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间套复种条件下,小麦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品种选育目标要作相应地修政。应具有一些特殊性状。即耐晚播,早熟,半矮秆,抗病抗逆。优质高产。在亲本选配时,需有弱冬性品种参与。采用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交,南北地理远缘杂交,冬春杂交的方式,使遗传基础更加丰富。在选育方法上采用改良系谱法,即F3,F4代穴播,分离世代选穗,以扩大杂种各世代群体,扩大鉴定圃。早茬播种条件下,选择优良系统;晚茬播种条件下进 相似文献
2.
3.
4.
5.
为了转变灌溉农业的增长方式 ,我们于1 995~ 1 999年在二龙镇二十家子基点村试验并推广了玉米前套小麦技术。共种植373.40hm2 ,小麦产量 31 5 1 .47kg/hm2 ,玉米产量 1 1 335 .5 8kg/hm2 ,混合产量达到1 44 87.0 5kg/hm2 ,比对照田 (等行距单作玉米 )增产 46 93.46kg/hm2 ,增产率为47.92 %。 1 998年有 0 .1 6 2hm2 高产田 ,小麦产量 2 92 3.89kg/hm2 ,玉米产量 1 5 6 6 6 .75kg/hm2 ,混合产量达到 1 85 90 .6 4kg/hm2 。按 1 995~ 1 997年不变价格分析 ,玉米前套小麦田的产值达到 1 9439.0 3元 /hm2 ,…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4∶2(四垄玉米两垄小麦)、3∶2(三垄玉米两垄小麦)、2∶2(两垄玉米两垄小麦)3种不同的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及玉米、小麦单作共5个处理,探讨不同玉米//小麦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种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两年试验表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具有显著优势,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玉米//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相对玉米的竞争力(Awm)均大于0。在小麦收获后,3种不同间作处理的玉米相对生长率(RGR)相比单作玉米提高显著。在作物耗水等方面,玉米//小麦的全生育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高于单作。间作模式能显著增加玉米//小麦间作的子粒产量,其中2∶2处理组在产量表现等方面为最优。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台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集约农业技术,但在机械收获方面,难度较大。介绍了根据西南丘陵区特点和玉米间套生产特点联合研制的4YZ-2450玉米联合收获机。机具研制成功使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全程机械化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西南地区玉米机收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小麦套种大豆对大豆品种的要求甘肃省农科院经作所马志军小麦套种大豆已成为甘肃省中部沿黄灌区和河西灌区发展大豆的重要途径。套种大豆由于受与小麦共生期的不利影响.产量水平不高。因此,选育适宜与小麦套种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无疑是我省大豆育种工作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小麦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优劣,以期探讨种植模式对小麦玉米农艺性状及小麦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群体产量表现为20 40(cm)模式>120 80(cm)模式>沈单10号玉米单作>唐抗5号玉米单作>复种>小麦单作,不同种植模式间产量差异极显著;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和玉米农艺性状的分析,20 40(cm)模式、120 80(cm)模式小麦的生物产量、株高、节间长、茎基宽、穗长、小穗数、粒重、粒数高于小麦单作;套种玉米株高、穗位高、茎基宽、穗重、穗粒重低于单作玉米。小麦群体生态效应测定结果表明,20 40(cm)模式的通风透光条件优于120 80(cm)模式和单作,不同种植模式温度的高峰期均出现在12:00~14:00之间,而20 40(cm)模式(cm)、120 80(cm)模式的顶层温度>活动层>基部,单作小麦基部温度>活动层>顶层。 相似文献
15.
16.
17.
该研究通过“四选择、三利用、一集中”的综合增产技术,以粮油为主体,实现亩收益2200元的优化模式。四选择即小麦选大穗早熟种,花生选中晚熟大果良种,冬菜选耐寒尖叶菠菜,秋菜选喜湿耐阴的八叉黄瓜;三利用即利用小麦、花生套种的前后区,利用生物的生理特性,利用自然资源;一集中即集中当前各作物高产栽培的新技术,实现一年四作四收,获得高产高效益。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