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县自1976年发现此病,近年逐步扩展到十五个社(场)的一百零四个大队,发病面积达33630亩,占植棉总面积的51.4%,其中重病面积16020亩,占植棉总面积20.5%。少数严重的田块,整蚯整片的枯死,导致翻耕改种。初步统计,我县1981年因棉花枯萎病危害损失皮棉1550担左右。因此开展棉花枯萎病的防治研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目前各地迫切需要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无论是引进或选育抗病品种和材料,均需要枯萎病圃作为测定抗病性的场所。 设置病圃的方法有二:一是利用天然发病棉田作为病圃,即所谓“天然病圃”;一是将大量病棉秆切碎后,犁入土内,作为接种剂,即所谓“人工病圃”。“天然病圃”的缺点是病菌分布不匀,不够准确。“人工病圃”缺点是棉秆的腐烂需有一个过程,往  相似文献   

3.
对棉花枯萎病剖秆鉴定的两点认识1剖秆部位应在第1台果枝下方进行我们在16年普查中共剖秆67281株,发现枯萎病花铃期后维管束并不是从基部到顶部都变色,我们选择36株病株平均株高90.2cm,茎秆总长3318cm,采取每10cm削一斜面,共削332个斜...  相似文献   

4.
棉花枯萎病在渭南市不断扩展蔓延,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我们于1986~1987年在渭南市郊里仁村连作5年以上春播棉田,进行了农抗120灌根试验。1986年6月18日和28日分两次,对施药区病株灌100个单位的农抗120,每次每株1斤;以灌清水为对照。施药(灌根)后10天、20天的防效分别为52.58%和82.07%;1987年6月22日施药一次,灌根后10  相似文献   

5.
宁南霉素防治棉花枯萎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南霉素是由中国科学院研制、四川金珠生态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绿色环保新型广谱杀菌剂。采用纯天然粮食为原料,经多重发酵提纯的一种胞嘧啶核苷肽类抗生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延长病菌的潜育期,打破病毒粒体结构,降低病毒粒体浓度,调节植株机体代谢,因而对TMV、PYV、CMV引起的植物病害防效显著。棉花枯萎病害是一种土传病,在土壤中能存活8-10年,被人们俗称为棉花的癌症。近几年农一师八团的棉花枯萎病发病情况逐年加重,导致不同程度减产,严重的条田可减产68%。为了有效防治棉花枯萎病,2008年特用宁南霉素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6.
《湖北植保》2007,(4):6-6
无病者喷施,一般很难发病虫害,防早衰、一叶1~2铃,可增产50%以上,已发病者喷施,轻者一般不减产,严重者只要苗没死喷后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湖北、河北、河南等地区科研单位,试验用氯化苦、福尔马林消毒有病土壤,与人工挖土铲隙菌源,取得一定成效。1965年湖北省采用消毒和挖除病土共处理了14,000多株黄、枯萎病零星病株,河南新乡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用氯化苦处理土壤,效果都很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試驗結果,用氯化苦进行土壤消毒对防治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均有较好的效果。药剂消毒的有效距离与用药量成正相关,用药量每穴5毫升,其水平方向的有效距离为10—20厘米,10毫升为20—30厘米,作用范围可达土深30—40厘米。施药后覆盖土面,可以消灭土表的病菌,不覆盖则对土面的病菌无效。田間防治試驗的初步結果表明,应用氯化苦进行成片的土壤消毒,处理区黄、枯萎病株均低于前一年的发病基数及同年的对照区。用氧化苦消灭大田零星发病地点,效果可达89.3%。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植物保护系曾在江苏省徐州、盐城、大丰、常熟等八个棉区调查,发现各个棉区由于防治工作结束早迟不同,红鈐虫为害程度大不一样(详见下表),防治时间结束越迟,青鈐被害越轻,9月20日结束的,比8月中旬的降低80%,比9月上旬的降低75%;比9月中旬降低50%。  相似文献   

10.
董友根 《植物保护》1986,12(3):23-24
棉花枯萎病近年在我地不断扩大蔓延,轻者减产20—40%,重者绝收。目前国内外防治棉花枯萎病均以抗病育种和施用药剂为综合防治的首要措施,但现在抗病品种纤维品质多不理想,化学防治又难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且成本高、花工大。为确保病区棉花优质高产,在江苏省农科院试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吴爱珍 《植物检疫》1995,9(1):62-63
棉花枯萎病的综合治理技术吴爱珍(江西省九江市植保植检站九江市332000)近年来,我市棉花生产发展迅速。植棉面积由过去的33333hm2左右扩大到66666hm2以上,年总产皮棉也由过去的4万t左右增加到7万t左右。但是,由于棉种调运频繁,调运渠道也...  相似文献   

