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酸性红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的影响,为油茶施肥提供参考。【方法】以油茶‘湘林4号’为试材,以不施外源磷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无机难溶磷(Ca-P、Al-P和Fe-P)和有机磷源(O-P)对酸性红壤养分、油茶幼苗生长及树体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不同磷源对酸性红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有差异,其中Fe-P显著提高土壤全磷含量,而Ca-P和Al-P则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在根际土壤中,Ca-P和Al-P处理的有效磷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20倍和125倍。油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差异。Ca-P和Al-P明显提高了油茶苗高、地上部干质量和根系鲜质量,降低根冠比,而Fe-P和O-P的作用不明显。在土壤中添加不同磷源显著提高了油茶老叶、新叶以及根系中的磷含量,并明显影响植株中的氮和钾含量。【结论】无机难溶磷和有机磷可提升酸性红壤肥力并促进油茶生长,其中以Ca-P和Al-P作用最明显;对于长期不施肥的油茶林地,Al-P和其他难溶磷能被油茶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钾素抗淋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淋溶试验,研究了沙质土壤在加入不同施加量和配比的秸秆改良材料后钾素的淋溶状况.结果表明: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钾素的淋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施加量大和配方中聚丙烯酰胺(PAM)含量高的处理效果最好,添加秸秆∶膨润土∶PAM为900∶100∶30的改良材料(处理T10-3)的土壤钾素累积淋溶量较CK减少了48%.此外,施用秸秆改良材料能有效抑制沙质土壤钾素的垂直迁移,处理T10-3上层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较CK提高了102%,下层则降低了58%,说明沙质土壤中施用秸秆改良材料具有抗钾素淋失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太湖流域黄泥土长期定位试验田作为研究对象,明确40 a长期施磷对水稻土土壤磷库、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NPK)处理的土壤总磷和有效磷含量高达589.58 mg·kg-1和51.67 mg·kg-1,比不施磷(NK)处理显著增加126.61%和216.41%。两处理无机磷均以Fe-P和Ca-P为主,约占无机磷的69.53%~79.86%,有机磷以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为主。长期施磷使稻田无机磷含量在3个生育期均极显著增加,增幅为170%以上,其中Al-P和Fe-P的含量及相对占比显著提升,Ca-P含量增加但相对含量明显降低,O-P含量变化较小而相对含量降低。长期施磷处理下有机磷含量仅在分蘖期增幅显著(33%),主要表现为活性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与分蘖期相比,抽穗期长期施磷处理的Al-P、Fe-P以及高稳定有机磷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Ca-P和中活性有机磷的相对含量上升,而长期不施磷处理表现为Fe-P、O-P以及高稳定有机磷的相对含量下降,Ca-P和中活性有机磷的相对含量上升。Al-P、Fe-P、Ca-P、O-P和中活性有机磷均与有效磷(AP)显著正相关。研究发现: Al-P、Fe-P和Ca-P是黄泥土稻田最主要的有效磷源,土壤缺磷时土壤磷酸酶等对有机磷的活化也是重要的有效磷来源之一;长期施用无机磷肥导致稻田土壤无机磷库累积明显,磷流失风险增加,因此应在保证稻麦高产的前提下合理降低磷肥施入量,充分活化利用土壤中固存的难溶态磷来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为材料,以非转基因亲本日本晴(Nipp)和磷高效突变体水稻PHO2为对照,设施磷和不施磷2个处理,利用根盒试验研究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的种植对根际及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OsPT4和PHO2的植株干重和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ipp,而土壤全磷和无机磷总量均低于Nipp;(2)OsPT4和PHO2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均表现为O-P > Fe-P > Al-P > Ca-P;(3)施磷处理时,OsPT4和PHO2的根际土壤O-P、Ca-P含量显著低于Nipp,其非根际土壤Al-P、Fe-P和O-P含量也显著低于Nipp。不施磷处理时,OsPT4和PHO2的根际土壤Fe-P含量和非根际土壤Fe-P、O-P含量均显著低于Nipp,其根际土壤Ca-P含量显著高于Nipp。