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水稻品种陆两优996三叶一心时,分别喷施15μg/m L农抗702、15μg/m L井冈霉素、蒸馏水,在喷雾48 h后接种稻瘟病菌,以只喷蒸馏水、不接种稻瘟病菌为空白对照,研究了农抗702诱导抗瘟性对水稻丙二醛(MDA)含量及5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农抗702处理、井冈霉素处理和只接种稻瘟病菌处理的水稻叶片中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脂氧合酶(LOX)、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农抗702处理的水稻MDA含量以及SOD、CAT和POD活性在早期显著高于只接种稻瘟病菌处理的,且APX和LOX活性上升速度及峰值高度也均高于后者的;农抗702处理的诱导抗瘟性效果能够达到或超过井冈霉素处理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水稻幼苗叶片受稻瘟病菌侵染后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以水稻感病种质日本晴、抗病种质武运粳7号为材料,接种本区域稻瘟病菌混合小种,测定水稻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氧清除酶系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稻瘟病菌侵染后水稻抗病材料、感病材料幼苗叶片内SOD、POD、CAT等活性氧清除酶系活性均增强,且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都呈增加趋势。感病材料日本晴活性氧清除酶系活性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抗病材料。  相似文献   

3.
探索新型多烯大环内酯抗生素农抗702对水稻病原真菌的防病作用机理。在水稻4~5叶期分别喷施5种不同浓度的农抗702,以喷施浓度为125μg/mL的井冈霉素药液为阳性对照,以蒸馏水为阴性对照。喷施后分别取0、1、3、5、7、9 d水稻叶片进行5种防御酶的提取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别喷施浓度为75、100、125、150、175μg/mL的农抗702和浓度为125μg/mL的井冈霉素药液,其水稻叶片内SOD、POD、PPO、CAT和PAL等5种防御酶活显著高于阴性对照;在0~9 d,喷施浓度为125μg/mL的农抗702水稻叶片的5种酶活性达到或超过浓度为125μg/mL井冈霉素喷施效果。可见,农抗702能诱导水稻植株的抗病性。本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抗702对水稻病原真菌的防病抗病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用丽江新团黑谷和以其为背景的水稻单基因系Pi9为试验材料。试验分2组进行,一组以0.01 m M的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将2个品种5叶期幼苗做喷雾处理,另一组喷清水作为对照,2 d后,2组同时喷雾接种稻瘟菌孢悬液,病原菌选取2012年辽宁省优势菌株ZA1,以无菌水接种做对照。接种稻瘟病病菌后1~5 d对水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进行研究,间隔24 h取样1次,连续检测5次。试验结果表明,SA处理组POD和SOD的活性明显比清水对照组提高,接种稻瘟菌处理组的酶活性高于无菌水对照组;Pi9单基因系高于丽江新团黑谷的酶活性。同时到显症期SA处理组发病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表明,在水稻抗稻瘟病过程中,SA处理提高了SOD和POD的酶活性,并通过改变基础抗性增强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5.
防御酶在水稻抗瘟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稻瘟病菌菌株193(ZB25)对湘资3150(XZ3150),Tetep,关东5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6份水稻材料进行苗期抗性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XZ3150,Teteo抗病性较好,叶瘟发病级数为0级和1级,关东51叶瘟发病级数为2级,为害叶面积约1%,南京11,CO39和丽江新团黑谷发病较重.抗病水稻的POD,PPO,PAL活性显著高于感病水稻.接种后抗病水稻中该3种酶活性波动不明显,而感病水稻中该3种酶活性波动较大,240 h后,其酶值甚至低于接种前的水平,该3种酶活性与水稻抗性呈正相关;接种后,抗病水稻中APX活性增加较早,活性增强持续时间也较长;而感病水稻的APX活性增加较迟且其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6.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探讨施硅肥和接种纹枯病菌对水稻叶片丙二醛(M 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接菌条件下,硅肥能提高POD、CAT的活性,降低SOD活性,M DA含量略有上升;接菌处理使M DA含量、CAT和POD活性升高,SOD活性降低;接菌和施硅肥处理使SOD活性下降,第4天达最小值,但其活性仍高于接菌未施硅肥处理,其POD、CAT活性第4天达最大值,M DA含量第3、4天达最大值;施硅肥后接菌叶片的上位叶片的SOD、CAT和POD活性与接菌叶片无明显差异。施硅肥能显著降低水稻植株的纹枯病病情指数,提高其对纹枯病的抗病能力,相对防治效果达25.8%。  相似文献   

7.