12.
赖文昌 《植物保护》1965,3(5):200-200
一、标本的采压 条斑病的病叶标本,要求叶片平整,叶片和病斑的颜色,保持和田间一样色泽,条斑上附有金黄色小菌胶。 1.选择晴天露水干后采集。一方面可以避免叶片因湿度高而引变色或发霉;另方面在叶面干后压制,可以保证菌胶的完整形状。 2.带好标本夹,边采边压。在晴热的天气里,稻叶很容易卷缩。要保证病叶标本的平整,必须采几张叶片后随即压制。  相似文献   

13.
摄颧撇 施药前,挖松病土,打注药孔抽取氯化苦药液向病土注射熟化苦 清除棉田病株殡体,减少菌源, 减翅棉花黄、枯萎为害熟一氯化苦处理土壤防治棉花黄、枯萎病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翼城县西梁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国植棉劳模吴春安同志,通过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掌握了棉花黄、枯萎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以敢于革命、敢于斗争的精神,创造性地应用了“精选种子,清洁棉田、轮作倒茬、加强苗期管理”等综合措施,从而减少了土壤菌源和种子带菌量,控制住了病害的扩展蔓延,保证了棉花的高产、稳产,九年来,西梁大队亩产皮棉百斤以上。山西省农科院的同志,经过三年蹲点,实现四同,初步总结了这一经验,值得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5.
龙眼鬼帚病的昆虫传病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5~1989年进行了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和龙眼鸡传染龙眼鬼帚病以及荔枝蝽从龙眼到荔枝的传病试验。结果指出:荔枝蝽成虫、幼虫和龙眼角颊木虱成虫均能传染龙眼鬼帚病,传病率分别为18.8-36.7% 40.0-45.0%与23.3-37.9%。试验苗的潜育期,短的为2-3个月,长的约一年。龙眼鸡和对照处理的试验苗均无发病。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在荔枝蝽(成虫)唾液腺细胞内所见的线状病毒粒体,与龙眼鬼帚病叶组织采用超薄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体,在形态结构上基本相同,进一步确认介体昆虫传病的可靠性。荔枝蝽成虫,若虫还能将龙眼鬼帚病传到荔枝上,引起与龙眼鬼帚病十分相似的病状。这一结果为揭示荔枝鬼帚病和龙眼鬼帚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是山西省棉花的主要病害。过去文献记载,原无此类病害,经过调查访问,一般认为黄萎病是于1935年从美国引进斯字4比棉种时传入;枯萎病是于1950年从陕西引进斯字517棉种和1956年从江苏引进岱字15号棉种时传入。以后,由于带病棉种的逐步推广,病害也渐次扩大蔓延,为害程度也日益严重。由  相似文献   

17.
一、病情概况湖北省麻城县良种场原无棉花枯萎病的病历,由于1969年溃堤成灾,全部棉田被水淹没。1970年我场棉种,只好从外地引进单株和原种,这些引进的种子未经检疫,因此病菌传入棉田,当年在胜利大队三小队一块半亩面积的棉田中发现几株零星病株。因当时对此病认识不足,识别不准,也未认真处  相似文献   

18.
试验表明广西、云南玉米霜霉病系统发病的玉米植株其籽粒的果皮内有病菌菌丝,胚中无菌。种植带菌种子不发病。  相似文献   

19.
棉花枯萎病为害严重,是国内外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在新疆棉花枯萎病为害也很重,一般减产30%左右,吐鲁番五星公社五星大队九小队一块8763-依棉田和鄯善县东风公社一大队三小队一块新海棉棉田,由于枯萎病的严重为害,蕾铃脱落率分别为24.3%和30.5%,减少棉花收成分别为76.9%和68.3%,因病成片死苗的还未计算在内。1982年莎车县七公社十四大队,病株率高达69.57—74%,一公社二十一大队毁种160  相似文献   

20.
自60年代育成的抗枯萎病棉花代表品种陕401、70年代的86—1至80年代的中棉12、盐棉48、苏棉1号等推广应用至今,抗病棉和感病棉的中、高产植棉实践表明,无病或轻病条件下,感病棉产最高于抗病棉:重病条件下,感病棉损失重,甚至绝产,其产量低于抗病棉。为了在病区充分发挥抗、感品种各自的优势,须在植棉前,对病田种植感病棉或抗病棉进行优化的预测和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