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运城市盐湖区棉花红叶枯病暴发流行,发生面积9400hm2。所有棉田在1个月之内普遍发病,半数以上的棉田病株率50%~70%,严重的田块达100%,棉株叶片脱落成光秆,仅剩几个棉铃,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棉花红叶枯病又称棉花红叶茎枯病、棉花黄叶枯病。据观察,发病初期棉株中、下部叶片由绿变黄,继而变红或紫红,叶背、叶脉及其附近仍保持绿色,病叶变厚,皱缩发脆,病害在棉株上自下而上,由内向外扩展;后期病叶发生不规则的红褐色或褐色斑枯,呈灼焦状,叶缘上卷,叶片干枯脱落成光…  相似文献   

2.
棉花枯萎病在北京市郊区当日平均温度20℃时,棉田开始发病,24—28℃时,发病最烈,低于24℃或高于28℃时,病势减轻。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发病严重。棉花从苗期到吐絮期均能受其侵染为害,以蕾期受害最重,发病率达20.9—60.6%。防治棉花枯萎病应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1973—74年,鉴定出陕721品种属高抗类型,蕾期发病率2.5—8.9%,病情指数31.5—35.4;药剂防治采用杀线虫剂滴滴混剂和杀菌剂多菌灵按10:2作土壤处理,蕾期防效可达85.2—100%,比单施杀菌剂或杀线虫剂防效提高20—30%,与小麦、玉米、水稻轮作3—4年,病害可减轻95%以上,病叶、病秆经高温(煮沸后再煮半小时以上)处理,病菌能被杀死。经处理的病叶喂猪,猪粪不带菌。无病土育苗移栽,发病率21.4%,直播棉田发病率63.3%。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种子及棉秸等植株残体也能带菌传病。病菌一经随同种子或棉秸进入棉田,能在土壤中存活约八、九年之久,而且很难消除。世界各国的经验证明,选育抗病品种是经济而有效的防治途径。我国现有良种都具有不同感病程度,因此,选育较高的抗病良种至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枣疯病传病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枣疯病是我国枣树上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病害。多年试验表明:土壤、花粉、种子均不传病,病叶汁液接种以及病健树根系在地下的自然接触也不传病;人工嫁接虽可传病,但枣树繁殖一般不通过嫁接,因而不是自然传病的途径。经过对在枣树上活动害虫的系统调查,1980年于河北玉田选常见的11种叶蝉进行了传病实验,证明橙带拟菱纹叶蝉(Hishimonides aurifacialis Kuoh)、凹缘菱纹叶蝉(Hishimonus sellatus Ulhler)和红闪小叶蝉(Typhlocyba sp.)均能传播枣疯病。从接种发病的实生枣苗维管束和媒介叶蝉的唾液腺的超薄切片中,都检查到枣疯病原类菌原体。鉴于这三种叶蝉普遍存在于北方枣区。因此,认为是枣疯病在北方枣区自然传病的主要媒介。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划分的依据是对品种苗期的致病性,其致病性必须通过寄主植物方能表现出来,病叶就是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合体。有关条锈病菌的人工培养尚无报道。秆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人工培养研究表明,专性寄生锈菌在人工培养过程中的变异很大,其在遗传、进化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尚难以作出肯定的评价。如果以相应病叶作为小种分析的材料,将有助于尚不能人工培养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是1960年在望亭苏州专区农科所进行的。该年是水稻白叶枯病发生的轻病年。从5月30日起,分期在双季早稻(有芒早沙粳)、中稻(黄谷早)和晚稻(853)的试验小区,移栽人工接种的病秧共52个点,观察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发病中心的形成情况。在水稻生长前期,田间植株分布稀疏,发病条件较差,连续的高温干旱造成病秧早期枯死,使它失去传病作用。病秧移栽到本田以后,最初病害并不向外发展,并且有部分病叶枯死;5月30日和7月10日两期移栽的,由于遇到天旱,病叶枯死尤多。在所有的小区中,病秧附近开始找到新病株  相似文献   

