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1年,浙江龙游县58.2亩定位畈,平均亩产1113.1kg,比前三年增产9.7%,实现了持续亩产超吨粮;N,P2O5养分产投比为0.54和0.62,表明转化率较低,而K2O产投比为1.05,转化率较高,出现亏缺;单位产出的人工投能量,以作物划盼,是油料作物>粮食作物,以复种方式间划分,油菜-稻-稻>麦-稻-稻;光能利用率,季之间以早稻>晚稻>大麦>油菜>小麦,而复种方式间,以大麦-稻-稻>油  相似文献   

2.
对粮,经,肥型复种方式“豌豆-稻-稻”5项关键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豌豆-稻-稻”复种方式有着显著的增产,增收,培肥地力的优势,但“豌豆-稻-稻”连作对冬种豌豆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冬种豌豆氮肥利用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3.
种植模式对南方作物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模式优化是挖掘农田高产潜力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于2017-2018 年在湖北省江陵县三湖农场开展了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早稻–晚稻(DR,对照)、春玉米–晚稻(MR)和再生稻(Rr)3种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相比,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经济效益和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8.66%、35.19%、33.71%和34.60%;再生稻分别提高了6.77%、11.16%、68.12%和31.20%。从整个周年来看,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模式的积温生产效率较高,春玉米–晚稻模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处理的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晚稻种植模式,再生稻模式周年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因此,春玉米–晚稻和再生稻是该区域稻田两熟制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省平原沿江和丘陵稻区,小麦//春小豆-稻亩产800公斤。套作小麦和春大豆,各占全年产量的20%左右。大豆省工节肥,亩纯收入占全年的50%,在确保实现年亩产指标的前提下,提高大豆产量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豆茬晚稻比连作晚稻增产13.6%。三季作物栽培技术策略是稳定小麦产量,主攻春大豆,发挥晚稻优势。在在选择三熟作物品种搭配的基础上,合理支筹全年施肥量,与大麦连作稻相比,有机肥和化学N明显减少,P2  相似文献   

5.
木薯与花生间作产量效应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对木薯、花生不同方式间作的产量效应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薯、花生不同方式间作的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都比木薯单作显著提高。不同方式间作增产效果不同,木薯、花生1∶3间作产量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1∶4和1∶2间作,再作是1∶1间作。可见,木薯、花生采用适当的方式间作,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发展长江中游玉米生产是解决本区域玉米产需矛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长江中游玉米的快速发展,该地区出现了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等新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为探明其适应性和实用性,2013—2014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设置了传统种植的双季稻(对照)、春玉米–晚稻、双季玉米和早稻–秋玉米共4种两熟制种植模式,分析比较其周年产量及光、温、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周年产量显著高于早稻–秋玉米和双季稻。与双季稻相比,春玉米–晚稻周年产量、光能生产效率、光能利用率、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分别提高18.3%、14.1%、23.4%、16.4%、37.2%和44.3%,双季玉米分别提高了13.5%、8.1%、26.1%、11.4%、88.8%和37.8%。春玉米其产量、积温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两年平均比早稻分别高出30.6%、29.5%、57.2%和96.1%,而秋玉米和晚稻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玉稻模式周年产量差异主要源于第一季春玉米和早稻产量的差异。可见,春玉米–晚稻和双季玉米是适宜在长江中游推广的两熟制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选择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社会可接受的开发模式是山区综合开发的关键。