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淇县本站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1971—2010年淇县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淇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5.4 d,属多雷区;全县初雷日最早都在2月23日,初雷日最晚为6月23日,终雷日最早出现在8月15日,终雷日最晚出现在11月16日;全年除了1月和12月其他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7月、8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双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5:00—20:00、1:00—2:00、3:00—8:00是雷暴活动的低谷。  相似文献   

2.
刘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64-12664,12676
对河南濮阳地区1982~2012年的雷暴日逐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了31年濮阳地区雷暴日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濮阳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1~35.9d,雷暴日数总的趋势缓慢减少,有年代际变化;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稍有后延;1、12月一般无雷暴,4—6月雷暴日逐渐增多,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雷暴时段分布,以14:00~20:00出现的频率最高,20:00~次日08:00出现频率次之,08:00~14:00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3.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d/10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d/10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侯波  马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08-11009,11051
利用抚顺地区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4~2013年的雷暴资料,从雷暴初终日、日变化、月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等方面统计分析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抚顺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1.8 d,市区多于东部山区,初雷暴日最早出现于1990年1月17日,以4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终雷暴日最晚出现于2004年12月10日,以10月份出现次数为最多,夏季雷暴出现频率最高,一天当中则主要发生于下午时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9~2008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0 d左右,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达75.2 d;其次,沿雅鲁藏布江的江孜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1.3 d;另一个雷暴中心在浪卡子,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0.0 d。林芝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相对较少,为10.0~30.0 d,有2个低值中心,分别为波密和普兰,年平均雷暴日数〈10.0 d,是西藏雷暴最少的地方。雷暴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趋势;西藏雷暴日数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6、7、8月占7成以上;西藏平均雷暴初日在3月16日,最早平均初雷日在2月15日,比历年平均提早近1个月;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9日,最晚平均终雷日为11月14日,比历年平均推迟近1个月。  相似文献   

9.
根据庆元1971~2010年雷暴资料回归统计,采用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进行雷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庆元年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日明显延后,终雷日稍有提前.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同相单峰形,8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汛期4~9月雷暴日占86.3%.雷暴时段分布,以14~20时出现频率为最高,20~08时出现频率次之,08~14时出现频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及雷电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菏泽市雷暴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根据1971~2007年菏泽市八县一区的雷暴观测资料,建立四季和年雷暴出现次数的时间和标准差序列,分析雷暴的发生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菏泽市雷暴的出现次数由牡丹区向四周逐渐递减。雷暴次数的年际变化呈交替增减,总体无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雷暴日数自西北向东南稳定性减小。雷暴发生主要集中在4~9月,季节性明显,7月最多,11、2月没有。雷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每天的15:00~2:00为雷暴活跃期。平均雷暴初日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提早,平均雷暴终日自南向北逐渐推迟。[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的防雷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9年济南6测站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数年月分布和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及初终日的绝对变率、相对变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济南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济南市雷暴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济南站年平均雷暴日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其余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为-2.5~-3.9d/10a。雷暴只发生在3~11月,6~8月是雷暴多发期,7月雷暴最多,8月次之。中部山前平原较北部冲击平原和南部丘陵山区雷暴初日出现偏早,而雷暴终日结束偏晚,初终间日数延长;南部丘陵雷暴初日、终日均较平原区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丹东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丹东地区的雷暴特征,并对产生雷暴的天气进行日、月和年的统计分析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都比较特殊。雷暴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山区(宽甸县、凤城市北部),中部丘陵(凤城南部、浪头站),南部沿海(东港市);其中北部山区雷电密度最大,自南向北雷暴频数明显增多,南部沿海发生雷暴的几率比较稳定,接近平均值。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桂林市雷暴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桂林市13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8年各月雷暴日数资料,研究了桂林市雷暴的空间分布、季节变化特征、物理量特征和天气形势。结果表明,雷暴分布趋势为自中部向北部及东南部递减,桂林中部的桂林城区、临桂县及永福县年雷暴日数最多,北部的资源县和灌阳县年雷暴日数最少;桂林市雷暴日的出现有着明显的月、季变化,主要集中在春、夏季,4~8月份为桂林多雷暴月,在8月达最大值,而冬季发生的概率较低,12月为最小值;桂林的雷暴与冷锋、高空槽及冷涡等天气系统密切相关,是大尺度天气系统与局地聚积的湿热潜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任鹏娟  肖稳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8-489,492
使用晋城地区5个气象台站197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晋城地区雷电的初日、终日,雷电日的年、月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雷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日数以短周期变化为主,存在3~5年的周期振动,总体有增多的趋势。晋城地区除冬季未观测到雷电现象外,春季、夏季、秋季均有雷电发生。晋城市雷电日空间分布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历年实况资料,得出广西强天气的气候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然后利用大量样本的探空资料计算有利于强天气发生的特征物理量。结果表明,广西强天气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雷暴南部多、北部少,其中桂东南和沿海地区是雷暴的高发区;冰雹主要出现在北部,桂南降雹少;广西东部和沿海地区为大风频发区;历年龙卷风天气发生次数不多,且集中在涠州岛及沿海地区;强降水呈南北2个高频带。雷暴、降雹和强降水的月变化均具有"单峰型"特征,大风月分布具有"双峰型"特征;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至次日08:00,大风、雷暴和冰雹天气则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广西强天气发生前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温度层结和不稳定能量等探空特征物理量均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8.
利用武威市1961~2008年5个气象站雷暴实况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该市雷暴天气时空分布、日变化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雷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雷暴日数山区多于川区,南部多于北部;年代、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12:00~23:00是雷暴发生的集中时段,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0~40 min。运用2003~2007年4~10月逐日20:00 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因子初选,逐步回归进行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雷暴预报方程,采用CSC双评分准则确定了各县区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不规则型雷暴的全局最优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α=0.01信度检验。预报方程均达到了较高的概括率和拟合率,为雷暴业务预报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