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生物操纵和恢复水生植被的抑藻效果,分别以大型溞(Daphnia magn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作为浮游动物和大型沉水植物的代表,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球藻(Chlorella vugaris)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作为浮游植物的代表,在温度25℃、光照度2 600-3 000 lx和光暗比14 h∶10 h的条件下,研究三种藻共培养和单一加入大型溞、金鱼藻以及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各自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藻共培养时,最终铜绿微囊藻占总藻细胞数的95.9%,成为优势种;单一加入大型溞或金鱼藻时,三种藻的增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铜绿微囊藻,最终小球藻占优势,单一加入大型溞的抑制效果更好;同时加入大型溞和金鱼藻时,大型溞的数量增加了55.6倍,金鱼藻的质量增加了42%,三种藻提前进入衰减状态,小环藻、小球藻和铜绿微囊藻达到最大藻细胞密度时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6.02%、-5.46%、99.91%,大型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的联合作用能更好地控制浮游藻类的增殖。  相似文献   

2.
通过加入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式,测定其过程中藻密度、总氮和总磷、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金鱼藻、狐尾藻对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狐尾藻不仅能很好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其中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密度的抑制率能高达91.19%,对氮和磷的吸附率分别为66.84%和53.75%,对藻毒素MC-LR的抑制率达到44.23%.  相似文献   

3.
通过加入金鱼藻(Ceratophyllum)、狐尾藻(Myriophyllum)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共同培养的实验方式,测定其过程中藻密度、总氮和总磷、藻毒素含量的变化,研究金鱼藻、狐尾藻对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鱼藻、狐尾藻不仅能很好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囊藻毒素的释放。其中狐尾藻对铜绿微囊藻密度的抑制率能高达91.19%,对氮和磷的吸附率分别为66.84%和53.75%,对藻毒素MC-LR的抑制率达到44.23%。  相似文献   

4.
于2010年8-10月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鸡打港实验探讨了对虾-罗非鱼网箱混养池塘养殖期间水体中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的动态变化及POM含量对罗非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池塘总颗粒悬浮物量(TPM)为(83.1±34.1)mg/L,变动于35.0~153.8 mg/L之间;颗粒无机物(PIM)含量为(34.3±11.8)mg/L,变化于19.0~54.0 mg/L之间,占总颗粒悬浮物的41.28%;浮游生物干重(PZ)波动在2.43~22.477 mg/L之间,平均值为(9.631±5.911)mg/L,其中浮游植物干重(DWP)为(8.987±5.983)mg/L,变动于2.298~22.105 mg/L之间,浮游动物干重(DWZ)为(0.645±0.607)mg/L,变动于0.018~2.724 mg/L之间;颗粒腐质与细菌量为(38.966±25.530)mg/L,变动于14.339~97.958 mg/L之间,占悬浮颗粒有机物的比例为81.77%。(2)407池网箱养殖吉丽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406、408池(P<0.05)。3口池塘罗非鱼的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旨在为对虾-罗非鱼池塘网箱混养模式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就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藻液及各组分对鳀鱼(Engraulis ja 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就鳃鱼早期发育过程中对赤潮异弯藻的敏感性时期作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原肠期前的发育卵和初孵仔鱼对赤潮异弯藻较其他发育阶段更为敏感。在同等条件下藻细胞内容物对鳃鱼早期发育各阶段的毒性最大,其次是藻细胞碎片和藻液,去藻过滤液的毒性最小。暴露在高浓度90000c/ml藻细胞内容物中,96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4%;而在同浓度的去藻过滤液中,96h后仔鱼的存活率为75%。藻细胞内容物和藻细胞碎片对鳃鱼仔鱼96hI。C∞分别为2818、6760c/mL.  相似文献   

