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全氮与碱解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池宝象河流域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宝象河流域土壤全氮含量0.40~3.60g/kg,碱解氮含量34.27~320.82mg/kg,氮素含量水平较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表现为0~10cm土层〉10~20cm土层,层次间差异不显著;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依次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下游平耕地〉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其中下游大棚土壤的全氮含量与上游稀疏林地的全氮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碱解氮含量依次为:下游大棚土壤〉中上游平地耕地〉上游坡耕地〉上游稀疏林地〉下游平耕地,其中下游大棚土壤的碱解氮含量与上游稀疏林地、下游平耕地的碱解氮含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氮素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野山参根区土壤的主要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对野山参根区和对照土壤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野山参根区土壤不同层次容重表层最低0.68.0.77g/cm3,根层次之0.73~0.83g/cm3,底层较大,其值最小为0.99g,cm3;根层土壤含水量最高是39.17%,其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恰好相反;根层土壤pH在4.74~6.36,,有机质在92.544—528.58g/kg,全氮含量在5.23~16.84g/kg,碱解氮含量42.20.141.19mg/kg,全磷含量0.15~0.21g,kg,速效磷含量20.96—55.44mg/kg,土壤全钾3.22—10.30g/kg,有效钾272.62。970.26mg/kg。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发现,全氮、碱解氮、速效磷与有机质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钾和pH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与全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钾与全磷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野山参根区土壤丰富的养分组成和合理的配比,为山参的健康生长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水文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对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叶、灌木、草本、凋落物的生物量和持水性能及土壤容重、有效水等的测定,结合当地降雨情况,推算出林地地上部分各层次的持水量和持水深及地下部分0—40cm土壤有效贮水量,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地上部分持水量及年持水深均最高;0—40cm土壤有效贮水量每公顷比杉木纯林多143.39m~3。  相似文献   

4.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储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比较研究了湖南会同第1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采伐迹地经不同更新方式转变为第2代杉木林地、自然更新灌木林地、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地、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林地、芒草Andropogon chinensis地的土壤(0~75cm)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垂直分布及其储量。结果表明,林地土壤(0~75cm)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除了板栗林地30~45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芒草地同一土层(P=0.049)外,其余不同林地同一土层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SOC平均质量分数大小排序为:板栗林地(14.759g·kg^-1)〉12年生杉木林地(13.537g·kg^-1)〉20年生杉木林地(12.807g·kg^-1)〉自然更新灌木林地(11.656g·kg^-1)〉柑橘林地(10.727g·kg^-1)〉芒草地(10.088g·kg^-1)。土壤碳氮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趋于下降,芒草地各土层的碳氮比最低。杉木林采伐后无论是转变为杉木人工林地还是经济林地或者转变为经济林地后因管理不善再转变成芒草地,林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处于亏损状态,年均降幅最小的是板栗林地,其次为12年生杉木林地和20年生杉木林地。表明在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过程中,选择落叶根深型植物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保持。  相似文献   

