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揭示厚竹Phyllostachys edulis ‘Pachyloen’在孕笋成竹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探索内源激素对厚竹孕笋成竹的调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潜伏芽(鞭芽)、笋芽、冬笋、春笋和新竹中的吲哚-3-乙酸(IAA),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并分析差异性。结果表明:厚竹中IAA和ABA质量分数显著高于GA3和ZR。笋芽膨大期同种内源激素及内源激素总量在潜伏芽、笋芽和冬笋之间差异不显著。竹笋快速生长期,春笋笋箨中的IAA和ZR显著高于潜伏芽,IAA,ABA和ZR显著高于笋肉,笋肉中ABA显著低于潜伏芽。新竹长成后,竹枝和竹叶中内源激素质量分数表现为ABA > IAA > ZR > GA3,而竹秆和蔸根中则为IAA > ABA > ZR > GA3。孕笋成竹过程中,不同内源激素及其比值的动态变化不同,其中孕笋过程中IAA,ABA和GA3,ZR/IAA,ZR/GA3和GA3/IAA变化显著,成竹过程中IAA,ABA,ZR/ABA,ZR/IAA,GA3/IAA和ZR/GA3变化显著。内源激素的种类、质量分数及相互间的协调或拮抗作用对厚竹的孕笋成竹具有重要的促进或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
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棉纤维分化和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测定胚珠及纤维中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3类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发现;开花前3天(即棉纤维细胞起始时期)IAA和ZRs的含量相当高,花后5-15天(即纤维伸长高峰期)GA3的含量处于快速增长期;花后15-35天(即次生细胞壁加厚期)IAA的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胚珠中各内源激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纤维中的含量。由此可知,棉纤维的分化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共同作用;GA促 相似文献
3.
以软枣猕猴桃雌、雄株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赤霉素(GA_3)、生长素(IAA)、玉米素核苷(ZR)和脱落酸(AB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软枣猕猴桃雌雄花发育过程中,GA_3和IAA含量增加有利于雌花的发育,ZR在雌雄花发育过程中起相反的调控作用,ABA对雌雄花性别分化的影响较小。在激素平衡中,ABA/ZR值高更有利于雄花后期花粉的成熟,(IAA+GA_3+ZR)/ABA维持较高的值更有利于雌花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科棉1号棉铃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高品质棉花品种科棉1号为试材,以常规棉花品种苏棉15号为对照,探讨高品质棉棉铃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品质棉棉铃对位叶GA3和ZR含量高于常规棉,具有较强的“叶源”生理优势;棉铃发育前期铃壳和籽棉中较高的IAA、ZR含量(开花30d内)及CA3含量(开花20d内)共同诱导棉铃体积的增大和籽棉的充实;与常规棉相比,高品质棉棉铃发育后期(开花30d后),棉铃对位叶和铃壳及籽棉中ABA含量都呈缓慢增加动态,这是其棉铃铃重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毛竹成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笋期和展叶期毛竹6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竹笋的生长,ZT、GA3的含量均不断增加.各器官按ZT含量高低排列的顺序为:蔸根(5.66 μg/g,鲜质量)>笋体、笋基和笋蔸(1.83~2.20 μg/g)>箨片和笋尖(分别仅为0.77、0.96 μg/g).箨片、笋体、笋基... 相似文献
6.
7.
