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猪副黏病毒病(porcine paramyxovirus disease)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系列猪病,包括蓝眼病(blue ey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及我国出现的猪副黏病毒病(本研究室称之为猪源禽1型副黏病毒病,即猪源新城疫),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本文简单介绍猪副黏病毒病家族各成员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猪的副黏病毒病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猪的副黏病毒病,包括“蓝眼病”(blu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disease)和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该病的诊断和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前,鹅副黏病毒病在养鹅地区的发生和流行渐趋严重,经象山县家禽疫病大排查结果发现,鹅副黏病毒病在鹅总发病数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已给养鹅造成严重的影响。鹅副黏病毒病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鹅流行性感冒(简称鹅流感)十分相似,在临床诊断中容易引起误诊。根据我们多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所掌握的经验,对鹅副黏病毒病与鹅流感的鉴别诊断作了整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主要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进行了介绍,并以皖西白鹅为例,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得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该病的发生和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近年鹅副黏病毒病逐渐成为规模化养鹅的制约难题,尤其是对低龄雏鹅造成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具有极高病死率.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及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一套成功的诊治及综合防控方案,希望能够有效解决这一制约鹅副黏病毒病难题.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与鸡新城疫病毒同属,危害极大,如果疫苗预防没有到位,往往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该文通过临床、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鸽副黏病毒病(New castle Disease)是由鸽I型副黏病毒(pigeon paramyxovirus type 1,PPMV-1)引起鸽子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鸡新城疫相似,尤以嗜神经速发型为多见.鸽群常突然发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鸽业造成巨大威胁,并常能同时引起鸡新城疫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对鹅副黏病毒病的几种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珍珠草、华荠苧2味中药制成口服液,研究其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效果。将试验雏鹅随机分成6组,其中中药预防与治疗组每羽每次口服1 m L,2次/d,连用4 d。西药奥司他韦(达菲)胶囊预防与治疗组每羽每次口服18.75mg,2次/d,连用4 d。结果中药口服液预防组存活率90%,治疗组存活率80%;西药预防组存活率95%,治疗组存活率80%。表明中药口服液防治鹅副黏病毒病的疗效与奥司他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的鹅都具有易感性,主要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为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鹅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养鹅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鹅副黏病毒病进行了介绍,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使用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联合免疫乳鸽(30日龄以内)及成鸽,免疫后依据抗体水平不同将乳鸽、成年鸽分成不同抗体组水平,分别用鸡源新城疫强毒和鸽副黏病毒颈部皮下攻毒,观察乳鸽与成鸽的存活率。同时在攻毒后第3d、6d、9d、12d和15d分别采集喉头、肛门拭子,接种SPF鸡胚,测定排毒情况。试验结果显示乳鸽针对鸡源NDV和鸽源NDV的临界抗体值分别为:1∶32、1∶16;成鸽针对鸡源NDV和鸽源NDV的临界抗体值分别为:1∶32、1∶16;临界抗体值组鸽未出现排毒现象。该结果表明鸡新城疫耐热保护剂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灭活疫苗联合免疫控制鸽Ⅰ型副黏病毒病,既可以抵抗鸡源NDV病毒的攻击,也可以抵抗鸽源NDV病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15.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任何日龄鹅只均可感染,雏鹅受感染后常呈暴发性,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危害较严重。现将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病例的诊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猪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兽医诊断与治疗方法,并统计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某养猪场2017年12月10日选购的60例仔猪,均在半个月后发病(死亡15例),总结猪群的诊断与治疗过程。结果: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为猪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给予隔离、消毒与药物治疗后,病猪症状逐渐改善,但还是有4头仔猪死亡。结论:猪圆环病毒病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影响仔猪的成长发育,应加强诊断与防治,以抑制病情发展进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业 《中国家禽》2006,28(5):44-47
近几年来,几种新出现的鹅的疫病,严重威胁我国养鹅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中鹅副黏病毒病,继1997年报道发生以来,已成为困扰我国养鹅业的一个重要疫病。本文现对这一疾病发生的历史做一回顾。1鹅副黏病毒病发生的历史1997年7月开始,在江苏扬州附近的郊县养殖户鹅群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鸽副黏病毒病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流行的报道,由于国内尚无专用的鸽副黏病毒病的市售疫苗,大多养鸽场采用鸡新城疫Ⅳ系活疫苗每1个月或2个月饮水1次的免疫方法,但免疫效果不够理想,有的鸽场仍有本病流行,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索鸡新城疫疫苗对鸽副黏病毒病的免疫效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本试验根据相关文献[1,2]报道,用鸡新城疫Lasota株(Ⅳ系)活疫苗、鸡新城疫CS2株(I系)活疫苗设计了两种免疫方法,选择曾有副黏病毒病流行的某规模肉鸽场进行了现场试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并在该场进行了扩大试验,使鸽副黏病毒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往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不能引起鹅发病,但从1997年起,我国陆续出现鹅源新城疫的报道.该病是由鹅源NDV引起的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经形态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研究,该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禽腮腺炎病毒属.  相似文献   

20.
尼帕病毒(Ni V)和亨德拉病毒(HeV)属于副黏病毒亚科的亨尼帕病毒属的成员。Ni V和HeV感染引起新的两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有关APMV-1(NDV)的发病和流行以及病原学研究认为APMV-1不断发生演化,新的基因型不断产生,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不断变化,病毒感染的宿主谱不断扩大。本文简要介绍两种新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和APMV-1对鹅、鸭、猪的感染研究现状,就APMV-1宿主感染谱与演化加以分析,思考新的动物副黏病毒病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