6.
采用显微镜细胞计数和标准藻毒监测方法—小鼠生物法,研究了4种磷浓度0µmol•L-1、1.8µmol•L-1、3.6µmol•L-1和5.4µmol•L-1对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tium minutum)的生长和产毒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浓度对两种甲藻的生长和产毒能力都有显著性影响(p<0.05)。3.6µmol•L-1磷浓度组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密度显著高于其它3个磷浓度组,0µmol•L-1磷浓度组显著低于其它3个磷浓度组。微小亚力山大藻在1.8µmol•L-1、3.6µmol•L-1和5.4µmol•L-1磷浓度下生长没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0µmol•L-1磷浓度下生长缓慢,藻密度显著低于其它3个有磷组。0µmol•L-1磷浓度下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微小亚历山大藻的产毒能力最高, 显著高于其它磷浓度组(p<0.05),分别为3 MU•10000cells-1和5.2MU•10000cells-1。其它磷浓度组两种有毒甲藻的产毒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在水温20和25℃条件下不同盐度(41.9‰、31.8‰、24.8‰、15.9‰、11.5‰和9.7‰)和极端营养盐(富含氮、磷和去除氮、磷)分别胁迫12 d后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 linum)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水温20和25℃时,盐度对线形硬毛藻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影响,且该影响在两个温度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盐度为31.8‰时,SGR达到最大值24.93%/d~25.14%/d。当盐度升高至41.9‰,SGR下降不显著。随着盐度降低,SGR下降。当盐度降至11.5‰时,SGR下降显著。当盐度≤15.9‰时,藻体在培养至第9天发生质壁分离。在水温20℃时极端营养盐对SGR具有显著影响,而在水温25℃时影响不显著。相对于氮、磷浓度,盐度可能是线形硬毛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8.
5种抗生素对纤细裸藻蛋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裸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微藻,富含丰富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裸藻糖等营养物质,并且裸藻没有细胞壁,其营养成分相对于其他藻类更容易被人体、水产动物吸收,因此开展裸藻集约化培养及养殖环境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研究裸藻的无菌化养殖,实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的5种抗生素(遗传霉素、氯霉素、青霉素、土霉素和链霉素)胁迫对纤细裸藻(Euglena gracilis)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于25μg/mL的遗传霉素即可对裸藻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200μg/mL的氯霉素一定时间内可促进纤细裸藻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有关于生态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对有关于萱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温度、光照、盐度、营养液及抗生素等生态因子均会对萱藻生长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和光照变化对萱藻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为明显。萱藻配子体阶段的适宜温度较低,为6~12℃,而孢子体阶段在5~23℃范围内均可生长,生长速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加;萱藻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光照强度也有所不同,萱藻配子体阶段的最适光照范围为36~54μmol·m-2·s-1,较低光强6~30μmol·m-2·s-1是萱藻孢子体生长发育的适宜范围,而高光强54μmol·m-2·s-1有利于萱藻孢子的附着;盐度、pH对萱藻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萱藻生长;不同营养盐、维生素及抗生素对萱藻的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不同,在萱藻不同的生长阶段,应根据生长状况及时给予适宜浓度的营养盐或药物添加剂以促进萱藻生长。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以16∶1(n-7)/16∶0和EPA作为硅藻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原生动物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和oddbr FAs作为细菌特征脂肪酸标志,研究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附着基附着物的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二者对刺参食物来源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及多种异养细菌均为悬浮颗粒物的主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著(P0.05);硅藻、褐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及多种异养细菌均为附着基附着物的重要生物组成,且各类生物组成比例的季节变化显著(P0.05)。对比悬浮颗粒物、附着基及刺参的食物组成可以发现,附着基附着物对刺参的食物组成有重要的贡献,悬浮颗粒物也是刺参的食物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5年秋季(10月)和2016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獐子岛养殖海域表、底层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和颗粒有机物比例(PCOM,%)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POM与叶绿素a(Chl-a)及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悬浮颗粒物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底播养殖之间的潜在联系。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TPM和POM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6.76~97.54、2.20~17.20 m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1.65±9.58)、(6.97±2.08)mg/L。PCOM值的变化范围为8.69%~37.09%,平均值为(22.25±4.18)%。TPM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最大值出现在秋季表层。而POM和PCOM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冬季的值最低。POM与TPM的平面分布趋势相似,大部分海域的平面分布比较均匀;春、夏季POM的分布呈现中部略高、四周略低的特点,秋、冬季与之相反;夏季底层显著高于表层(P0.01),其他季节表、底层无显著差异(P0.05)。4个季节中,獐子岛海域的POM与Chl-a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春季底层和夏季表层的POM与Chl-a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另外,只有夏季表层POM与盐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说明夏季陆源输入对该海域的悬浮颗粒有机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