5.
玉米栽培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选地与整地 1.1选地选择土壤PH6.5-7.0,有机质含量〉1.5%,全氮〉0.05%,速效磷(P205)〉20mg/kg,速效钾〉120mg/kg,耕层深度大于20cm,保水保肥,排水条件较好的中、上等肥力的地块,以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冲积土和厚层草甸土等±壤为好,同品种连作周期不超过两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三明市水田土壤0~25cm土层有代表性的2710个土壤样品进行养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偏低,平均值为5.16,84.1%的土壤pH〈5.5;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8.5g/kg,87.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20∥kg;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54mg/kg,87.8%的样品含量高于90mg/kg;土壤样品中速效磷含量的平均值为44.5mg/kg,仅5.9%样品含量低于10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为99mg/kg,其中有61.6%的样品含量低于100mg/kg。说明三明市目前土壤养分状况总体上处于偏酸、中等有机质、高氮、高磷、低钾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校园绿地土壤是校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采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绿地表层(0~20cm)土壤,分析土壤的pH、容重、孔隙度及土壤有机质、N、P、K有效养分含量,以摸清校园内园林绿地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校园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表层土壤容重为1.10~1.33g/cm-3,土壤孔隙度49.8%~58.4%,通气孔度〉10%,土壤pH接近当地自然土壤;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土壤容重为1.38~1.59.g/cm-3,土壤总孔隙度39.4%~47.9%,通气孔度〈10%,土壤pH大于当地自然土壤,不利于植物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为6,4~12.7mg/kg,平均9.7mg/kg,处于低水平;碱解氮含量变幅为10.4~31.5mg/kg,平均18.2mg/kg,处于低水平;速效磷含量变幅为6.4~14.9mg/kg,平均为9.4mg/kg,处于中低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幅为110.3~270.8mg/kg,平均138.9mg/kg,处于中高水平。总体上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绿地表层土壤主要问题是有机质和土壤氮素缺乏.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土壤容重大.土壤pH偏高。[结论]时校园绿地进行培肥.并且加强校园绿地土壤科肇管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试验旨在研究纳米硒对肉鸡免疫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方法】选用1日龄Avian肉鸡225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45只,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添加纳米硒(0、0.15、0.3、0.6、1.2mg/kg),以饲喂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试验期6周。【结果】结果表明:(1)试验至14、28日龄时,纳米硒在0.15~1.2mg/kg的添加水平肉鸡的新城疫抗体效价、免疫器官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42日龄时,纳米硒在0.3~1.2mg/kg的添加水平肉鸡的新城疫抗体效价、免疫器官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4、28、42日龄时,纳米硒在0.6~1.2mg/kg的添加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14日龄时,纳米硒在0.6~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纳米硒在0.15~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抑制羟自由基(OH.)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纳米硒在0.3~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8日龄时,纳米硒在0.3~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T.AOC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纳米硒在0.15~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GSH-Px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NO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纳米硒在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抑制OH.能力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2日龄时,纳米硒在0.15~1.2mg/kg的添加水平血浆中的T-AOC、GSH-Px活力、T—SOD活力、抑制OH.能力、MDA含量、NO含量都显著高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因此,纳米硒在0.6~1.2mg/kg的添加水平对提高肉鸡免疫能力效果最佳;纳米硒在0.15~1.2mg/kg的添加水平可以很好的提高肉鸡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全省10个地市60多个县市11万亩菜田上取样(0~20cm)1086个,分析测定了微量元素硼、锰、钼、锌、铁、铜等养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菜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0.21~1.58mg/kg,平均为0.67mg/kg;有效锰含量为2.88~24.17mg/kg,平均为9.03mg/kg;有效锌含量为0.44~7.14mg/kg,平均为2.26mg;/kg;有效银含量为0.05~0.85mg/kg,平均为0.22mg/kg;有效铁含量为3.59~51.08mg/kg,平均为12.23mg/kg;有效铜含量为0.45~20.00mg/kg,平均为1.80mg/k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省菜田土壤微量元素应用区划。  相似文献   

10.
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凹叶厚朴杉木混交林各经营模式林分的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以及林地土壤贮水性能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混交林各模式林分涵养水源能力均优于杉木纯林 ,其中以行间混交模式最好 ,地上部分持水量 36.30 t· hm-2 ,0~ 60 cm土层最大贮水量 2 1 7.2 6mm,林分涵养水源效益 1 53.1元· hm-2 · a-1,0~ 2 0 cm土层稳定渗透系数 8.9mm· min-1.  相似文献   

11.
利用64个样地实测数据,运用SPSS软件,以江西省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4种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容重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在1 m土壤剖面分布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底层,森林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在同一土壤层次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不同森林类型和土壤层次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明显;4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阔叶林(13.2265±1.18197 kg/m2)>针阔混交林(11.1804±1.78677 kg/m2)>杉木林(9.1065±1.18197 kg/m2)>马尾松林(6.2019±0.94853 kg/m2),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性显著,江西省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1740±0.6935 kg/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农田、灌木丛、针叶林、阁叶林和草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库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10 mm团聚体为主,总体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然后增加,最后减小的变化.(2)0~20 cm土层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分形维数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农田>灌木丛>草地,草地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间差异极显著,在20~40 cm土层中,分形维数表现为: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针叶林,针叶林的分形维数与灌木丛、草地、阔叶林、农田间差异极显著.(3)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有机碳贮量降低,在0~20 cm、20~40 cm土层,有机碳贮量随着土壤粒径大小的变化趋势与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相同,主要以> 10 mm粒级团聚体最高,且与其余粒级间均呈极显著关系,>10mm粒级的有机碳贮量表现为农田>阔叶林>灌木丛>针叶林>草地.  相似文献   