说明在供磷条件下,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A1-P、O-P和Ca-P的吸收活化能力较强,而缺磷条件下,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可促进其根系对Fe-P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酸性矿山废水对稻田土壤中磷形态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污染浓度酸性矿山废水(AMD)的污灌试验,分析稻田土壤磷酸铁类化合物(Fe-P)、磷酸钙类化合物(Ca-P)、磷酸铝类化合物(Al-P)、闭蓄态磷(O-P)等不同矿物形态磷及土壤总磷和有效磷的变化,并初步探讨AMD中主要污染因子pH值、Fe3+对稻田土壤磷释放的作用,评价AMD持续污染对稻田土壤不同磷形态及磷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MD添加比例小于50%时,随着AMD污染浓度的持续增加,稻田土壤中Fe-P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001),在AMD添加比例为50%~75%时土壤中Fe-P趋于稳定,并在无机磷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而Ca-P、O-P、Al-P在AMD 0.1%~1%极低污染水平下含量显著升高,而在AMD大于1%后又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Ca-P=0.0003、PO-P=0.0001、Pl-P=0.0001);土壤有效磷和Ca-P、O-P、A1-P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较高AMD污染程度可造成稻田土壤有效磷的显著淋失.土壤有机磷含量在0%~10% AMD浓度范围内先小幅上升,在AMD浓度10%~75%范围内趋于平稳,当AMD浓度大于75%时,土壤有机磷含量与AM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30).稻田土壤中总磷的含量随着AMD污染程度的增加呈先小幅上升后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对应AMD相应比例下的pH值和Fe3+浓度,单独的pH值降低对土壤中磷(Ca-P)溶出效果不明显,而结合铁的添加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磷(Ca-P)的溶解.综上,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可显著改变稻田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有效性,其中AMD中高含量的Fe3+污染造成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土壤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物炭对红壤磷素形态转化及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土壤磷素管理和生物炭合理利用提供参考。通过设置土壤不同含水量(33%、66%、100%)与生物炭添加量(0、0.5%、2%)进行培养试验,测定土壤的有效磷、各磷素形态(Al-P、Ca-P、Fe-P、O-P)及土壤酸性磷酸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施入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培养前期,生物炭主要增加土壤中难溶态的Al-P含量,这主要是由生物炭带来的可溶性磷进入土壤中转化所导致;在培养后期,水分与生物炭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活化土壤中的Ca-P、Fe-P与O-P,释放更多磷素。生物炭本身呈碱性,添加到土壤中,有效中和了土壤酸度,使得土壤pH值上升2.82~3.13个单位,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此外,淹水条件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磷酸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添加能够有效提高土壤pH值、有效磷含量,同时降低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施用磷和铝对越南油茶幼苗生长、磷铝积累及其土壤有效磷铝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油茶适应南方高铝低磷砖红壤环境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砖红壤种植越南油茶,分别在砖红壤中添加0、0.5、1.0 mmol/kg磷(P0、P1和P2)和0、10.0、20.0 mmol/kg铝(Al0、Al1和Al2),测定分析各磷铝耦合处理下越南油茶幼苗的生长指标、磷铝含量及土壤交换铝和有效磷含量.[结果]在砖红壤中添加铝会抑制越南油茶幼苗生长,而添加磷能缓解铝的抑制作用,其中以Al0P2处理幼苗生长效果最佳;添加磷和铝对越南油茶幼苗的地径、苗高、鲜重、根冠比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但磷和铝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相对独立;添加磷能有效降低越南油茶幼苗根系的铝含量,其中Al0P2处理根系的铝含量较Al0P0处理低35.22%;磷和铝及其交互作用对越南油茶幼苗磷和铝含量的影响显著;添加铝会使土壤交换铝含量提高,而添加磷可降低土壤交换铝含量,以添加1.0 mmol/kg磷降低土壤交换铝含量的效果最明显;磷和铝及其交互作用对越南油茶幼苗根际土壤交换铝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和交换铝含量与越南油茶生长状况和磷铝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种植越南油茶的砖红壤中添加铝会导致土壤活性铝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降低,幼苗生长受到抑制,而添加磷能降低土壤活性铝含量,有效改善铝胁迫对越南油茶幼苗根系的毒害,促进幼苗叶绿素合成、生物量累积和对磷的吸收,有利于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8.
