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病(IBD)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感染率、死亡率高。齐齐哈尔市某场1991年1月和6月对二批鸡39307只鸡雏,采用在第14日后用西德进口IBD弱毒苗1倍量加5%脱脂乳饮水,第28日龄用哈兽研生产的IBD弱毒饮水苗2倍量加6%脱脂乳进行免疫。结果仍于31、33日龄发生IBD,发病率分別为64%、89%。为了控制IBD再次发生,提高育雏成活率,该厂重新制定了IBD免疫防治方案,经实施取得了满意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
1991年5月以来,我区一些养鸡专业户和单位的幼鸡发生一种以法氏囊肿大随后萎缩的急性传染病,损失较大,诊断为法氏囊病(IBD),经过防治控制了疫情,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情况:最早发病的是张掖市5个乡,发病鸡死亡率58.14%。截止6月上旬,该市50%以上乡村鸡发病,死亡率为13.25%。疫情迅速扩展到临泽、高台、山丹、民乐四县,发病鸡死亡率达28.9%。张掖市  相似文献   

3.
禽霍乱弱毒苗GNCOⅡ系用Co~(60)处理诱变培育而成,有耐链霉素特点。以鸡一个使用免疫量为基础,最大的耐受量鸡为500个使用免疫量,鸭700个,鹅800个,在农村用二个鸭使用免疫剂量免疫27日龄至成年鸡32677只,死亡11只,死亡率占0.033%;用三个使用免疫剂量免疫4880只,死亡6只,死亡率0.12%;用四个使用免疫剂量免疫3424只,死亡28只,死亡率0.80%;以三个鸡使用免疫剂量接种鹅843只,无死亡;攻毒8批次鸭61只,保护56只,保护率83.58%。在疫区注苗8群1822只,观察40~80天,无疫情发生。未注苗3群820只,死亡644只,占78.54%。6群已出现疫情的鸭6408只,注苗后4~7天停止死亡。注苗对初产蛋鸭(678只)的产蛋量无影响;经产蛋鸭(1899只,观察7天)产蛋下降21.67%,  相似文献   

4.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防治。IBD是鸡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1979年我国在广州首次发现。IBD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免疫效益不佳。用中草药防治IBD不失为一有效途径。用蒲公英、金银花、千里光和艾叶等为主药组成的中草药燃熏病鸡舍25~40分钟,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达93.96%。用黄芪、白头翁和生地组成的中草药防治鸡人工感  相似文献   

5.
王宝国 《中国家禽》2001,23(10):29-29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鸡免疫器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鸡免疫机能下降,很容易造成其他病原体感染。目前由于环境中野毒污染严重,致使免疫不当的鸡群常有 IBD发生。现将一例 IBD弱毒疫苗二免后肉鸡群发生 IBD并发肿头综合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00年 7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养鸡户饲养肉鸡 5000只, 14日龄进行 IBD弱毒苗饮水免疫, 24日龄进行二免。二免后第二天发现一栋鸡舍 (存栏 1500只 )中鸡群开始发病,三天内死亡约 300只,死亡率 20%。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排…  相似文献   

6.
3~6周龄幼雏最易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死亡率在5~30%。此病主要是导致免疫抑制,使ND等疫苗免疫失败,并降低宿主抗病力,易诱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 1983年以来,IBD在我市郊县逐步蔓延,给养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猖獗,已成为当前威胁养鸡事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目前多采用 IBD 疫苗接种防治。实践证明,单靠疫苗接种,防疫效果不甚理想。甘肃农业大学实验鸡场在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的基础上,用 IBD 高免卵黄对雏鸡早期预防,然后适时接种 IBD 弱毒疫苗,提高了免疫效果。介绍如下:一、IBD 弱毒苗免疫效果1991年5—8月,该鸡场分两批从甘肃省种鸡场购伊莎褐商品代雏鸡1200只,网上育雏。第一批鸡分别于19和47日龄用 IBD 弱毒疫苗(南京生药厂制)首免和二免。65日龄突然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经对症治疗,死亡率为26%。第二批雏鸡19日龄用 IBD 弱毒菌首免,未及二免,便于26日龄感染发病,死亡率为37%。免疫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野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自1984年11月在嘉兴市郊区发生后,疫情蔓延扩散,养鸡场和专业户群鸡发病率在90~100%,病鸡死亡率在5~30%,病愈鸡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影响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的均匀度,降低了鸡对球虫病、马立克氏病等多种疾病的抗御能力,是当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之一。自1990年6月开始,我们进行了湖羊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高免血清的研制,经一年  相似文献   

9.
1992年5月上旬,鸡西市滴道区滴道河乡某村37户养鸡户中的32户饲养的60~90日龄的“伊莎褐”和“海赛克斯”鸡。在实行两次IBD和ND免疫的情况下,仍爆发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炎,并继发非典型鸡新城疫,死亡率占当时存栏的35%。现将这次疫情的调查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这些养鸡户的鸡雏均购本村三个个体孵化点,在3日龄和14日龄进行过两次IBD弱毒疫苗(吉林2512苗)饮水免疫;7日龄和35日龄进行两次ND  相似文献   

