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混凝土裂缝自动愈合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混凝土裂缝渗水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了单位渗水量与裂缝宽度等的关系曲线,以及混凝土裂缝可能产生自愈合的时间及裂缝宽度;还对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沥青砼路面裂缝的四种常见形式,分析形成裂缝的5种因素,提出有效治理龟裂、块状裂缝、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砖混结构墙体常发生裂缝。主要分析了温差裂缝与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的原因,对温差裂缝提供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时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裂缝原因、裂缝防治措施和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只要按规范进行设计与施工,即可使裂缝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从两方面论述了砖砌体产生裂缝的原因及裂缝现象,并阐述了防治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混凝土路面早期所出现的裂缝现象进行分析,对二级公路混凝土路面早期所出现的裂缝危害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早期所产生的裂缝进行分类以及对所述类型的裂缝防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皮彦忠 《林业科技情报》2010,42(3):77-77,79
裂缝分类是按照钢筋砼裂缝产生的时间和原因划分的;作者通过对裂缝划分方法及裂缝特征的分析论述,阐明了依据裂缝的特征而应采取的措施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影响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主要的因素,并针对引起路面裂缝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改善混凝土裂缝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水泥储库底板混凝土浇筑施工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会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水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如何有效地控制裂缝是混凝土施工成败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从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预应力空心板施工裂缝的调查总结,对斜预应力空心板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制定预防裂缝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白蜡吉丁啮小蜂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蜡吉丁啮小蜂是蛀干害虫白蜡窄吉丁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寄生于寄主幼虫的体内,为人工聚殖和应用于生物防治,在7个温度梯度下观测了白蜡吉丁啮小蜂蛹的发育速率,并应用“最小二乘法”测得该小蜂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6.823±1.381)℃,有效积温为(78.851±0.442)日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成熟度沾化冬枣冰点测定及适宜贮藏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贮藏温度是影响沾化冬枣贮藏寿命的关键因素,对白熟果、初红果、半红果和全红果4种成熟度冬枣冰点的温度进行了测定,分别为-2.1℃、-3.1℃、-3.9℃和-4.0℃。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不同成熟度冬枣的适宜贮藏温度,为沾化冬枣贮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论述了一级热网温度控制曲线及二级热网温度控制表的绘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康情  卢艳敏 《绿色科技》2019,(16):253-255
通过对水螅的培养探究了温度与光照对水螅种群增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螅在培养前期(3~13 d)30℃条件下,其种群密度和瞬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培养后期(14~15 d)25℃条件下的种群密度和瞬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不同的光照时间对水螅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光照时间9 h实验组的水螅种群密度及瞬时增长率最大,其次为6 h和12 h实验组,光照0 h实验组的种群密度及瞬时增长率均低于其他各组。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粉胶比有利于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在不同粉胶比条件下,通过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试验、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水稳性的变化,以确定合理的粉胶比范围。试验结果表明:粉胶比的增大,动稳定度增大,在粉胶比为1.2时出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弯拉应变随粉胶比的增大而增大,粉胶比在1.0-1.1之间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减小;劲度模量先减小后增大,呈凹形曲线,粉胶比为1.0时达到最小值;残留稳定度随粉胶比变化呈现增加后减小变化,最大值出现在粉胶比为1.0左右;冻融劈裂强度比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在1.0-1.2范围内。综合考虑,在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粉胶比宜控制在0.9-1.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温度对麻疯树柄细蛾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下(19~37℃)麻疯树柄细蛾各虫态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19~34℃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7℃时,卵不能孵化。在25℃下雌虫和雄虫平均寿命最长,分别为5.94 d和5.22 d。在25~34℃范围内,温度对雌虫产卵量无显著影响,但平均产卵量(44.4粒/雌)明显高于低温区19~22℃的平均产卵量(16.9粒/雌)。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391,6.312,8.014,8.874℃,世代有效积温为294.183日度。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以银杏、悬铃木、香花槐、金叶复叶槭和玉兰等5种乔木绿化树种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通过五个梯度的低温处理(-10℃、-15℃、-20℃、-25℃、-30℃),测定丙二醛、可溶性糖与脯氨酸含量和电导率,研究低温胁迫对这几种乔木绿化树种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之间抗寒性存在差异性,5种绿化树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悬铃木 > 香花槐 > 玉兰 > 银杏 > 金叶复叶槭。    相似文献   

18.
我国红树林群落生境特征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星  辛琨  王薛平 《热带林业》2009,37(2):10-12
文章在概述红树植物的分类及其生境特征的基础上,综述了盐度、温度、氧气、土壤、光等其他生态因子对红树植物生长、发育、分布位置的影响,不同红树植物的盐度适应范围、抗寒能力、耐淹水能力、对缺氧生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建辉 《林产工业》2012,39(5):29-31
对炭化温度在300~1 000℃之间的竹质碳纤维原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丝在300~1 000℃之间均出现了(002)衍射峰和(100)衍射峰,且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原丝难以石墨化,但其类石墨微晶结构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逐渐趋于规整和有序。300~600℃是原丝孔隙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区间,600~1 000℃间原丝的孔隙结构变化较小;300℃以下原丝的热失重率为5.07%,300~600℃间的热失重率达到41.20%,600~1 000℃间的热失重率仅为3.33%。  相似文献   

20.
气温骤降对杨树叶片总酚、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秋季气温骤降的特定时期,银中杨、迎春5号杨叶片总酚物质含量总体首先呈现上升趋势.到10月25日达到最高,此后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对银中杨、近春5号杨叶片木质素含量影响较小,且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