研究甜樱桃果实发育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可为果实适时采收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甜樱桃品种红灯为研究对象,对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大小、单果重、糖含量和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各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灯甜樱桃果实的生长发育呈快—慢—快的双"S"型曲线;可溶性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在硬核期后迅速升高,至果实成熟时达到最大值,其中葡萄糖含量始终高于果糖;可滴定酸在幼果期开始积累,含量随着果实的发育而逐渐升高,在着色期达到最大值,随后开始下降,果实中的可滴定酸以苹果酸为主,苹果酸的积累趋势与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在甜樱桃生产中适当延迟采收,有利于提高果实单果重和糖酸比,使果实风味更佳。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相互比值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主要激素在不同生根率品种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插穗刚脱离母体时,IAA和ABA含量大幅度下降,而ZR略有下降;在愈伤组织形成及根原基孕育期IAA,ZR含量迅速增加,而ABA降低并保持较低浓度;生根后IAA,ZR下降而ABA迅速增加恢复至正常生长水平.在生根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IAA和ABA.离体时不同生根率品种间插穗IAA/ABA值与其插穗生根率成正相关,可以作为插穗生根能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相互比值动态变化。结果表明:3种主要激素在不同生根率品种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插穗刚脱离母体时,IAA和ABA含量大幅度下降,而ZR略有下降;在愈伤组织形成及根原基孕育期IAA,ZR含量迅速增加,而ABA降低并保持较低浓度;生根后IAA,ZR下降而ABA迅速增加恢复至正常生长水平。在生根过程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IAA和ABA。离体时不同生根率品种间插穗IAA/ABA值与其插穗生根率成正相关。可以作为插穗生根能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业科学》2016,(8)
为了从激素水平上探讨烤烟叶片成熟机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在烤烟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细胞分裂素(CTK)含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中部叶和上部叶CTK含量均在移栽后100 d达到峰值,此后,CTK含量呈下降趋势;生长素(IAA)含量总体上表现为上升—下降的趋势,后期IAA含量有所上升;赤霉素(GA)含量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整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脱落酸(ABA)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中部叶移栽后93 d至正常采收、上部叶移栽后86 d至正常采收叶片ABA含量迅速增加。移栽100 d烟叶进入成熟期后,叶片中CTK与ABA的比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叶片IAA与ABA的比值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综合来看,中部叶比较适合正常采收或延迟7 d采收,上部叶比较适合延迟7 d或延迟14 d采收。 相似文献
11.
榛子果实发育过程中钾钙元素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榛子果实发育中K、C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榛子幼果迅速发育期和果仁发育期是榛子果实吸收、累积矿质元素的关键期.榛子果实K含最在发育前期略有下降,在发育中期、后期逐渐增加;榛子果实Ca含量在发育前期快速下降,在发育中期、后期渐趋平缓.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糖酸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以我国东北地区栽培的8个葡萄品种为试材,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葡萄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糖酸组分及含量变化。【结果】供试8个葡萄品种成熟果实中总糖平均含量为182.74 mg/g FW, 其中北冰红含量最高(236.82 mg/g FW),红地球最低(139.82 mg/g FW)。葡萄糖和果糖是为主要的可溶性糖,含量约为1.1∶1,均随果实发育逐渐积累;供试品种有机酸平均含量7.64 mg/g FW,以酒石酸和苹果酸为主,占总酸含量87.79%以上, 其中双红含量最高(12.69 mg/g FW),维多利亚含量最低(3.96 mg/g FW)。欧美杂交种藤稔、高妻以苹果酸为主要有机酸(分别占总酸含量52.60%、53.77%),其余6个品种以酒石酸为主(占比47.39%~66.16%)。【结论】葡萄果实中可溶性糖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总糖含量随着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有机酸以酒石酸和苹果酸为主,总酸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品种果实进入糖分快速积累、有机酸迅速分解阶段的先后与其生育期的长短存在对应关系,而糖分快速积累及有机酸快速分解所需时间长短与各品种生长发育周期的长短并无正比例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发育阶段嘉宝果果实为试材,研究其感官特征和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适期采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花后30 d果皮颜色青绿,单果质量4.88 g,果实直径2.18 cm。随后果皮颜色由青变红再变紫,最后成紫黑色,质量及大小渐增,完全成熟时单果质量为8.20 g,果实直径为2.76 cm。果实各发育阶段中还原糖是果实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还原糖、蔗糖和可溶性固形物三者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即花后30~52 d(青果—完熟),含量呈上升趋势,完熟时最高,至过熟期显著下降(P<0.05)。