研究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价了湘西干旱山区木本药材+玄参/玉米→木本药材+烤烟、木本药材+玄参/春马铃薯→木本药材+烤烟、春玉米/春马铃薯→烤烟、玄参→烤烟4种典型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木本药材+玄参/春马铃薯→木本药材+烤烟模式具有最好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温光资源与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病虫害控制及水土保持效益好等方面;同时具有最好的经济效益,是湘西干旱山区极具推广价值的一种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西省吉安县、上犹县、莲花县、瑞昌县、余江县、鄱阳县进行耕作制度调查,整理出8种常见复种方式。采用功效评分法对其进行评价得出:M6(冬闲—玉米+大豆—晚稻)、M2(绿肥—早稻—晚稻)两种复种方式综合效益最优,适合在江南丘陵区推广种植。其他冬闲二熟或一熟复种方式,农田综合效益较低,不宜推广。在生产实践中,应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氮磷钾不同配比施用对几种种植制度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结果表明:几种耕作方式;春大豆-秋芝麻-油菜、春大豆-秋绿豆-油菜,甜瓜-秋大豆-油菜,比当地习惯种植春大豆//红薯-油菜,分别增加纯收入89.9%,28.8%,12.7%,定位施用氮磷钾肥,5个处理对全年作物的产量效益变化是NPK>NP>P>N>ck,一年施用一季NPK肥,即每公顷N120:P60:K90就可以获得最佳的丰产效果,三季作物总产较不施肥增加22.5%-25.0%,且经济效益增加纯收入9349.5-10759元/hm^2;定位施用NPK肥,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9%-19.9%,同时能满足每季作物所需N的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其土壤有效养分变化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木薯与花生产作产量效应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1997年对木薯,花生不同方式间作的产量效应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薯,花生不同方式间作的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都比木薯单作显著提高,不同方式间作增产效果不同,木薯,花生1:3间作产量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1:4和1:2间作,再作是1:1间作,可见,木薯,花生采用适当的方式间作,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复种的好处1.增加产量 晚稻配套栽培,能较大幅度地增产。桃江乡窑头村1985~1987年226亩地膜花生平均亩产269.4公斤;露地花生平均亩产210.5公斤,地膜花生比露地花生亩增产27.98%。花生后茬杂交晚稻平均亩产453.5公斤,双季连作杂交晚稻平均亩产411公斤,前者比后者增产10.34%。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制度红壤旱地施肥后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NPK配比施用对几种耕作方式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壤肥力状况的比较,结果表明:几种耕作方式:春大豆-秋芝麻-油菜、春大豆-秋绿豆-油菜、甜瓜-秋大豆-油菜,比法发习惯种植春大豆∥红薯-油菜,分别增加纯收入89.9%,28.85,12.75;定位施用NP,5个处理对全年作物的产量效益变化是NPK>NP>P>N,1年施用1季NPK肥,即N8:P4:K6 以获得最佳的丰产效果,3季作物总产较不施肥增加22.5%-25.0%,且经济效益纯收入623.3元/667m^2-717.2元/667m^2,定位施用NPK肥,能提高土壤 机质含量1.9%-19.0%,同时能满足每季作物所需N的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其土壤有效养分变化各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灌溉方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陵两优942和领优华占分别为早晚稻材料,设置N1~N3共3个施氮水平(早晚稻均分别为150,120,0 kg/hm2)和W1~W3共3个灌溉方式(早晚稻均分别为水层灌溉W1、湿润灌溉W2、干湿交替灌溉W3),研究不同水肥协同处理对双季杂交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SPAD值,但在早晚稻上整体呈N1和N2的SPAD值相近,而灌溉方式呈W3既能使早晚稻保持较高SPAD,也能避免后期贪青晚熟;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在一定程度上同施氮量呈正比,在早稻(全生育期)和晚稻(生育前期)N1和N2之间的LAI值相近,但在晚稻(生育后期)N1高于N2,而灌溉方式对早晚稻LAI值影响较小,主要以W3略高;增施氮肥能显著促进水稻干物质量的积累,除早稻(乳熟期)单株干物质量呈N2高于N1和晚稻(齐穗期)呈N1高于N2外,早晚稻其余时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