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为孤立的块状山地,南北宽20公里,东西绵延近百公里。海拔高度600~800米,最高峰为玉寨山(1512米)和嵩山(1494米)。该区属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冷多风,年乎均气温14℃,绝对最高气温43.5℃,绝对最低气温-11℃;年降雨量700~850毫米,多集中7、8、9三个月;年蒸发量1800毫米;土壤是花岗岩、石灰岩、石英岩、沙页岩发育成的褐色土或棕色森林土。该区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植被历遭火烧和乱砍滥伐,天然植被已不存在,多为天然次生栎林、化香林、人工侧柏林、松林及落叶灌丛、灌草丛和  相似文献   

2.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40°29'至40°36',东经117°17'至117°35',总面积1.4万公顷.最高峰歪桃峰海拔2118m,为雾灵山主峰.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猕猴分布北限".雾灵山历史悠久,动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类型完整,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近些年来,我们对雾灵山植被垂直分布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掌握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垂直分布与植被垂直带谱间的内在关系,在多年野外实地调查,采集制作近万份植物和昆虫标本,拍摄上万张野外植物、昆虫的生态生境照片的基础上,对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对照其采集地的生态因子和生境特点,总结昆虫分布规律和特点,找出昆虫垂直分布与植被垂直带谱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昆虫垂直分布的果林-落叶阔叶林带大致对应植物垂直分布带的农田果林次生灌草林带至针阔混交林带,针阔混交-针叶林带大致对应针阔混交:林带至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草甸带大致对应亚高山灌丛带和亚高山草甸带。发现昆虫分布的垂直带谱与植物的垂直带谱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带与带之间也有一定的过渡阶段,他们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是截然分开的,这主要源于大部分昆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料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渤生 《森林与人类》2015,(2):12-33,36
<正>西藏林芝地区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是中国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地。虽然它在北回归线以北,但雅鲁藏布江下游谷地正从其东南侧穿过,使季节雨林沿谷地分布于南迦巴瓦峰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的坡麓,成全它成为以雨林为基带的极高山地。供图/全景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北坡植被群落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祁连山北坡垂直气候带植被群落分布特征,采用样地调查和档案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海拔梯度变化格局研究植被群落的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祁连山北坡植物分属84科399属1044种,从大到小依次为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蔷薇科、豆科、藜科、伞形科、唇形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这前10个科的属和种均占祁连山植物属和种的54.89%;(2)沿海拔梯度,祁连山北坡植被群落呈现5大植被带和16个主要的、典型的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6.
对石门国家级森林公园植被垂直分布按100 m垂直海拔高度分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植被垂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指数在总体上是随着海拔上升呈下降趋势;在海拔、坡度、坡向3个因子中,海拔因子是对群落分布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四川林木病害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经济林三个垂直分布带.在各带内的低山、中山和亚高山分布带具有林木病害的种类差异性、地带集中性和发生阶性的特点,可以认为是综合治理的森林地理学、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营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白石砬子山南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白石砬子山南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按20m垂直海拔高度分段进行了植物种类、分布、多度的详细调查和分析。首次发现了兰科植物双花红门兰(Orchis cyclochila)的分布,填补了辽宁无此植物的空白。同时认为其植被分布有着特殊性,因此用温度随纬度、海拔递减规律估计各种植被分布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武夷山的总体概况,分析武夷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对非地带性植被毛竹林和中山草甸、黄山松与马尾松、旗状树等特殊性做了简要的分析;从长远的观点分析武夷山植被的发展趋向,并提出了武夷山植物资源的合理保护性利用。在遵循武夷山植被与土壤分布规律的条件下,科学地保护性开发利用武夷山自然资源。保护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使人力和自然力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共同创造的合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发挥武夷山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持续快速发展,即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临河区土壤植被分布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土壤的成土条件和过程及植被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以川北地震灾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和农耕地)为对象,研究土壤抗蚀性,并探讨土壤有机质与抗蚀性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和团聚度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现出慈竹林〉茶树林〉喜树林〉柳杉林〉农耕地的规律;土壤有机质与绝大多数土壤抗蚀性指标呈显著相关。说明土壤有机质能较好地表征土壤抗蚀性,慈竹林对于提高研究区土壤抗蚀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洪雅县3种植被模式的土壤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入渗性能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以四川洪雅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实施的3种植被模式(模式Ⅱ苦竹+牛鞭草,模式Ⅲ撑绿杂交竹+牛鞭草,农耕地作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渗透筒法对其土壤入渗性能进行定位研究。据实测数据初步得出模式Ⅱ、模式Ⅲ及对照土壤入渗率与入渗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三种植被模式土壤入渗率随季节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苦竹+牛鞭草(模式Ⅱ)对土壤入渗性能的改良作用较大,农耕地居中.撑绿杂交竹+牛鞭草(模式Ⅲ)的改良作用直到目前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城市草坪绿地土壤有机碳与碱解氮垂直分布特征,以长春市为例,选取不同功能分区(公园、道路、居住区、校园)草坪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坪绿地类型与土壤剖面对土壤pH值、有机碳(SOC)、碱解氮(AN)含量影响显著(P<0.05)。其中,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pH值为:校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SOC含量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校园绿地>道路绿地;不同功能区0~30 cm土壤AN含量为: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校区绿地>道路绿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SOC与AN呈正相关,而绿地土壤的pH值与SOC含量呈负相关。由此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含量,调节土壤pH值,来使土壤得到优化,增加固碳能力,减弱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15.
贡觉县属藏东高山峡谷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水热条件在地域空间上的重新分配,导致水热条件差异明显,从而影响到植被和土壤的分布规律,而干热河谷的出现使得植被和土壤在垂直分布上不同于其他区域。研究该区域的植被和土壤分布规律,对于天然林保护、造林规划、造林树种选择及引种栽培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取线路调查和典型取样以及卫星影像数据分析,得出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型、11个植被亚型、17个群系组和28个群系。其中寒温灌丛是轿子山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占保护区面积的29.37%。在水平分布上,轿子山片以保护区最高主峰和山脊为界,东、西两部分植被类型差别较大;温性针叶林、寒温灌丛和寒温草甸是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最主要的植被类型。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存在的多种原生植被类型,且地理分布极为特殊,因而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四川茂县土地岭大熊猫走廊带昆虫考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走廊带昆虫基本情况,从而为栖息地恢复提供建议和监测本底,于2005年7月对走廊带昆虫进行了调查采集。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17号,隶属于16目66科,共288种。以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和数量最多,为优势类群,其次是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5目昆虫占种总数的91.2%,个体数量的90.12%。结果表明,走廊带昆虫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莫尔道嘎林业局植被垂直分布带生态特征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各垂直分布带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的现状,系统介绍了该保护区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物种组成。发现该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植被垂直带谱出现较为明显交错镶嵌现象,尤其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有着相同的垂直分布范围出现重叠,表明了地带性植被的优势地位正在被以人工经营的针叶林所取代。因此,以植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当成为今后保护区研究和建设的一项重点,使其特有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煤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汾西集团矿区煤矸石山植被恢复2年的土壤养分进行分析,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土壤养分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植被恢复对煤矸石山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改良效果较差,对速效磷和速效钾改良效果较好。4种植被模式中,恢复土壤养分综合指数的大小依次为:高羊茅—紫花苜蓿混交模式,紫穗槐纯林,高羊茅—紫花苜蓿—紫穗槐,高羊茅—黑心菊—波斯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