还原糖含量从26.58%增至56.47%,再降至53.05%,蔗糖含量从1.51%增至4.55%,再降至1.9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从8.80%增至17.10%,再降至15.83%。淀粉、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动态变化趋势相似,与还原糖趋势相反,即整体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完熟时含量最低,过熟时显著回升(P<0.05)。花后30~52 d淀粉含量从18.92%降至13.48%,蛋白质从7.24%降至5.63%,粗纤维从5.62%降至2.60%。总氨基酸含量花后30~45 d从5.35%降至3.62%,随后回升。总多酚、总黄酮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花后30 d含量最高,分别为107.63、48.03 mg·g-1,花后39 d含量最低,分别为28.75、21.05 mg·g-1。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马铃薯匍匐茎上块茎发生的代谢机理,本试验以不同成熟期(基因型)的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匍匐茎生长的最初阶段母块茎中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匍匐茎生长过程中,早熟基因型NP10和中熟基因型NP8块茎蔗糖含量显著高于晚熟基因型87-60(P<0.01),在匍匐茎从0~4 cm的生长过程中母块茎蔗糖含量显著增加;匍匐茎长在4 cm和5 cm时块茎蔗糖含量分别为3.37%和3.55%,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匍匐茎长在达到4 cm后母块茎蔗糖合成趋于平稳。同时,分析了不同成熟期品种匍匐茎生长与母块茎中蔗糖含量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高效的山木通扦插繁殖体系,用吲哚丁酸(IBA)处理插穗,以清水处理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简称ELISA),研究插穗生根过程中韧皮部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及玉米素(ZR)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山木通扦插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与生根关系密切,处理组与对照组内源激素含量除ZR外变化趋势均相同。内源IAA含量与IAA/ABA值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不定根诱导期上升,表达期下降,伸长期回升;ABA、GA_3含量与IAA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即诱导期下降,表达期升高,伸长生长期又下降;对照组插穗ZR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处理组则整体呈上升趋势,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定根诱导阶段和伸长生长阶段需要较高含量的IAA和较低浓度的ABA、GA_3,IBA处理能够提高插穗内IAA含量,降低ABA、GA_3、ZR的含量,对山木通插穗生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为探讨棕榈藤材生物形成机理,选择黄藤材为研究对象,对藤笋尖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黄藤笋尖的顶端结构由顶端分生组织或原分生组织所组成,外被许多幼嫩的叶片包围着;笋尖的整体形态与锥体剖面近似,为具典型原套原体结构的生长锥;原套最外为排列规整、紧凑、等径的一层细胞构成,原体紧贴原套内部,其细胞排列不够整齐。原套原体细胞向外隆起形成叶原基,叶原基向下相继出现幼叶直至完整的叶,其中叶原基及藤茎的表皮是由原套细胞发育形成的,其内的后生分生组织由原体细胞分裂形成的。维管分子的分化最早一般先分化出原生木质部小导管分子;其次,随着藤笋的生长,维管束内靠外侧的薄壁细胞轴向拉长,细胞壁增厚而成藤纤维;其后,亚分生组织开始分化为薄壁组织,维管束中也相应出现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和韧皮部筛管、伴胞。 相似文献
19.
以兰州百合和亚洲系精粹百合为试材,观察了设施栽培条件下鳞茎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百合现蕾期ABA含量最低,随着鳞茎的发育,内源ABA含量显著升高,在植株半枯期达到最大值,新鳞茎的ABA含量高于母鳞茎.鳞茎发育过程中,新鳞茎中内源GA3含量下降,母鳞茎中内源GA3含量大幅度上升,且母鳞茎的GA3含量高于新鳞茎.现蕾期IAA含量最高,随着鳞茎发育呈下降趋势,母鳞茎的IAA含量高于新鳞茎.百合现蕾直至植株半枯期,新鳞茎中内源ZR处于较高水平,半枯期后显著下降,母鳞茎中ZR的变化趋势2种百合有所不同.兰州百合的ABA和GA3含量高于精粹百合,ZR含量显著低于精粹百合,2种百合IAA含量相近.从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及其比值的变化和不同种类百合之间的差异可初步判定ABA、GA3、ZR对鳞茎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白魔芋开花过程中激素与雌、雄蕊成熟时间的关系,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白魔芋从佛焰苞形成前期到开花后期6个不同时期雄蕊和雌蕊中4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的质量比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IAA,GA3,ABA和ZT 4种激素的质量比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IAA在雄蕊和雌蕊中均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ABA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IAA的趋势相反;GA3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雄蕊在佛焰苞成形后期达到最大值,约为195ng/g,而雌蕊GA3的质量比晚于雄蕊达到最大值,雌蕊在开花前期才达到最大值,约为188ng/g;ZT质量比的变化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在花芽形态分化,即雌、雄蕊成熟的关键时期,雌蕊中内源IAA,GA3和ZT的质量比均高于雄蕊,且GA3表现明显,说明较高浓度的IAA,GA3和ZT在成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在同一过程中,雄蕊中ABA的质量比却高于雌蕊的,而雄蕊晚熟于雌蕊,表明较高浓度的ABA抑制雄蕊的成熟.ABA/IAA和ABA/ZT的比值呈现出与ABA相同的变化趋势,高浓度的ABA/IAA,ABA/ZT和ABA/GA3均不利于雄蕊的成熟,进一步证明高浓度ABA是抑制雄蕊成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