呈N1和N2相近,整体上说明减氮并不会显著降低水稻单株干物质量,灌溉方式对早稻影响较小,对晚稻影响较大,整体早晚稻单株干物质量以W3增长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开封试区粗砂潮土区六种植方式的作物产量,人工辅助能与价值投入情况,分析了其能量转换和价值转换效益,讨论了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6种种植方式对粗砂土的培肥和当地农牧业生产均直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两种观念今主要的种植方式,综合效益较好,黑麦-西瓜/花生这一新型种植方式综合效益最好,必须推动粗砂潮土区种植方式的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封试区粗砂潮土区六种种植方式的作物产量、人工辅助能与价值投入情况,分析了其能量转换和价值转换效益,讨论了其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6种种植方式对粗砂土的培肥和当地农牧业生产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西瓜/花生、小麦/花生两种现今主要的种植方式,综合效益较好;黑麦一西瓜/花生这一新型种植方式综合效益最好,必将推动粗砂潮土区种植方式的改革与优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种植模式双季稻(RR),春玉米―晚稻(MR),早稻―秋玉米(RM)的生育期、产量、经济效益及农产品镉含量等,探讨湖南镉污染稻田玉米对水稻季节性替代种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生育季节来看,3种模式的晚季作物均能在10月下旬成熟,均适合在湖南双季稻区应用。2015和2016年两季作物总产量分别以RR和MR模式较高,但差异均不显著。与RR模式相比,2015年MR和RM模式下的纯收入有所下降,但2016年明显提高,2年总收入表现为MR>RM>RR,且前2种模式的单个劳动力纯收入明显高于RR模式。RM与MR模式的水稻糙米镉含量较RR模式有降低趋势,2016年晚稻表现更明显,从0.823mg/kg降到了0.621mg/kg。水稻糙米镉含量在0.231~0.823mg/kg,玉米籽粒镉含量在0.036~0.081mg/kg。水稻镉积累量远高于玉米,晚稻镉积累量远高于早稻,3种模式2季作物地上部总镉积累量表现为RR>MR>RM,且差异显著。可见,从生育季节、产量、纯收入和籽粒镉含量等角度考虑,春玉米―晚稻与早稻―秋玉米种植模式替代双季稻模式是可行的,考虑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地上部镉移除量较多,因此宜首选春玉米―晚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晚稻田中混杂早稻,这种情况虽然不多,但农户时有反映,为此,笔者会同有关农技干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1混杂原因分析1.1田间残留早稻种子而造成的混杂晚稻秧田残留早稻种子晚稻秧田前一年种过早稻,早稻收割时种子脱落,随晚稻插种而翻耕入土,当年没有发芽出苗,第二年做为晚稻秧田,随晚稻播种而翻到了土表,随晚稻一起发芽出苗,然后被移入大田,田间表现为明显的提早抽穗结实。大田残留早稻种子前一年种过早稻,第二年移栽或直播晚稻,移栽时因翻耕迟,残留的早稻种子发芽迟,抽穗结实也迟,田间不易被发现;直播时与晚稻差不…  相似文献   

18.
对赣南地区早晚稻品种搭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合理的品种搭配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争取季季高产的重要措施。为了探索江西省赣南地区早晚稻品种最合理的搭配方式,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试验。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赣南地区大力推广早稻金优207熟组配晚稻汕优63熟组的搭配方式最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实现季季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9.
棉田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作物田间配置,作物间竞争互补关系,复合群体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经济效益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对棉田各类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菜(瓜,豆)间套作中春棉∥西红柿,春棉∥春甘蓝,大蒜/春棉。园葱/春棉和春棉∥西瓜是优化模式,五模式的亩收益分别是单作春棉的3.94,3.59,3.27,3.19和3.19倍;麦棉套作的最佳模式是“3:2”式,亩纯收益比单作春棉提高49.4%  相似文献   

20.
复种方式是指一年内作物的组成结构。不同复种方式是组成复种轮作的单元。因此,只有摸清了我区不同生态类型区域主要复种方式的种类,各主要复种方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它们与外界条件的关系,才能因地制宜地将几种各有所长的复种方式组合起来,进行年度间的合理轮作,分区建立科学的复种轮作制度,搞好作物合理结构和布局。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一九八三年为代表年(除双季稻-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