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小气候效应的定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惠安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小气候进行了定位观测。其结果为 :惠安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内年平均气温为 19 6℃ ,年平均最低气温为 17 3℃ ,年平均最高气温为 2 2 6℃ ,均比林外低 ;木麻黄林内外年平均气温均 >10℃ ;全年林内≥ 10℃的积温 6 990 7℃ ,占≥ 5℃林内积温的 97 5 % ,惠安沿海热量资源很丰富 ,可利用性大 ;年平均降水量为 1190 8mm ,降水主要集中春夏两季 ,冬秋季降水少 ,10月、11月份林分干旱 ;木麻黄林年平均地面温度为 2 0 4℃ ,比林外低 2 7℃ ,木麻黄林分对地温的影响比气温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直接计算法和替代工程法,对海坛岛木麻黄防护林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重点计算了涵养水源、防风增产、土壤保育、固碳制氧这4个主要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海坛岛木麻黄防护林具有较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具体为:涵养水源效益6980.81万元·a-1,防风增产效益987.71万元·a-1,固碳制氧效益344.99万元·a-1,土壤保育效益173.63万元·a-1。研究结果可作为建立海坛岛木麻黄防护林生态补偿机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尔  钱小香 《热带林业》2011,39(4):34-35
利用木麻黄营造沿海沙地防护林,不仅符合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而且也是保护和恢复全省海防林带生态工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持续性发展木麻黄沿海防护林、苗木品种和造林技术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造林技术,并对以后的造林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水培苗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并就今后的推广工作提出 5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木麻黄引种与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福建自 20世纪 50年代末营建大面积木麻黄防护林以来,沿海地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从防风固沙、调节小气候等方面论述了木麻黄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概括了近年来木麻黄防护林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木麻黄防护林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6.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6):33-33
2005年11月15-19日,澳籍华裔木麻黄专家Khongsak Pinyopusarerk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仲崇禄研究员、张勇硕士的陪同下,考察了浙江省木麻黄沿海防护林。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沈爱华、程诗明同志负责陪同前往慈溪、舟山、玉环进行为期4d的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7.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主要防护树种,由于经营不善造成更新困难、生长衰退、病虫害加剧,严重地影响了防护林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分析影响木麻黄防护林持续经营因素出发,探讨了木麻黄防护林持续经营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试论南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更新改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首先指出木麻黄海岸防护林更新改造的迫切性,分析了木麻黄更新困难和低效林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木麻黄防护林的更新对策和改造途径。  相似文献   

9.
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我国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对策,着重阐述了生物防治与抗性育种方面的内容,还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木麻黄林几种较为重要的病虫害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沿海木麻黄生态效益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造林树种,对其生态效益的探讨已成为沿海防护林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选取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涵养水源等四个生态指标概述木麻黄的生态效应,针对目前木麻黄造林存在的树种结构单一、病虫害发生、二代更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造林技术着手,提出了沿海防护林恢复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稀疏基干林带套种木麻黄、湿地松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不同木麻黄无性系在前沿稀疏林带下套种生长情况,木麻黄、湿地松在不同郁闭度林带下更新情况及不同更新方式对木麻黄和湿地松生长影响分析表明:平20、平10、粤501木麻黄无性系是林带下更新理想无性系;林带郁闭度增大,林下套种木麻黄、湿地松的保存率及树高、胸径生长量随之减小;皆伐迹地更新的木麻黄、湿地松生长优于稀疏林带套种相同树种。  相似文献   

12.
木麻黄病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病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木麻黄青枯病的抗性育种、营林技术、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同时也介绍了木麻黄树干疱腐病、衰退病、白粉病等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木麻黄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以及浙江南部等省(区)海岸带引种半个世纪以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不断地收集木麻黄优良种质资源新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建立了福建省最大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基因库,使木麻黄科树种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展与创新,促使木麻黄这一海岸树种发挥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木麻黄萌芽条和侧枝作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浓度萘乙酸(NAA)浸泡预处理24小时,分别用维生素B_(12)(VB~(12))溶液和井水进行水培生根试验,比较不同激素处理、不同营养液对木麻黄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萌芽条在0mg·L~(-1) NAA和20 mg·L~(-1) NAA处理,VB12溶液培养中生根效果最佳,生根率为100%,生根量为2.50条和4.40条,根系长度为17.93 mm和12.37 mm;萌芽条生根效果优于侧枝生根效果;VB12溶液培养穗条生根指标高于井水培养;营养液对生根率和生根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穗条类型对生根率有显著影响(P0.05);移栽生长效果以VB12溶液培养的萌芽条表现最好,移栽成活率100%,平均苗高43.3 cm。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虫害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的主要树种。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木麻黄虫害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蛀干害虫星天牛、多纹豹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食叶害虫木毒蛾、棉蝗等在营林技术、林木抗虫性、生物和化学防治上的具体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在广东省湛江市2个不同类型的立地上进行木麻黄无性系选择试验,调查分析树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和抗逆性。结果表明:湛江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东里6、南山杂2和南山2无性系优于对照,适于在有机质丰富的沙质砖红壤立地造林。东海林场的105、东里12、东里6、平2、南山杂5和东里10无性系优于对照,适于在沿海滨海沙土立地造林。在不同造林地表现均优的只有东里6,其生长表现最好,适应范围最广,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通过42个木麻黄无性系在广东汕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无性系幼林生长与苗期的相关性较差,苗期选择不可靠;各无性系树高、冠幅和保存率都具极显著差异,利用树高、冠幅和保存率对无性系进行综合选择是可行的;运用加权评分法筛选出东山2、莆20、东山短、抗1、88、抗3、平5、C6、701、南山7等生长迅速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品种单一问题,从澳大利亚引进7个木麻黄树种30个种源种子进行造林试验,通过多目标决策法综合评估,筛选出适应能力较强且速生优质的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na)15002种源、山神木麻黄(C.collia)19111种源,粗枝木麻黄(C.glauca)15218种源、13128种源和13987种源,对这些种源进一步进行家系和单株选择,结合无性繁殖的途径,可推广应用于沿海沙地特别是后沿地段造林。  相似文献   

19.
玉环木麻黄沿海防护林体系设计及防护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因害设防,讲究实效”的原则设计和建设的以木麻黄为主的“窄林带,小网格” 结构防护林体系,在抵御台风、降低风速、减少落果、增加温度、减轻低温危害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能,并使受防护林保护的玉环柚(楚门文旦)稳产高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the wilted plants of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The isolate gave positive reaction to oxidase, catalase and gas production from nitrate and negative reaction for arginine dihydrolase and acid was produced from various carbohydrates. Wilt produced on tomato, egg plant and capsicum indicated that the pathogen belongs to Race I and Biovar III of P. solanacearum which is a new record from In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