10.
鸡新城疫病(ND)和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都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3~6周龄的幼雏最易受感染 IBD,死亡率在5~36%.IBD 的危害不仅在于使鸡增重减少而影响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病毒破坏了淋巴细胞,使免疫器官法氏囊受到损害,鸡体抵抗力下降,导致 ND 等疫苗的免疫失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发病突然(潜伏期2-3天)、病程短(7~8天)、呈尖峰死亡曲线。IBD对养禽业危害巨大,一方面由于鸡只死亡率、淘汰翠增加,影响鸡体增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由于IBDV诱发免疫抑制,使鸡体对多种疫苗(如鸡新城疫活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鸡马立克氏病活疫苗等)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或无免疫应答,同时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病鸡对病原体易感性增加,容易并发或继发多种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所以有人将IBD比喻为鸡的“艾滋病”。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引起的雏鸡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对3周龄以上的鸡发病率高,死亡率大,呈明显的尖峰式死亡,死亡率一般在5%~20%,而且该病病原主要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引起鸡体免疫机能障碍,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严重的、长期的免疫抑制,诱发多种疫病,一旦发病,较难彻底根除,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模拟抗原苗免疫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免疫雏鸡,纯化其IgG(Ab1)免疫兔制备Ab2,Ab2经正常鸡IgG(NC-IgG)和IBD抗原(Ag)吸收后,加佐剂免疫雏鸡,免疫保护指数:Ab2组分别为:100%、100%、90%;对照组:0%。重复实验:50只雏鸡接种3次Ab2免疫,能抵抗IBD强毒攻击,该试验证实:IBD模拟抗原苗在IBD免疫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近年来对养鸡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本病于1989年4月首次在我县发现,随后即广泛流行。据我县兽医诊断室资料记载.从89年4月至91年12月底,共诊断病鸡89群96781只.其中IBD占67群74061只,分别占诊断鸡数的73%和76.5%。统计40群,原存栏50391只,仅发病早期畜主送病、死鸡来诊断时的登记死亡数是7752只(诊断回去后的死亡数字未作统计),死亡率为15.38%,单是某蛋鸡场就因IBD死亡4837只,占存栏20.6%,直接经济损失29022元。  相似文献   

15.
<正> 1991年进贤县温圳镇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严重流行,由于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死亡鸡只10万多羽。为此,我们在县科委的大力支持下,试制抗IBD卵黄抗体液,防治病鸡6万多羽,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现报道如下: 1 蛋鸡的免疫 1.1 鸡只的选择:选择临床上健康的临产母鸡,经检查没有白痢等经蛋传播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危害最大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免疫应答减弱或消失.近二年来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极为严重,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为10-15%.严重的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继发感染鸡新城疫(ND),更增加了死亡率.过去我们一直采用IBD、ND二联高免卵黄液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毕竟因其是来自同种动物,有随卵黄传递其他一些病原体的危险.很可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此我们又开展了异源IBD、ND高免血浆的研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初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用动物:6个月龄健康绵羊5只; 2、IBD、ND诊断液:IBD阳性血清和抗原,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鸡新城疫荧光抗  相似文献   

1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最大危害是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多种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减弱。近年来,该病在我省部分地区危害日益严重,其发病率为80%左右,死亡率约为10—50%。严重的是在鸡发生IBD时,许多鸡群又继发感染ND,从而增加了死亡率。目前对发病鸡群尚无有效药物,故养鸡单位对此深感焦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囊病。本病是由双RNA病毒科成员IBDV引起,病鸡以腹泻、厌食、法氏囊水肿、出血及腿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1991年7月本场曾爆发了IBD。在半个月内先后有5批计40457羽伊莎褐商品蛋鸡发病,死亡6782羽。本次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解剖变化与一般报道及本场过去发生过的有所不同。由于诊断迅速,并采取了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免疫,调整免疫程序,以及抗体监测等综防措施,较快地控制了疫情,现就该病在我场的发生和控制作一初探。一、发病经过和特点1991年7月7日本场育成6幢鸡舍(54  相似文献   

19.
从死亡率高达55%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发病鸡群的病例中分离到一株IBD强毒。该强毒可使人工发病鸡36小时发病,发病率100%,死亡率60%。剖检可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理变化,如肌肉、心脏、腺胃出血,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外观。免疫保护性试验、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和电镜形态学观察均证明该分离物为IBD病毒。并排除了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从而表明,我国鸡群中存在不同于经典IBD病毒的超强毒变异株。  相似文献   

20.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鸡胚疫苗病毒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使之成 IBD 弱毒细胞疫苗,代号为B-2.疫苗毒价稳定在10~7 TCID_(50)ml.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等途径免疫.实验室试验,对雏鸡安全,被免疫鸡的免疫活性不受影响,野外试验,可有效控制 IBD 和减少死亡率,对新城疫免疫不发生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