解磷菌在土壤中解磷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养殖池塘底泥中筛选出2种解磷的微生物As-2和Aw-16,研究了其在土壤中的解磷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s-2和Aw-16微生物处理使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4.92mg/kg和5.77mg/kg;从不同培养时间上看,加入As-2微生物的土壤培养12h释放的有效磷量最低,24h达最大值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cK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释放的有效磷量越来越低,N60h后下降到1mg/kg以下;从微生物对土壤中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上看,As-2微生物使土壤中Ca-P和O-P减少,而A1-P和Fe-P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
以山东蔬菜保护地富磷耕层土壤为试材,对0-30 cm表层土进行了30天土柱淋洗试验,研究无机态磷的分级。结果表明,淋洗后土壤中的无机磷总量有所下降,下降范围在218.7-388.5 mg/kg;空白处理无机磷含量损失最大,为349.5-392.8 mg/kg,添加明矾处理损失最小,仅为218.7-253.4 mg/kg。Al-P、Fe-P、O-P均呈下降趋势,Ca-P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增加幅度不大。铝对土壤磷的淋失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且铝对土壤磷素的固持和阻滞磷素淋溶作用强于钙。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分布面积较大的沙质土壤——冷沙黄泥为研究对象,将秸秆进行生物预处理后与膨润土、聚丙烯酰胺(PAM)按比例配制成土壤改良材料,采用盆栽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稻、小麦、玉米和油菜4种秸秆改良材料对冷沙黄泥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秸秆改良材料均能明显提高冷沙黄泥的速效磷含量,其顺序由高到低为油菜、玉米、水稻和小麦,它们施入土壤后速效磷的平均含量分别增长了约39.4%~55.7%,38.9%~54.8%,34.5%~46.1%和28.1%~42.5%.(2)相同秸秆条件下不同分处理对土壤速效磷的增磷效果有所差异,其中秸秆∶膨润土∶PAM=900∶100∶30的T3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法研究了不同处理秸秆改良土壤对磷的淋溶能力及其在不同团聚体中垂直分布的 影响,测定了淋溶液中全磷和水溶性磷以及土柱不同层次土壤中全磷、Fe-P、Al-P、Ca-P、O-P 和水溶性磷的含量。结 果表明院不同处理秸秆改良土壤中全磷淋失曲线呈降低趋势,碳化秸秆处理相比其他处理淋溶液中全磷的含量较 少,对全磷淋溶损失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T2、T3、T4 处理可溶性磷累计淋溶损失量比T1 处理分别减少59.44%、 30.56%、69.44%,处理与对照间差异极显著;土柱中无机形态磷垂直分布中T2、T3、T4 处理在20~25 cm 处增加值都 低于T1 处理,不同处理秸秆改良土壤阻止了无机形态磷向下层土壤的迁移。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耕作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含量,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将通过菌剂发酵后的秸秆与膨润土、聚丙烯酰胺(PAM)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改土材料,并筛选出FS[秸秆(粉碎)∶膨润土∶PAM=800∶200∶50]、FQ[秸秆(粉碎球磨)∶膨润土∶PAM=800∶200∶50]2种较优的混合改土材料,进行施用量比较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FS_(1125)[下标数字表示施用量(kg/hm)~2,下同]、FS_(1875)、FQ_(1125)、FQ_(1875)、CK(不施用秸秆混合改土材料),初步探究了该混合改土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FS_(1875)处理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该处理下土壤容重为1.20 g/cm~3,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7.72、61.12、177.60 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6 g/kg。