7.
种传和土传的病原物可单一或联合导致棉花复合苗病。我们所谈的病原物绝大多数是指广布的真菌,它们和许多与棉花同地生长的其它寄主有联系。病原线虫常常与这些真菌相联合,这些病原物的复合作用能引起比单一真菌更严重的病害问题。每一种病原菌产生的影响变成了由几种病原物同时侵害棉种和幼苗而所致的复合症状。这种病害的复合症状包括各种比例的种子或幼芽出土前腐烂、出苗前后棉苗的褪绿和坏死、棉苗矮  相似文献   

8.
小麦白秆病是高原山区特有而严重的病害,一般用托布津、多菌灵、氯硝散和菲醌拌种防治,经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对防治此病有显著效果。作者1981—1983年在四川省松潘县粉锈宁拌种防治白秆病试验示范,其用药量(有效成份)均按种子重量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新野县2001—2018年的小麦条锈病普查资料、气象观测数据和品种抗病性鉴定资料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本县条锈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即初始病田率、初始病叶数、小麦品种抗性及流行期积温、雨日、雨量、风速、空气湿度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最终病田率、病叶率与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回测验证,该回归方程对中等以上发生程度年份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对病田率大于10%的年份预测准确率78.7%,对病叶率大于5%的年份预测准确率91.6%。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来鄱阳湖区棉花病虫发生为害大致分为下降、起伏、加重、偶发四种类型。预测今后十年内棉枯萎病、棉叶螨、红铃虫将是棉花病虫防治中的三大劲敌。现将主要依据分叙如下:棉枯萎病,①传播途径广、扩展快;②分布范围广,湖区除进贤县的其他产棉县都有发生;③该病寄主植物已知有二十多种,不利轮作防病;在无寄主的情况下,病菌可在土壤有机物内潜存5—10年;④侵染性强防治难。棉叶螨,①以往重发和中发偏重年占33.0—75.0%;②气候条件较适宜;③棉地分散,以致棉田管理,灌水抗旱以及棉花受螨害的补偿能力较差:④近年棉区耕作栽培制度渐趋复  相似文献   

11.
棉花轮纹叶斑病(AlternariamacrosporaZimm.)又称棉花黑斑病,可造成棉花叶片焦枯脱落,严重影响棉花产量。棉花轮纹叶斑病过去在馆陶发生很轻,2001年突然严重发生。据调查,该病为害棉花叶片,发病初期在中、下部叶片上出现红褐色小圆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褐色斑,有的病斑出现不明显的轮纹,发病后期上部叶片也出现病症,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据县植保站调查,7月31日发现病叶,当时发病部位为中、下部叶片,病株率30%,病叶率15%左右,到8月14日有病棉株上部叶片也出现病斑,病株率达50%,病叶率达80…  相似文献   

12.
柴冬毅 《植物保护》1985,11(1):48-48
在棉枯萎镰刀菌分离培养中,经常遇到不能产生大孢子的困难。经试验,用氧化丙烯(Propylene oxide)熏蒸棉、豆秆制成的棉秆或豆秆水洋菜培养基,诱发效果较好,基本解决了产孢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疆哈密瓜病毒病于1961年发现,现南北疆各瓜区普遍发生。 1964—1978年我们对哈密瓜病毒病的病源、发病规律、传病媒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开花前抗病毒病能力较弱,座瓜后抗力较强;蚜虫是主要传病媒介和6—7月份开始大量发病的特点。提出适时早播,  相似文献   

14.
小麦叶枯病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的病害,2003-2004年在潍坊市普遍大发生.2003年笔者在潍坊市辖的寒亭、坊子、昌乐、寿光等区县调查叶枯病病田率100%,病叶率平均48.7%,严重田块病叶率达80%;2004年在寿光、安丘、潍城、寒亭等市区调查叶枯病病田率为82.3%,病叶率为35%,严重田块病叶率达75%.2003年和2004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为17.7万hm2和18.2万hm2,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给粮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自发现到现在已有90年的历史。由于发生地区广泛,为害严重,各国对此病曾做了大量研究。日本对它已研究了半个多世纪,我国也有二十多年的研究经历。但对其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仍有不同看法。我国最初认为种子传病是首要的。但在病区单抓种子处理还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又认为病稻草是病区次年的主要菌源。近年来,又发现在严格处理病革、病种子的情况下,仍然发病,故怀疑除上述两种传播途径外,还有其它传播途径。关于杂草传病问题,日本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和我国国内一样,对杂草带菌传病问题,意见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对这一传播途径有彻底弄清的必要,它不仅关系到一个病的侵染循环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对白叶枯病的彻底防治。如果这一传播途径确实存在,我们若不承认它,在防治上就会出现大的漏洞。如果白叶枯病确与杂草无关,盲目地采用相应的措施,也是多余而毫无意义的。这次试验是采用较直接的“离心浓缩针刺接种法”,其结果:第一年证实有马唐等六种杂草、黄豆和水稻根部能够带菌;第二年证实有车前等三种杂草和水稻根不仅带菌,而且可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第三年又证实在不同地区有马唐,狗牙根等四种杂草能够带菌越冬,并存活到次年五月中旬。另外,用病区杂草和水稻健苗混栽,结果稻苗上发病,而对照的不发病。通过三年来的试验研究,证实有数种杂草的根茎部不仅带菌,而且能传病。  相似文献   

