ⅱ的2-2倍。足粗短.胫节短于股节,不善活动。无腹管。有翅孤雌蚜触角3节,第3节有两个纵长环状感觉圈。前翅翅痣大,只有3斜脉,后翅缺斜脉。静止时翅平置于背面。雌、雄性蚜无翅,喙退化,跗节1节。  相似文献   

11.
<正>草履蚧和槐花球蚧常聚集在槐树的芽腋、嫩梢、叶片和枝杆上,吮吸汁液,造成槐树生长不良,早期落叶,严重时甚至导致植株死亡,是槐树的主要虫害之一。1形态特征1.1草履蚧。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呈黄赤色,产于卵囊内,卵囊为白色绵状物。若虫除体形较雌成虫小、色较深外,余皆相似。雄蛹圆筒形,褐色,长约5 mm,外被白色绵状物。雄成虫紫红色,体长56 mm。复眼较突出;翅淡黑色;触角黑色,丝状,腹部末端有枝刺17根。  相似文献   

12.
一、玉米黑粉病 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相似文献   

13.
榆小蠹虫,别名毛小蠹虫,属鞘翅目小蠹科。在乌鲁木齐地区1年发生2代,近几年在农12师西郊片区道路林的长枝榆上发生日趋加重。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7~4.5毫米,头部黑褐色,有刻点,额上生有黄褐色茸毛,触角锤状赤褐色。前胸黑褐色,前胸背板发达,背部散生梭形刻点并排列成行,背部生有稀疏的黄褐色短毛。鞘翅和3对足均为赤褐色并有光泽。腹部腹面从第2节起向背面端部收缩成斜削面,第2腹节中央有1个明显的瘤状突起。卵尖椭圆形,长径0.8毫米,短径0.5毫米左右,初产时白  相似文献   

14.
刘俊杰 《吉林农业》2011,(15):76-76
1.玉米黑粉病1.1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可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cm,小的仅达1-2cm。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蚜科一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鉴定上海市嘉定地区1988年采集的蚜虫标本中,发现日本白松长足大蚜Cinara shinjii(Inouye,1938)为我国首次记录。兹报道如下:无翅孤雌蚜:体呈卵圆形,红褐色,略披白色蜡粉。体长2.70mm,宽1.50mm。头部有一黑色的背中缝。喙长达后足基节窝。触角短,6节,第1~6节长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一种准确快速鉴定团花绢螟雌雄蛹的方法,以及团花绢螟的时羽化节律。观察307 头团花绢螟 蛹的形态特征发现院雌蛹腹部末端分节不明显,在第八腹节腹面上部有一纵裂缝,连接第七腹节与第九腹节,裂缝两 侧平坦,无突起,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显著大于雄蛹;雄蛹腹部末端分节明显,第八腹节无裂缝,第九腹节有一黑色 裂缝,连接第十腹节。团花绢螟成虫虽全日均有羽化,但主要集中于夜间,约占全天羽化量的75.1%。  相似文献   

17.
一、玉米黑粉病 症状:玉米整个生长期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但在抽雄期症状表现突出.植株各个部分町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大的病瘤直径可达15厘米,小的仅达1-2厘米.初期瘤外包1层白色发亮的薄膜,后呈灰色,干裂后散出黑粉.叶片上有时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产生囊状的瘿瘤.其他部位则多为大型瘤状物. 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高温干旱,施氮肥过多,病害易发生.以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或病残体及堆放的秸秆上越冬.  相似文献   

18.
小菜蛾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形态观察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描述了小菜蛾幼虫、蛹和成虫的雌雄形态快速识别特征.结果表明,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区分小菜蛾1龄和2龄幼虫的性别,但可以区分3龄和4龄幼虫的性别,主要特征是雄虫在第5腹节内有睾丸,背面呈浅黄色,与相邻体节形成明显区别.小菜蛾雄蛹第9腹节腹面有1个生殖孔,形成短纵裂缝且两边各有一瘤状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洋葱蜡粉缺失突变体的特征特性和形态学应用价值,选择20份无蜡粉材料进行田间表型特征观察及叶面蜡质成分分析,并对突变株进行SSR引物筛选。结果表明,洋葱无蜡粉叶片呈亮绿色,有光泽,遗传分析发现叶片蜡粉受隐性基因控制;突变株表现为苗期长势相对弱,产量与品种特性相关;突变株叶片表现出无或少蓟马危害症状,不使用杀虫剂能够达正常洋葱使用杀虫剂抗葱蓟马的效果,并建立无蜡粉洋葱抗蓟马评价标准;叶表超微结构观察及蜡粉成分分析发现:突变体叶表面蜡粉严重缺失,有少量蜡粉,不足为人眼观察到,但在抽薹开花末期,花薹表面有一层淡淡光亮白色蜡粉。气相色谱分析叶表面蜡质主要成分均为酰胺、酚类、酮类、烃类、酯类,但无蜡粉叶片中16-三十一酮含量差异显著,由相对含量52.66%降至 2.79%,导致叶表面无蜡粉现象;对19061单株自交分离的有蜡粉与无蜡粉植株进行SSR引物筛选,引物196和304可作为单株特异标记能够将19061有蜡粉与无蜡粉区分,但不能区分其他无蜡粉与有蜡粉材料。因此,洋葱无蜡粉突变体初步研究为洋葱形态学标记和杂交制种应用、抗葱蓟马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0.
雌蜂:体长约1.5毫米。触角较细长,鞭节长约为头宽的0.7倍。复眼表面具细毛。索节3节,各节长均大于宽,具柄,略呈纺锤形,第1节最长,第2、3节依次渐短;棒节2节,末节端部尖细,棒节长约为前节长的1.8倍(图1)。头、胸部具稀而明显的本属昆虫特有的网状纹,但小盾片基部和中胸盾后端的网室较稀而长,小盾片后端和中胸盾前缘的网室密而短。前伸腹节侧纵脊后端略呈弧状向外弯曲(图2)。腹部腹柄短,卵园形,末端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