其中土壤容重较CK降低了0.19 g/cm~3,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38.15%、38.24%、37.45%、34.96%。且该处理下玉米产量较高,达到6 947.8 kg/hm~2,较CK增产8.5%。综合来看,FS_(1875)处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且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甘蔗‖绿豆间作体系作物根围土壤无机磷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甘蔗‖粮肥兼用绿豆间作模式下作物根围土壤磷素形态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以酸性低磷土壤为介质,通过根箱试验比较不隔根(NS)、尼龙网隔根(PS)和塑料膜隔根(FS)3种处理方式下,甘蔗‖粮肥兼用绿豆间作体系中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植株吸磷量,测定根围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土壤磷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甘蔗生物量以不隔根处理的最高,比尼龙网隔根处理的高14.65%,比塑料膜隔根处理的高25.56%。不隔根处理甘蔗磷的吸收量比尼龙网隔根处理的高19.19%,比塑料膜隔根处理的高22.74%。不隔根处理的甘蔗根际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比塑料膜隔根处理和尼龙网隔根处理的分别高20.29%和31.75%;不隔根和尼龙网隔根处理的甘蔗根围土壤磷酸酶活性都显著高于非根围土壤,分别高10.16%和18.22%。磷素组分结果显示,不隔根处理的甘蔗根围土壤的AL-P、Fe-P、O-P含量显著低于甘蔗塑料隔根处理和尼龙隔根处理,而Ca-P含量则相反。绿豆不同根处理间的干物质累积量和磷的累积量差异不显著,其根围土壤的速效磷含量、有效磷含量、磷酸酶活性和AL-P、Fe-P、O-P、Ca-P组分含量差异也不显著。试验表明甘蔗与绿豆间作种植,通过根系交互作用可以改变甘蔗根围土壤磷的相关化学特性,从而促进甘蔗对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浓度自毒物质香草醛添加到3种土壤(暗棕壤、白浆土、草甸黑土)中,探讨其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无机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香草醛后,3种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降低,降低幅度表现为暗棕壤白浆土草甸黑土。添加不同浓度香草醛后,3种土壤无机磷总量均增加;但无机磷各组分含量变化不尽相同,Ca2-P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均降低,O-P、Ca10-P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白浆土O-P除外)均增加,Ca8-P、Al-P、Fe-P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变化不同。总体上,暗棕壤Ca8-P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增加,其他土壤降低;暗棕壤和白浆土Al-P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降低,草甸黑土增加;暗棕壤Fe-P含量及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降低,白浆土、草甸黑土Fe-P含量增加,但其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在0.001mol/L处理分别出现降低、增加,与其他浓度处理变化趋势相反。综上,外源香草醛施入土壤后,短期内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并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分布。  相似文献   

15.