13.
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溉60 mm(W1);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0~20 cm(W2)、0~40 cm(W3)和0~60 cm(W4)土层土壤含水量,并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全生育期不灌溉(W0);以此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消耗量为W3W1W2、W4W0,60~140 cm土层贮水消耗量W3处理最高;W3的籽粒产量最高,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W0和W4处理。这表明依据0~40 cm土层含水量测墒补灌拔节期和开花期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0%的W3处理达到节水高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第1代和第2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年生)的马尾松Pinusmassordana人工林为对象.对第l代和第2代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相同层次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第2代均高于第1代,且幼龄林0~20cm土壤细菌、真菌及2个层次土壤微生物总数、中龄林0~20cm土壤真菌、20~40cm土壤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数在第l代和第2代间的差畀达显著(P〈O.05)或极显著(P〈O.01)水平;在第1代和第2代幼龄林、中龄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对土壤生化作用的影响。连栽后,幼龄林、中龄林不同层次土壤硝化作用强度第2代较第1代有所上升,而氨化作用强度则趋于下降。且中龄林O~20erfl和20~40cm土壤硝化作用强度在第1代和第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P〈O.05)或极显著(P〈0.01)水平。马尾松连栽对其幼龄林、中龄林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及生化作用强度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正效应。图4表2参18  相似文献   

15.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采用固定标准地法,对南平溪后70年生杉木丰产林(山坡、山洼和32年“青年林”(山坡)及杉木林的前身杂木林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为时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杂木林林褥层的饱和持水量分别是杉木“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的5.3倍、3.3倍和6.5倍,杂木林土壤层(10~40cm)饱和持水量分别比“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高14.94%、13.81%和17.15%。杂木林林分总持水量分别比“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高15.06%、13.73%和16.40%。杂木林表层(10~20cm)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分别是“青年林”和丰产林(山坡和山洼)的1.16倍、2.32倍和1.78倍。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林分水源涵养的功能下降,地上部分各水文层的持水作用随时间发生转移,表明其水源涵养功能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以相邻的马尾松林地为对照,研究连栽桉树人工林地不同土层、不同代数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变化及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差异。结果表明,连栽桉树林地不同土层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以二代林20~60cm土层最多,其次是三代林20—60cm土层,一代林0~20cm土层最少;除了对照林0—20cm土层硅酸盐细菌数量大于20~60cm土层外,一代林、二代林、三代林和四代林均是20~60cm土层硅酸盐细菌数量大于0~20cm土层。连栽桉树林地不同代数非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以二代林最多,其次是三代林,四代林最少。连栽桉树林地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以二代林最多,其次是三代林,四代林最少;同代林根际土壤硅酸盐细菌数量均大于非根际土壤;连栽桉树林地硅酸盐细菌R/S的大小依次为二代林〉三代林〉一代林〉四代林。  相似文献   

17.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627—2.863(湿筛),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20—40、40—60cm土层均表现为: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茶园,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种林地干筛和湿筛条件下〉0.25mm的团聚体百分数和〉5mm的大团聚体百分数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阔叶林的最大,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的最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趋势,0-60cm土层为阔叶林(21.31%)〈竹林(26.18%)〈马尾松林(31.98%)〈茶园(38.25%);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及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次生阔叶林土壤疏松,持水能力强,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好;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在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设置6种年内轮耕模式,即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WZ-MZ)、小麦季免耕玉米季深松(WZ-M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WS-MZ)、小麦季深松玉米季深松(WS-MS)、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WC-MZ)、小麦季翻耕玉米季深松(WC-MS),探讨年内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MS的年内轮耕模式比MZ有利于0~40 cm土层微团聚体聚成更大粒级的团聚体和保护大团聚体免受破坏;无论玉米季免耕还是深松条件下,与WZ、WC相比,WS能提高10~40cm土层0.25 mm粒级的大团聚体含量;WZ和WS比WC能显著提高土壤表层有机碳及全氮,使更多的碳、氮在土壤表层聚集;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全氮含量;WZ能显著提高土壤0~10 cm土壤团聚体中C/N;无论小麦季采用哪种耕作方式,MS比MZ能降低0~10 cm和提高10~40 cm土层团聚体中C/N。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林地土壤养分状况,本文对黎平县杉木大径材林地土壤进行分级,并检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林地土壤pH呈酸性,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水解氮中等;其中有效磷含量2 mg/kg的6级土壤比例达到77.42%严重偏低;有效磷都分布在5、6级土壤,速效钾集中分布在4、5级土壤;除20~40 cm土层与40~6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外,各养分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水平显著,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达到强变异程度。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土壤上层养分含量高于下层土壤,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