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兰 《陕西农业科学》2007,(4):91-92137
主要综述了线粒体基因16S rDNA、12S rRNA、cytb、CO I、CO II、ND 5在我国蝗虫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情况。指出:应用线粒体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可以解决蝗虫各分类阶元之间的进化关系,确立一些有争议物种的分类地位,探讨相关物种的系统地理等;今后线粒体多个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序列联合分析、整个基因组全序列分析以及分子数据与形态学的密切结合将成为分子系统学未来发展的主要研究手段,这将为我国蝗虫分类研究提供更多分子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基因序列是研究昆虫属、种间系统发育理想的分子标记,其中12SrRNA、16SrRNA、COⅠ、COⅡ和ND5是应用频率最多的分子标记。综述了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中应用较广的线粒体DNA标记基因及其研究范围和进展,分析了线粒体DNA的昆虫样本、标本的保存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应用DNA序列研究昆虫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规律已成为当今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热点,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在蝶类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主要从线粒体基因(常用分子标记如:16S rDNA、Cyt b、COⅠ、COⅡ、ND5等)以及线粒体基因组、核基因[常用分子标记如:28S rDNA、视蛋白(OPS1)基因、周期(Period)基因、丙糖磷酸异构酶(Tpi)和甘露糖磷酸异构酶(Mpi)基因、延长因子(EF-1α)基因、无翅基因(Wingless)等]、多基因联合等3方面阐述蝶类不同分类阶元系统发育研究的进展。线粒体基因与核基因、多基因联合分析已成为当前蝶类分类和系统关系研究的主要手段,未来更多基因片段将被用于蝶类分子系统学研究,更多的蝶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将被测序;最后,也探讨了目前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DNA在动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tDNA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动植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本文概述了mtDNA的基本特征、遗传特点和用于系统分类的优点,并对mtDNA在动物分子系统学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做了概括。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DNA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综述了 mt DNA的组成和各部分的进化特点 ,以及它们用于昆虫系统学研究的优点。mt DNA进化快的 CO ~ CO 、ND5和 A+T- rich区部分适合亲缘关系较近类群的系统学研究 ,进化慢的 12 s r DNA、16 s r D-NA和 ND1、ND2部分适合亲缘关系较远类群的系统学研究。并对 m t DNA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巴山  杨宝田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67-70,85
应用DNA序列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规律成为当前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热点,在现阶段的研究中,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已经被广泛的的用于林蛙的系统学研究,成为研究系统发育以及生物地理演化的重要手段,但核基因在系统发育研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发现核基因包含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核基因序列或将核基因序列与线粒体基因序列相结合研究两栖动物的系统发育正成为分子系统学领域的新的发展趋势。正因为对林蛙的研究多只局限于线粒体DNA,使得研究结果并不完善甚至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借鉴研究者对其他两栖类的研究经验,利用核基因与线粒体基因结合对中国林蛙进行进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mtDNA-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了中国分布秆野螟属(Ostrinia)8种螟虫的分子系统学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秆野螟属昆虫COⅠ基因全长1 545 bp,编码514个氨基酸,COⅠ基因全部核苷酸位点中多态性位点占6.08%,氨基酸突变率为3.11%。碱基转换数(Ts)明显高于颠换数(Tv)。总体上,秆野螟属COⅠ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种内差异明显小于种间差异,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遗传距离在0.000 6~0.005 2之间,种间遗传距离为0.007 1~0.050 5。分别采用UPGMA法、NJ法和MP法构建秆野螟属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物种间进化关系基本一致:8种螟虫明显分为2个大群,即虎杖螟(O.latipennis(Warren))与其他种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个大群,亚洲玉米螟(O.furnacalis(Guenée))等7个物种聚在一起形成另外一个大群。在第2大群中,刺菜螟(O.zealis(Guenée))与其他种类亲缘关系最远,单独形成一支,为一亚群,而亚洲玉米螟等6个种聚在一起形成一大丛,为另一亚群。在第2亚群中,亚洲玉米螟不同地理种群首先聚在一起形成一亚亚群;而欧洲玉米螟(O.nub...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不同皮色和肉质颜色萝卜间的亲缘关系,以6份不同皮色和肉质颜色的萝卜及6份外类群为材料,进行 Chs 基因克隆、测序,研究不同皮色和肉质颜色的萝卜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6份不同皮色及肉质颜色萝卜 Chs 基因序列长度变异为1427~1430 bp,其中变异位点占0.6491%。可将12个Chs 基因序列分成3个分支。第一分支全部为不同肉色萝卜,说明不同肉色萝卜间亲缘关系较近;不同皮色及肉质颜色萝卜品种及其近缘植物间不仅存在树状的进化关系,还存在非树状的进化史,未存在明显的星状结构。单拷贝的 Chs 基因可作为一个较好的候选基因用于研究不同皮色和肉质颜色的萝卜系统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爱林  张健  张晓军 《吉林农业》2011,(12):236-237,76
文章对国内外鞘翅目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较为常用的线粒体和核基因分子标记的特点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昆虫线粒体DNA在分子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85-16787
阐述了昆虫线粒体DNA在分子进化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昆虫线粒体DNA的组成和各部分的进化特点,以及线粒体DNA在昆虫系统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棉花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纺织工业原料。生物技术育种是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的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棉花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有助于挖掘棉花重要性状基因,将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促进棉花育种的发展,选育出更具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总结了棉花种质鉴定、标记开发及基因发掘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技术创新、分子设计育种等提供参考,推动棉花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中国鸡种线粒体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中国鸡种线粒体研究的不足,为开展中国鸡种线粒体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为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从抗性遗传、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抗病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钙蛋白酶是与肉质性紧密相关的一个候选基因,对鸡的钙蛋白酶及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特性及其与一些性状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龙承星  张波  马绍宾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12):2496-2498,2553
该研究主要阐述了分子钟假设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其进展,具体叙述了分子钟的定义、支持分子钟的证据及对其合理性的争议、分子钟的意义及其完善、分子钟假说的应用事例和分子钟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水稻条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转录、功能、分子变异和基因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水稻条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复制、转录、功能、分子变异和基因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钙蛋白酶系统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莫寒  鲜凌瑾  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28-13631
钙蛋白酶系统主要由钙蛋白酶(calpainⅠ,CAPN1和calpainⅡ,CAPN2),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lpastatin,CAST)及骨骼肌特异性钙蛋白酶(muscle specific calpain,p94,CAPN3)组成。钙蛋白酶是细胞质中主要的蛋白水解酶,在肌原纤维蛋白降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肌肉增长和宰后嫩度的变化与蛋白质水解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钙蛋白酶的活性会影响畜禽肌肉增长和肉的嫩度。对钙蛋白酶系统基因的结构、活性调节、作用机理及其对肉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讨论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洪水  侯相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41-2243,2245
主要就基因芯片的概念、技术原理、分类、主要技术流程、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分蘖是单子叶植物特殊的一种分枝,也是水稻植株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农艺特性,分蘖数量直接决定水稻有效穗数量,从而影响水稻产量。随着水稻基因组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对分蘖的研究有了较大进步。综述了国内外在水稻分蘖基因研究领域,包括其遗传分析、定位与克隆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