模拟酸雨胁迫对赤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模拟酸雨实验,研究酸雨胁迫下赤红壤不同磷素形态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原位模拟酸雨影响下,一定强度(pH≥4.0)的酸雨胁迫能有效促进有效磷的释放,而当pH<4.0强度酸雨胁迫时有效磷的释放随pH值降低逐渐受到抑制。随酸雨酸度的增强,土壤酸性磷酸酶和微生物量磷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可见一定强度酸雨胁迫能促进溶磷微生物和磷酸酶活性,而当高强度酸雨胁迫时土壤微生物活动逐渐受到抑制。无机磷组分中Al-P、Ca-P和Fe-P含量均随酸雨酸度的增强而降低,土壤O-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相关分析发现,有效磷含量与微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此时土壤有效磷变化与有机磷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有效磷含量与各种形态无机磷(Al-P、O-P、Ca-P和Fe-P)含量之间也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土壤生态系统磷素转化是一个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过程,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林药套种模式下主栽树种油茶落叶分解规律及其对土壤养分含量及药用菊花生长的影响,以油茶落叶和杭菊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分解袋法检测油茶落叶的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以不添加油茶落叶为对照,取75、130、185和240 g油茶落叶与2 kg土壤混匀作为处理1、处理2、处理3和处理4,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油茶落叶施入量对杭菊生长及其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落叶在前4个月分解速度较快,分解量达28.73%,后期分解速度缓慢;氮和磷在分解前期出现富集现象,钾在前3个月释放了总量的78.13%;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随油茶落叶施入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各处理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2的速效钾含量最低;杭菊根、茎、叶氮含量随油茶落叶添加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油茶落叶对杭菊前期生长促进作用显著,处理4的地径、苗高和SPAD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40倍、1.44倍和2.07倍;4个处理菊花单株干、鲜重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78.04%~128.78%和38.50%~118.15%,单株产花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表明油茶落叶对间种杭菊生长及菊花产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油茶落叶分解速率以及氮磷钾养分释放速率不均衡,不能满足菊花的生长发育需求,应注意人工施肥以保证养分充分供应。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常山县3年生、6年生、9年生、30年生的油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油茶叶片和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油茶叶片碳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差异不显著;9年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3年生的,磷含量则表现为9年生和30年生的叶片显著高于3年生的;3年生叶片的C∶N显著高于9年生的,C∶P则表现为3年生叶片显著高于9年生和30年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增加,9年生和30年生油茶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3年生的。土壤氮、磷含量则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3年生和6年生油茶林土壤磷含量显著高于30年生的,其中土层为10~30 cm的土壤氮含量显著高于30年生的。土壤C∶N、C∶P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林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除N∶P外,同一林龄油茶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叶片氮、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片碳含量与表层土壤氮含量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叶片氮、磷含量则与表层土壤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油茶生长的限制元素是氮,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适当增施氮肥。  相似文献   

18.
骨粉和沸石对污染土壤中铅和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在镉、铅污染的土壤中添加不同量的骨粉和沸石后种植菜心,在菜心收获期分别测定菜心生物量、镉和铅吸收量、土壤有效态镉和铅的含量、土壤pH值,分析不同用量的骨粉和沸石对污染土壤镉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骨粉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pH、EC及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铅和镉的生物有效性和菜心中铅和镉的吸收量,以添加1%的骨粉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采样盆栽试验的方式,从不同形态磷作用下峨眉冷杉(Abies fabiri)幼苗生物量的响应,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p H和根系分泌有机酸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峨眉冷杉幼苗对P的吸收利用特征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磷的添加促进了峨眉冷杉幼苗生物量的累积,但累积量随磷形态而不同(F=27.1,P0.001)。添加Ca-P时生物量最低,其次是Al-P、Fe-P、Py-P和K-P。磷形态(F=30.5,P0.001)对峨眉冷杉幼苗对磷的需求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峨眉冷杉幼苗的磷需求效率在K-P处理下最高,在Ca-P和Fe-P处理下最低,磷利用效率则相反。峨眉冷杉幼苗根际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且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值随着磷添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区-非根区速效磷含量差值与p H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根区p H下降是导致峨眉冷杉幼苗根区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之一。根区-非根区草酸含量差值与根区-非根区p H差值具有相关关系,说明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尤其是草酸是导致根区p H下降的直接原因,因而是峨眉冷杉幼苗利用土壤难溶性磷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土壤改良措施(施用河砂、沸石、水稻秸秆、中草药药渣、腐熟有机肥)对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土壤改良措施中除施用河砂外,均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用沸石、水稻秸秆和中草药药渣对改善土壤通透性的作用较好,相比改良前土壤客重降低0.06g/cm3,孔隙度增加2.21%~2.86%;②不同土壤改良措施能有效降低土壤粘粒含量,同时增加砂粒含量,施用沸石和有机肥改善土壤质地粘重的效果优于其它处理;③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pH的影响较小,土壤有机质、全氟、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④施用有机肥后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含量,其余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相比改良前土壤均降低;⑤施用沸石和中草药药渣处理后,土壤速效钾含量相比改良前减少,其余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