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研究河南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河南省制定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理论依据,测算了2005-2014年河南省农业的碳排放量,并采用Tapio对河南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根据碳排放总量的逐年变化特征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下降—上升—波动上升"三个阶段;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厘清新疆农业碳排放与各驱动要素间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新疆1993—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对驱动要素进行分解,总结农业碳排放随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VAR模型进一步梳理各驱动要素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累计效果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碳排放在短期内能促进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但也会阻碍农业生产结构的协调;长期来看农业生产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结构都会抑制碳排放的增长;从方差分解来看农业碳排放能自解释31.55%,各驱动因素合计解释68.45%。 相似文献
3.
《江苏农业科学》2015,(11)
南岭4省区(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然而发展中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学术热点之一。以农业物质(农村用电、农用柴油、化肥、农膜、农药)投入为基础数据,测算南岭4省1999—2012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分为高速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呈波动性增长。此外,南岭4省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区域地理特点和农业机械化对碳排放组成结构及总量有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强度,人口总数对碳排放量影响最大。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禀赋,着力打造各地特色的低碳农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碳排放管理和考核,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制度,逐步实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加快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南岭4省农业减排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5.
人类活动排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重庆市于2010年被我国列入低碳试点城市,依据2001—2012年《重庆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碳减排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
西北地区的资源相对匮乏,但却拥有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旅游业享誉中外,少数民族经济带动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发展,同时工业和经济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人们的物质水平迅速提升。但是,与此同时,西北地区的碳排放量日益攀升与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这就要求西北地区在碳排放峰值预测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但目前由于碳排放系统中的部分信息并不完全,而且样本比较少,另外在碳排放的金融知识方面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因此无法统筹城乡规划,推进新型低碳城市化发展进程,在优化能源结构和积极拓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质量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西北地区应该加强领域实践的结合进程,在碳排放峰值预测的数据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并且与碳排放金融支持相结合,从而能够综合性的研究,现场优化能源结构,并积极的拓展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对2000—2019年的河北省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将差分进化灰狼优化改进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与支持向量回归、差分进化改进的支持向量回归和灰狼优化改进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对比,验证其优势。研究结果显示:河北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对比发现,农业碳强度略低于山东,但省域差距在减小。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N型曲线关系,且目前处于“极小点”的左侧。本文使用的模型相比于其它3种精度更高,收敛速度更快。由预测结果可知,2020—2025年河北省农业碳排放量将持续下降。对此,根据结论给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劳动力规模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较小,而农业经济水平是导致甘肃省农业碳排量增加的主导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结果,对甘肃省农地利用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积极承诺并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以期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厘清土地利用碳排放产生机制并合理预测碳排放,以曲周县为研究区,采用排放系数法、样地清查法、IPAT模型和最小二乘法等方法,构建碳排放核算体系以度量曲周县2009—2019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并预测81类情景组合下2030年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1)曲周县2009—2019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建设用地是两大碳排放源;2)预测首先按人均GDP设置,进一步根据人口、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共设置81类情景组合:当GDP处于高速发展时,曲周县未来碳排放总量模拟值区间为50万~221万t;当GDP处于惯性发展时,上升趋势组区间分别为51万~119万t,最小值为45万t,下降趋势组最小值29万t;当GDP处于低速发展时,呈下降趋势的两组最小值分别为21万和12万t,另一组在2030年预测值为35万~50万t。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碳排放,摸清地类碳属性可为预测碳排放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抓手。综上,曲周县可通过人口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 相似文献
11.
