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桂林市雷雨大风特征及天气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桂林市13个气象观测站2004~2008年雷雨大风资料进行普查和统计,研究了桂林市雷雨大风天气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桂林雷雨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节(2~8月),其中以5月最多,其次为3月,而1、9、10、11、12月这5个月基本没有雷雨大风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雷雨大风有3个多发区,一是"湘桂走廊"入口的全州、兴安县,二是在桂林、临桂附近的中部区,三是以阳朔、荔蒲县为代表的南部区。同时分析了33个雷雨大风个例的天气成因,得到了桂林产生雷雨大风的3种天气形势。这些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桂林的强对流天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满洲里地处呼伦贝尔草原西北部,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夏季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给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等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应用天气形势分析、稳定度和水汽条件分析、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对2015年夏季一次影响满洲里的局地雷雨大风天气个例进行分析,增强该类天气分析能力尤其是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能力,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更好地为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3.
万安县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13年4月17—18日吉安市万安县一次雷雨大风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多普勒雷达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暖湿气流和低层切变是产生这次雷雨大风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系统;各物理量场上物理量分布有利于雷雨大风的产生,加之万安县特有的地形影响,导致了这次雷雨大风的形成。而雷达图上,17日的人型回波和18日的带状回波的强回波的出现与雷雨大风出现时间相对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铜仁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2018年铜仁市雷雨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雷雨大风天气占比超过40%,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径向速度和风廓线等雷达产品资料特征的分析发现,在雷雨大风发生前后,雷达产品资料具有较明显的变化特征,可为及时、提早地预报预警雷雨大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09年7月桂林市2次大暴雨过程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数值预报产品、雷达回波资料对桂林市2009年7月2~4日与25~28日2次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机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是2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风低空急流的强弱与暴雨量级有着直接关系,两者配置形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这2次大暴雨的动力机制,辐合及上升运动越强,对应的降水强度越大;絮状强降水回波稳定维持在桂林上空与其内部风场结构上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辐合有关,圆形絮状回波比长带状回波更稳定,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形成。另外,经预报实践证明利用多种数值预报产品与桂林预报工具与指标,可对大暴雨过程的落区及量级进行较准确的预报,为灾害性大暴雨天气提供有效的预报与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6.
利用铜仁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2013~2018年在铜仁市发生的雷雨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铜仁市雷雨大风天气占比超过40%,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通过对反射率因子、反射率因子剖面、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一系列雷达产品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在雷雨大风发生前后,雷达产品资料具有较明显的变化特征,为及时提早的预报预警雷雨大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桂林秋季干旱特征和人工增雨作业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57~2008年桂林秋季干旱的特征进行分析,针对人工增雨作业需要,分析研究适合人工增雨作业的大气环流背景和雷达回波,总结出桂林市秋季久晴转雨天气的3种预报模型,并给出了每一种天气预报模型下各种影响系统的基本位置、对应回波变化及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实况场、物理量场、雷达产品资料,对2007年7月30日河南省东北部出现的雷雨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原因是副高西北侧、槽前深厚的西南气流内产生的飑线发展东北移造成的;持续5 d的深厚低压槽前较强的西南急流,一方面把大量热量、水汽和动量向北输送,使当地具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存储,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另一方面,高低空深厚一致的西南气流决定了雷雨大风的移动方向。雷达图上,2条回波带的合并形成的"人"字型回波使对流加强,雷雨大风最大风速出现在"人"字型回波顶端及其移动路径上;根据多普勒雷达风廓线上风场的突然上传,可以提前35 min预报雷雨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10.