农抗702诱导水稻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农抗702诱导水稻抗瘟性,分别采用稻瘟病易感水稻品种陆两优996和农抗702为试验材料,首先在水稻3叶1心时,将不同浓度的供试农抗702分别进行喷施,进行诱导水稻抗瘟性作用最佳浓度的筛选;然后在水稻7个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喷施药液,进行诱导抗瘟性的水稻最佳生长期和抗瘟性持续时间的测定。各试验处理喷施药液后4 d后分别接种稻瘟病菌孢子液,7 d后分别调查不同试验处理的病情指数和发病率及诱抗效果。结果表明:供试6种不同浓度的农抗702均能诱导水稻产生抗瘟性,且抗瘟性作用的较佳浓度为15μg/m L;在水稻7个不同生长发育期分别喷施浓度为15μg/m L的农抗702,均能诱导水稻抗瘟性,诱导抗瘟性较佳生长期为水稻3叶1心期,其诱抗效果达到56.56%;且水稻抗瘟性作用最佳时期为喷施后48~96 h,其诱导水稻抗瘟性的持续时间超过144 h。研究为农抗702进一步研发和防治水稻稻瘟病方法的应用提供有益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水稻抗瘟机制,以抗病品种普粘7和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为材料,对抗性相关保护酶系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胺酶(PAL)都是水稻抗稻瘟病的生化因子,可以作为鉴定水稻抗性的辅助指标,并各自与抗瘟性有不同的抗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以5个抗瘟性不同的杂交稻及其亲本为供试品种,测定接种稻瘟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氟酶(PAL)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动态,以喷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POD、PAL活性与抗瘟性成正相关,在稻瘟病菌侵入早期,供试品种的CAT活性和MDA含量分别与抗瘟性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杂交稻组合的POD活性、MDA含量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抗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变化趋势与其恢复系一致,感病杂交稻组合的CAT、PAL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感病不育系和恢复系相近,表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及其相关酶活性交化趋势与其恢复系和不育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水稻雄性不育现象,研究了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水稻不育系451A及保持系451B分蘖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育系水稻营养生长阶段的分蘖期SOD、POD、CAT活性以及MDA含量表现异常,不育系水稻SOD活性高于保持系,不育系水稻CAT活性低于保持系,导致不育系水稻MDA含量较高,这可能引起了水稻能量、物质代谢异常,膜脂过氧化逐渐积累,从而造成了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瘟病的控制新技术。[方法]以冈优晋恢1号和本地糯谷为材料,对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对叶瘟、穗颈瘟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而且增产、增收。[结论]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在生产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水稻生产对稻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目的是分析在大田生产上,转基因水稻对稻农的影响。利用对2002-2004年参加生产试验的17个自然村3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估算了农药施用和产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转基因水稻可节省农药施用量达60%以上,能显著挽回由于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同时能减少农民因施用农药而引发的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水稻配施氮肥增效剂节氮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磷、钾肥用量相同的条件下 ,研究了水稻配施氮肥增效剂的效果。结果表明 :施纯氮 2 70 .0 0和 3 0 3 .75kg/hm2 加氮肥增效剂 12kg/hm2 ,水稻产量高于单施纯氮 3 3 7.5 0kg/hm2 的产量。节氮 10 %、2 0 %配合施用氮肥增效剂 ,既有利于降低成本 ,又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早稻分蘖化学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出能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实用化药剂,1999年早季对不同配方的分蘖调节剂进行了大田控蘖效果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化控制普遍具有较高的控蘖强度,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但以不同类型药剂组配的调节剂表现的效应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复方优于单方,其中以1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大,每穗粒数多,但有效穗较对照减少;以2号药剂复配的调节剂控蘖强度较大,穗穗粒数较对照略有减少,但有效穗数差异很小,而以1-7号药剂复配的部分调节剂,以C105,C145,C025,C175,C125和C135的控蘖强度大(较大),水稻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增加,结实性状好,有效穗数差异不明显,对纹枯病的田间抗性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6个粳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温室人工接种结果表明,16个供试品种中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4、3、6和2个;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结果在两地有一定差异,其中在永修鉴定结果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1、3、3、6和3个,在修水鉴定为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的品种(品系)分别有3、2、3、7和1个。综合人工注射接种和田间自然抗性鉴定的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着显著性的差异,对稻曲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小叶迟熟、浙科优2854、Ⅱ优7954、池优65,但多数甬优系列品种感稻曲病。本研究结果可为江西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布局及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3种不同品种的粳米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的米蛾幼虫对大米及米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受米蛾侵染后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碘蓝值和吸水率均有所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干物质含量有所降低,而多酚氧化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4种不同水稻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稻壳、菌糠、混合(菌糠和稻壳同体积)、土壤(对照)4种不同育秧基质,测定水稻秧苗在不同生长期、不同基质的秧苗素质.[结果]不同育秧基质与对照(土壤)基质相比较,秧苗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光合速率、鲜重、干重等均无显著差异,其中菌糠和稻壳同体积混合基质中秧苗的综合素质最佳.[结论]稻壳和菌糠可作为育秧基质代替普通土壤,并且能够有效地节约生态资源.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稻瘟病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4个当地推广的水稻品种的稻瘟病进行调查和分析.品种的抗病性,与稻株的形态、组织结构有关,稻株叶片宽阔,披度越接近水平的品种,发病较重;叶片较窄直立上举型,发病较轻或不发病;组织柔嫩,叶片浓绿的发病较重;植株贪青徒长,氮肥过多发病重.鉴定出的抗病品种有:特优8、农大8、特优8-2、九稻44、辽265、梗89、超级稻、通223、通313、通308、吉205.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