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草对茶树危害严重,不仅影响茶叶产量,还致使品质下降。江苏省农科院自1987年开始立题研究,已先后对国内外30多种除草剂进行了单用、复配试验,通过配方筛选、优化组合和安全性测定,在国内首次提出茶园杂草的化学防除配套技术,在江苏省几个大的国营、集体茶场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配套技术有:1.封:即茶园杂草土壤封闭处理。一般茶园的化除应该立足于芽期处理,把杂草消灭在芽期阶段。在以一年生杂草危害为主的茶园每年只要在3月底至4月初结合茶园栽培措施(施肥),在发草高峰前半个月进行一次土壤封闭处理,就可以及时地控制茶园杂草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兰雪琼 《广西植保》2002,15(3):15-16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后 ,蔬菜种植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稻—稻—菜”或“稻—菜—菜”的种植模式 ,更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秋、冬气候特殊 ,根据广西大学张永强等报道 (见广西植保 ,2 0 0 1 ,1 4( 4 ) ) ,十字花科蔬菜区昆虫群落全年发生总量一般在 1 0、 1 1、 1 2月数量达到高峰 ,此时蔬菜地昆虫种群结构复杂 ,病害流行机率增加 ,农户用药次数频繁、用量增多 ,造成农药残留超标、蔬菜品质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人畜安全受到威胁。因此 ,做好秋、冬菜病虫安全、优质、高效的无害化治理工作 ,是保证无公…  相似文献   

3.
郧西县位于秦岭南坡东段,是湖北省的“西北门户”。境内气候条件极适宜绿茶生产,并且绿茶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主要品种有“神雾毛尖”、“仙姑玉眉”、“白龙芽”、“佛山翠峰”、“箭春”等,素以生产“神雾毛尖”、“仙姑玉眉”和“白龙芽”而著名。全县共有茶园面积826hm^2,年产量达200t,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30多家,年产值900万元,是湖北有名的绿茶产区;  相似文献   

4.
无公害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敏  柯文 《湖北植保》2011,(4):36-37
新县茶园面积为1.34万hm^2,其中老茶园0.67万hm^2,2006年至今新发展茶园O.67万hm^2。2009年,茶园开采面积达0.8万hm^2,茶叶总产量243.8万kg,总产值2.647亿元,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2009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然而茶树病虫害已成为影响茶叶产量和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进...  相似文献   

5.
2013年10月对茅山丘陵茶园秋季杂草的发生种类、数量、高度等进行调查,将其转换成相对多度和重要值数据,在此基础上计测了茅山丘陵茶园22种主要杂草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表明:茅山丘陵茶园秋季杂草共发现80种,隶属36个科、74个属。其中,发生频率20%的杂草有22种。22种杂草中,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小旱稗(Echinochloa crusgalli var.austro-japon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等4种杂草实际生态位较宽,为茅山丘陵地区茶园秋季优势杂草;马唐、小旱稗小飞蓬、牛筋草、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繁缕(Stellaria media)、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族生卷耳(Cerastium caespitosum)、苦苣(Sonchus oleraceus)等杂草生态位重叠值较大,说明它们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6.
笔者通过对低丘红壤高产茶园病虫无害化防治进行研究,提出以健身栽培为导向,搞好各项农业防治措施,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实行生态防治,严格植物检疫,实行物理机械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搞好合理的化学防治等无害化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茶园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后,在保证茶叶高产稳产的同时,也给茶园的生物群落带来影响。尤其是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茶园生态平衡,削弱了茶园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导致化学农药越用越多、害虫越治越重的恶性循环。因此,茶树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实现病虫害的持续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都匀毛尖"茶园害虫达250余种,以叶蝉、粉虱、螨、蚧、尺蠖等发生普遍。分析茶园主要害虫发生为害特点,提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的无害化防治措施。该药剂具有一药多治的效果,是防治茶树害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全县种植茶叶面积652hm^2,主要分布于二高山以上安家神雾岭、槐树茶场、马安桐福山茶场、五项双洪茶场。茶质在全市排在前列。2002年申报有机茶基地经省绿办组织专家论证已发证。郧西县经作站、郧西县植保站,采用有机茶的生产的准则,尊重自然的原则,倡导应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止它们的暴发,将其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相似文献   

10.
姚朝富 《植物医生》2003,16(1):37-38
无公害茶叶就是指茶叶产品中的有害物质 (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生物等 )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对公众身体健康没有危害。发展无公害茶叶 ,是适应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也是适应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茶叶结构优化、保障茶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扩大茶叶出口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无公害化防治茶园病虫害 ,保障无公害茶叶丰产、优质、卫生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具体措施如下 :1 品种和种植不同品种由于形态结构、生化成份 ,以及生物学特性的不同对各种病害、虫害的抗性程度不一样 ,特别是优…  相似文献   

11.
贝进标 《广西植保》2010,23(3):28-31
近年来,昭平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大力实施“扶龙头,建基地,提品质,树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战略,茶叶生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成为广西的主要绿茶产地之一。2008年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澜沧县有机茶园病虫害发生的特点,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以控制病虫为害,从而增加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3.
“矮化密植免耕栽培”是二十世纪60至70年代国内外作物种植业上兴起的一项新技术,促进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果树、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栽培方式的直接或间接启发下,贵州省湄潭茶场、浙江省余杭县潘板漕桥大队、四川省名山县双河茶场等地于1973年开展了茶树矮化密植栽培试验,取得成效,主要表现在“成园快、投产早、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收益大”。1975-1976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建立“密植速成高产茶园”的热潮,茶学科技界从理论与实践广泛展开了研究和讨论。当时争论比较大又因时间较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密植茶园的茶树寿命问题”或“经济年限问题”。西南大学茶学专业当年与荣昌县协作,  相似文献   

14.
15.
薛有锋 《植物医生》2007,20(5):47-48
1 如何建立高标准新茶园 1)要求园地土壤肥沃、疏松、土层厚度在1m以上为佳,pH值在4.5-5.52之间,土壤不受铅等重金属污染,同时还应考虑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珍 《湖北植保》2013,(6):15-17,14
根据神农架林区茶园当前的生产施肥状况,通过土壤养分检测,分析神农架林区茶叶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摸清了神农架林区茶园地力现状,并初步提出了适合神农架林区的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7.
张德发 《植物医生》1995,8(3):19-19
茶园黑刺粉虱的防治技术张德发(四川省名山县农业局植保站625100)黑粉刺虱又名桔刺粉虱,近几年已在一些茶园形成优势种群,1992~1993年我县的茅河乡、联江乡等主产茶区已连续两年造成猖獗为害,使茶叶严重减产。一、发生危害特点。黑刺粉虱成虫体小、橙...  相似文献   

18.
有机茶生产是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无公害茶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允许使用少量的化肥,但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必须符合我国和欧盟规定的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化学信息素与色板的复合技术对茶园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等的使用技术与防治效果,我们进行了化学信息素与色板的复合技术诱杀茶园害虫的试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