文中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观测站2013~2016年夏季(5-9月)强对流天气个例的天气实况和甘南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别以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针对甘南高原夏季不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4a中全州共计 有379站次雷暴、54站次冰雹、157站次短时强降水,通过不同天气形势背景相似分析法与归纳法得出:甘南高原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移动路径和形势特征,分别对不同天气类型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进一步总结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甘南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连地区雷暴大风探空资料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加密自动站、探空、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1—2016年5—9月大连地区的16个雷暴大风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雷暴大风发生前的探空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以及雷达产品识别指标。结果表明,按照雷达回波形态演变,将雷暴大风划分为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单体型和弓状型3种类型,影响大连地区最多的是低层径向速度大值区型雷暴大风。探空资料方面,单体型和弓状型雷暴大风发生前均显示一定程度的层结不稳定和中等强度对流有效位能,尤其是低层充沛的水汽条件;单体型和弓状型大风均产生在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条件下。3种类型大风的雷达产品特征有一定差异。对单体型雷暴大风的预警难度较大,对弓状型雷暴大风可以做到提前1 h以内的预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部对流强度大于南部;满足滁州地区低槽型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高低层系统构成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条件,热、动力因子相互配合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对流;天气尺度系统移速慢是导致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且天气尺度的有利背景使得发展的对流系统更具有组织性;地面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与未来移动趋势有较好的监测与预报反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艳  张梦远  姚瑶  张硕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402-10404,10428
利用高(低)空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等相关资料,从天气背景、热力条件、水汽分布、能量场分布特征、不稳定度参数特征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7月13日吉林省盛夏最强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次雷暴大风天气是由飑线造成的,低空增温、增湿与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相互作用下使得对流风暴发展旺盛,下沉气流外流,导致地面出现强风;多普勒雷达提供的反射率因子及径向速度图能有效监测雷暴大风,反射率因子回波为带状或线状,在径向速度图上有大风区和中层径向速度辐合,风场上有明显的垂直切变,这些指标对大风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9日江西省出现了1次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利用该日的常规观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江西省典型天气形势背景下发生的。深厚的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地面处江南倒槽中;本次天气过程前,水汽条件充足,储备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雷达产品中反射率因子出现弓形特征,径向速度场出现辐合带、逆风区、中气旋表征将出现大风等强天气天气;雷雨大风前的高VIL,达到或超过40 kg/m2,回波强度变化存在强弱交替的现象,当由高到低的突然减弱,预示着大风的发生;飑线天气过境时,常造成风向突变、风速突增,过境后风向将变为以前的方位。  相似文献   

16.
姚立宏  方琼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440-16442
2008年1月10日-2月5日桂林出现了一次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通过对桂林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降雪回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桂林市冬季降雪的回波特征,着重提出了“牛眼”的意义及在降雪量分析中的特征和风廓线产品对预报的指示作用,并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降雪监测、降雪预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为南方降雪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做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FY-2F卫星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8年3月30日发生在安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3个对流单体合并生成,其伸展高度较高,发展强盛,生命史在8 h左右,当云顶亮温TBB<-48℃时,有产生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弓形回波预示着雷暴大风的来临,低层存在有界弱回波区、高层有强回波悬垂以及>50 d BZ的强回波伸展到-20℃层高度以上,预示着产生强冰雹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随州新一代多普勒雷达(CINRAD/SB)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5日湖北省随州市境内的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分析表明,此次大风天气是在高空冷涡低槽东移的环流背景下发生的,强冷平流随西北气流南下,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形成对流不稳定,同时地面有冷锋入倒槽形成地面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环境有利于强对流发生发展;整层湿度不大,并且中高层有明显干侵入,不利于降水而有利于下沉气流发展;CAPE、DCAPE、K指数和SI指数都表明有较强的不稳定天气产生。雷达回波上观测到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在母体风暴前沿有一条10~15 dBz的窄带回波,同时在径向速度图上观测到低层1 km以下高度有明显的大风核,4~6 km还存在中层径向辐合MARC,这些回波特征对地面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8年3月4日午后江西省出现一次大范围罕见的强对流飑线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细网格预报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等数据资料,通过天气形势场分析、物理量诊断分析和中尺度分析,对此次飑线过程的发生和雷雨大风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