16.
土传青枯病和茎基腐病对生姜的危害严重制约了生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熏蒸消毒方法对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本文以氯化苦和棉隆两种土壤熏蒸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生姜青枯病和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苦和棉隆处理土壤揭膜后第7天定植的带芽种姜无药害,姜芽生长正常;与对照相比,氯化苦和棉隆处理均...  相似文献   

17.
水稻恶苗病 ,俗称白秆、秆长病 ,是种子带病所致。此病是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 ,严重危害秧田 ,发病严重的秧田 ,苗病率高达50 % ,有的甚至因病毁秧。由于此病是种子带菌所致 ,故防病的关键是对种子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如下 :1.晒种选种。晒种以后 ,对种子进行风选和筛选 ,可以除去杂物、秕谷 ,从而减少病害。2.捞除秕谷。风选和筛选往往难以除尽秕谷、虫蛀谷、破粒。若在此基础上 ,再行盐水或泥水浸种 ,使饱粒下沉 ,捞除漂在上面的秕谷 ,则防病更彻底。据测定表明 ,浸种捞除秕谷的 ,秧田恶苗病率为4.1 % ,而未捞除批谷的恶苗病率达…  相似文献   

18.
自60年代育成的抗枯萎病棉花代表品种陕401、70年代的86—1至80年代的中棉12、盐棉48、苏棉1号等推广应用至今,抗病棉和感病棉的中、高产植棉实践表明,无病或轻病条件下,感病棉产最高于抗病棉:重病条件下,感病棉损失重,甚至绝产,其产量低于抗病棉。为了在病区充分发挥抗、感品种各自的优势,须在植棉前,对病田种植感病棉或抗病棉进行优化的预测和决策.  相似文献   

19.
棉籽带菌是远距离传病的主要途径。病棉株种子带菌率0.01—46.8%。带菌部位以种壳为主,但子叶、胚均带菌。棉籽上除带枯萎病菌外,还带有半棵、串珠、茄病、木贼等几种镰刀菌及其他杂菌,干扰检验。文中介绍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其成分为:甲基纤维素1克、KH_2PO_4克、蛋白胨5克、MgSO_4·7H_2O0.5克、K_2S_20.2克、KCl 0.6克,NH_4NO_30.3克、五氯硝基苯0.1克、蔗糖20克、链霉素0.1克、琼脂20克、蒸馏水1000毫升。应用其进行分离培养棉籽,可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及颜色反应,较容易地检验出棉花枯萎病菌。  相似文献   

20.
龙眼鬼帚病的昆虫传病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85~1989年进行了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和龙眼鸡传染龙眼鬼帚病以及荔枝蝽从龙眼到荔枝的传病试验。结果指出:荔枝蝽成虫、幼虫和龙眼角颊木虱成虫均能传染龙眼鬼帚病,传病率分别为18.8-36.7% 40.0-45.0%与23.3-37.9%。试验苗的潜育期,短的为2-3个月,长的约一年。龙眼鸡和对照处理的试验苗均无发病。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在荔枝蝽(成虫)唾液腺细胞内所见的线状病毒粒体,与龙眼鬼帚病叶组织采用超薄切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体,在形态结构上基本相同,进一步确认介体昆虫传病的可靠性。荔枝蝽成虫,若虫还能将龙眼鬼帚病传到荔枝上,引起与龙眼鬼帚病十分相似的病状。这一结果为揭示荔枝鬼帚病和龙眼鬼帚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