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产量损失与病情严重度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一般苗期很少发病,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始病,抽雄期开始扩展蔓延,灌浆期至成熟期病情垂直发展最快,是危害的关键时期。初侵染源为越冬菌核及病残体。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毕单3号、毕单4号、赫单4号等属中抗品种,丰产性好,结合及时摘除病叶、病鞘以及对重病地块在抽雄载井岗霉素,可作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纹枯病在我市始见于70年代末,近几年已上升为玉米的主要病害.我站从1979年开始,对其发生规律、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对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综合防治技术作了试验与探讨.(一)病害消长情况我市玉米一般在3月底4月初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7月底8月初收获.据1983、1985、1992年系统观察,玉米纹枯病从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危害叶鞘、叶片和穗部,由下而上逐步发展,受害植株籽粒灌浆不足,批粒增多,粒重明显下降.纹枯病始见于6月上中旬,盛发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危害高  相似文献   

3.
4.
玉米纹枯病是我省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日趋严重的一种病害,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省玉米产区零星发生上升为吹要病害。笔者认为,随着高产密植品种的推厂、土肥条件的改善。玉米纹枯病将上升为主要病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水稻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玉米纹枯病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30%~40%。2005年我市邵原镇花园村134公顷玉米制种田严重发生玉米纹枯病危害。病株率72%~100%,出现大面积枯死,减产60%以上。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478上纹枯病发生和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沿淮及淮北地区玉米纹枯病的自交系478上的发生规律,流行的因素,危害损失以及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6.
昔阳县有着悠久玉米种植历史,最近几年,随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旱作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呈现高发趋势,其中玉米纹枯病是其中发病较为严重,危害较大病害之一。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席干  张跃雷 《农技服务》2007,24(11):33-34
介绍了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玉米纹枯病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蔓延较快,呈全球性普遍发生,危害性非常严重,常给种植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该文结合工作经验,就玉米纹枯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症状等方面进行详述,并且提出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于防治纹枯病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有代表性的移栽和直播稻田在整个生育期不防治纹枯病,定期调查记载纹枯病发生程度的研究,掌握了两种栽培形式下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玉米纹枯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机理、发病规律、防治策略及纹枯病抗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以期为玉米纹枯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阐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症状、病原物、病害循环、发病因素,并且总结出较完善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又名小麦尖眼点病,是小麦上普遍发生、为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引起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有性态为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 graminearum(Bourd.)Rogers.],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无性态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均为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该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亦可传播该病。小麦播种萌发时,幼苗地下部分的幼根、幼芽即可被病原菌侵染和危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三峡库区兰陵溪流域0~30 cm层土壤有机碳(SOC)密度的影响因素,建立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回归方程,调整碳汇策略。通过典型样点法选取该流域各土地利用方式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其SOC密度,调查各取样点海拔、坡度、坡向、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分析SOC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流域草地、茶园地、灌木地、林地、农地5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平均SOC密度分别为7.55、3.83、6.04、10.24、2.83 kg/m~2,差异极显著(P0.01);SOC密度与有机质含量(r=0.942)、黏粒含量(r=0.898)、总氮含量(r=0.863)、海拔(r=0.599)等环境因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沙粒含量(r=-0.932,P0.01)和坡度(r=-0.407,P0.05)呈负相关;与土壤p H、总磷含量、总钾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SOC密度与上述环境因子的复相关系数R=0.9860.8,为高度相关,且复相关系数大于任一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环境因子对SOC密度具有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三峡库区森林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从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两方面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水平结构方面借鉴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面积指标、边缘指标、形状指标、密度指标进行分析;垂直结构方面则选取海拔、坡度、坡向3个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库区森林经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森林资源在水平层次上,以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为主体,混交林、竹林为次的景观结构;垂直层次上,以低海拔—中等坡度—阴坡为主体,高海拔—陡坡—阳坡景观结构为重点经营对象。研究为三峡库区森林资源合理化经营及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何微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24-10326
在介绍研究区域概况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中,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4个方面介绍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空心化"矛盾突出、优势资源开发较差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劣势;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及政策倾斜带来机遇、库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机遇、三峡工程建设及运营形成机遇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机遇;从招商引资环境不佳、产业结构不合理、建设资金严重不足3个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产业发展的威胁。为了进一步促进三峡库区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区投资环境;三是优化人力资源,为库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从广西21个县(市)的采集玉米纹枯病标本,经分离纯化后获得126个丝核菌属菌株,其中多核丝核菌121株,双核丝核菌5株。菌丝融合群测试结果表明,多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1-IA(85.17%)、AG-1-IB(1.59%)、AG-4(3.87%)和AG-5(4.76%)融合群,双核丝核菌分别属于AGBb(2.38%)和AGK(1.59%)融合群。首次从玉米上分离到双核丝核菌AGBb融合群。不同融合群对4种供试杀菌剂的敏感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AGB(b)、AG和AG-1-IB对供试杀菌剂多表现为高度的敏感性,AG-4和AG-5融合群则表现为中度的敏感性,而AG-1-IA敏感性最小。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三峡库区发展绿色物流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的水环境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蓄水水位最高已达170 m以上,库区水流速度减缓,自净化能力下降,环境污染压力加重。对三峡库区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的来源途径、污染现状及其时空动态机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旨在为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综述了水稻纹枯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发病特点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其防治策略主要包括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孙朴  胥德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873-9874
以6月至8月上中旬的平均气温、降雨量为气象因子,建立了喜德县水稻纹枯病流行程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喜德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级别与相关因子6月份降水量、8月上中旬平均气温、7月份降水量、8月上中旬降水量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与6月份平均气温、7月份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一般;该模型的平均吻合度达99.2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