西北五省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生态敏感性分布特征,为其提供分类保护的策略和建议.【方法】以新疆、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五省为研究区,选取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等敏感性指标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因素,利用ArcGIS对单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模型(SOM)完成生态敏感性的综合评价,并构建了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西北五省生态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高度生态敏感区约占总面积的44.83%,主要覆盖研究区内三大沙漠;微度敏感区约占41.75%,主要集中在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柴达木盆地东部祁连山脉东南部.【结论】本研究结合西北五省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分区按行政区再分亚区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秸秆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副产物和有机肥源,可以加工成有机肥,合理替代化肥,是农业生产化肥减量、增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针对秸秆有机肥的产品特征,基于国际通用方法学,采用排放因子法,科学建立了秸秆有机肥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以天津市某农业园区作为示范,核算了区域内蔬菜秸秆有机肥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提出减排措施。结果表明:秸秆有机肥生产及资源化利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有机肥好氧发酵产生的CH4和N2O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较大,应采取改进好氧发酵装备结构、优化有机肥生产线的设备选型、提高成套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就近加工利用、采用节能型运输车辆等技术手段,有效降低秸秆有机肥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研究成果为精准掌握农业碳排放情况及评估农业减排措施的效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一、文献资源布局存在的问题1987年8月,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向全国印发的经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同意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明确指出:图书馆事业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方面,其中第二点是:“全国图书馆事业缺乏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既未建立起来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又存在着文献缺漏和不合理的重 相似文献
14.
种植业固碳减排潜力和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业科学》2017,(22)
种植业是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从农资投入、秸秆利用、土壤固碳等方面分析我国种植业的巨大减排潜力和固碳增汇空间,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作物栽培的经验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在选育和推广低碳作物品种、低碳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农作物产中采用以节肥、节水、节药为特征的低碳栽培措施,农作物产后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高温好氧堆肥化处理生产优质环保型有机肥或运用生物碳技术,实现种植业固碳、减排、增汇、增产、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的变化,尤其是农业土地利用与管理。在中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的巨大压力的背景下,研究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壤碳汇的关系,探讨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固碳减排的影响,对提高我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具有一定作用。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了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对土壤碳汇功能及其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农业不仅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同时也可能是温室气体的吸收汇。改善和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土壤碳汇,如近20年,由于中国农业土壤管理的改善,农地土壤呈现碳增汇趋势。基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下的土壤碳汇潜力估算,尤其是推行优化管理措施下(如增加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土壤固碳减排潜力约为87—393 TgC·a-1,相当抵消中国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1%—52%,其中实施农田管理措施(包括有机肥应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率约为30%—36%(相当抵消工业温室气体排放3.4%—19%)。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如实施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少免耕技术等农田管理措施)在固碳减排中的作用及其潜力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以生鲜肉类食品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界定生鲜肉类食品供应链碳排放的系统边界,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生鲜肉类食品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肉类食品供应链的碳排放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1t生鲜肉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碳排放为166.97kg,其中生产、运输、仓储和销售环节中碳排放分别占总供应链的28.68%、52.37%、8.90%和10.04%,运输环节对全供应链的碳排放贡献率最高。2)动态优化研究发现,运输环节改变长途运输方式、生产环节废弃物回收利用及优化生产设备效率、销售环节降低设备功率取得的碳排放优化效果最佳,在2018年供应链碳排放分别降低了41.10%、4.70%、1.61%和1.25%。3)目前优化运输能源结构、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成为大势所趋,且模拟结果表明,运输中燃烧生物柴油可降低供应链碳排放的13.10%,减排效果较为显著。4)在生鲜肉预冷过程中降低制冷系统能耗、在冷藏及销售过程中提高设备空间利用率可分别使供应链年碳排放降低2 100、1 600t,虽实施效果较小,但该措施便于操作,是降低供应链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碳排放量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并分析空间差异和时间趋势。同时,根据Kaya恒等式与LMDI指数分解方法总结对中国农业碳排放量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2000—2018年农业碳排放强度、非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投入为碳排放抑制的主要因素,而农业结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规模水平是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安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88,(4)
西北五省(区)农业图书情报协作组织年会于1988年8月12日至15日在西宁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26个成员单位的31名代表。会议总结了协作组织成立四年来的工作,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选举产生了由武功农业科研中心协调委员会为主任委员单位的第二届西北五省(区)农业图书情报协作委员会。会议收到论文23篇。会上就有关农业图书馆系统发展模式、文献资源布局、书刊采购协调、编目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