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前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利用大棚进行养殖成为了一种新的模式。通过利用大棚,不但可以解决养殖温度问题,也实现了春季和秋季两个季节都可以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增加了南美白对虾养殖时间,提高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产量。基于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的了解,以及春秋季大棚养殖方式的特点,我们应认真总结春秋季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经验,并积极探索养殖管理技术,确保春秋季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春秋季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本试验利用塑料大棚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通过60天的养殖,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平均体长为12.8cm,成活率62%。结果表明,甘肃省可以利用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减小气候因素对养殖的影响。南美白对虾又称凡纳滨对虾,是现今世界养殖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南美白对虾具有肉质鲜美、适应温度范围广、生长速度快、适应盐度范围广、抗病力强等特点。通过多年的推广养殖,全国淡水南美白对虾养殖形成了露天池塘养殖、塑料大棚养殖、育苗池养成虾、稻田南美白对虾  相似文献   

3.
正南美白对虾是我国海淡水大宗养殖品种,在我国水产养殖业占据重要地位。为了解并准确把握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情况,自2011年起,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统一部署,在全国8个南美白对虾主产省区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渔情信息采集。2016年全国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点在河北、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5个省设置了68个采集点;海水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渔情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菏泽市积极开展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养殖,从高密度精养情况来看,养殖效果不好,有的甚至暴发病害绝产。为了取得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结合菏泽市水产养殖情况,探索南美白对虾与淡水鱼生态混合养殖技术,运用综合生态养殖技术,达到了养殖生态环境相平衡,实现了稳产高产。一、南美白对虾和淡水鱼生态混养模式该模式是池塘内主养草鱼,花鲢和白鲢调节水质,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草鱼投喂配合饲料,但是,整个养殖周期,南美白对虾不投喂饲料,实行池塘生态养殖。另外,  相似文献   

5.
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等一系列优点,通过为南美白对虾营造不同的生长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南美白对虾对各类营养的需求,进而让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对乳酸菌给南美白对虾养殖带来的影响提出个人观点,希望为关注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者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美白对虾是我国海淡水大宗养殖品种,在山东省水产养殖业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山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迅猛,特别是南美白对虾设施化养殖呈现出迅猛发展势头,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中成为主导发展趋势。养殖模式由最初的育苗室改造养殖,扩展到专业工厂化养殖、小棚土池养殖、大棚高位池养殖等多种设施化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兆军 《河北渔业》2019,(7):20-21,29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南美白对虾虾苗都是采用水泥池淡化标粗。利用水泥池投资大、成本高,而且在水泥池内培育虾苗密度大、风险大,间接增加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本,更增加了养殖风险,降低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益。为了探索南美白对虾苗种淡化标粗新模式,2018年在河北黄骅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开展了南美白对虾虾苗土池淡化标粗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是重要的养殖虾类,目前国内养殖模式比较多是单茬养殖,主要是因为受到区域性气候的限制,所以养殖茬数较少。为了充分发挥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优势,探索南美白对虾健康高效养殖模式,进一步提高单位产量,提高养殖设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我们在两茬养殖的基础上,采用三级池暂养的方法,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六茬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9.
团头鲂和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是指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内混养一定数量的团头鲂,利用鱼类的生活习性,清除南美白对虾的残饵、排泄物及病死虾,改善养殖水环境和对虾养殖池底质条件,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在养殖期间利用非特异性免疫制剂提高鱼虾自身免疫力,减少细菌病的发生和抑制对虾病毒病的暴发和流行。天津市武清区水产养殖模式主要是精养鲤鱼以及鲤和南美白对虾混养,近年天津地区养殖鲤鱼频发病毒性疾病,南美白对虾的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也较为严重,再加上鲤鱼市场价格较低,导致养殖鲤和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较差。为了突破养殖困境,我们在天津市武清区开展了团头鲂和南美白对虾生态养殖试验,为解决武清区水产养殖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南美白对虾是浙江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仅杭州市萧山区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面积已达到10.5万亩,并形成南美白对虾种苗淡化培育、养殖、产品加工与出口的产业链。随着该产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养殖模式与技术正在不断探索中,本文介绍的南美白对虾设施大棚循环水养殖模式是近年来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区域较为成功的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南美白对虾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之一,笔者根据新疆特殊的地域特征及水文特性,对南美白对虾在新疆的养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在新疆地区南美白对虾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办法进行归纳总结,为南美白对虾在新疆的大区域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少数优良养殖对虾品种之一,自1988首次引进我国,1994年生产性育苗和养殖成功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在全国沿海一带迅速扩张,成为我国对虾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随着上世纪末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的成功,在我国淡水养殖地区也掀起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热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南美白对虾养殖种苗质量参差不齐,"老头虾"情况年年发生,白斑病、偷死病等疫病也时有发生,导致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下降,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严重阻碍了海盐县南美白对虾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是海盐县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其养殖技术、养殖条件、苗种、销售等都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基础,为提高经济效益,部分养殖户开始探索新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模式。根据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4.
<正>浙江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以传统池塘养殖为主,近年来大棚养殖设施发展迅速,养殖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突破,但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仍难摆脱"养殖靠天"局面,养殖产量和效益仍然不稳定,特别是南美白对虾大棚第二茬养殖产量和效益不够理想。为了推进宁波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的进步,提高池塘的设施化水平,减少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对南美白对虾养殖影响,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有效配置有限的池塘资源,提高养殖产量,增加养殖农户收益,我们开展了南美白对虾第二茬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15.
南美白对虾养殖经过十多年发展,目前单位养殖利润越来越低,为追求亩产,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但养殖管理体系跟不上,以及南美白对虾种质退化,致使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发生严重病害。笔者通过自身养殖试验及对周边成功养殖典型的技术跟踪,总结南美白对虾高密度养殖技术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具有肉味鲜美、生长快、抗环境变化能力强的特点,并且在淡化养殖中病害少,是淡水池塘调整养殖结构、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优良品种。为提高淡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综合技术水平,我们总结一些养殖户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站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试验的经验,将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以来,山东省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将南美白对虾养殖作为渔业结构调整的主推品种,通过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地市南美白对虾养殖经验,组织召开现场会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企业典型示范,重点推广南美白对虾大水面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模式,着力推动日照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化发展。去年日照市五莲县迦南美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河滩水淹地建设标准化池塘25个,池塘面积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优良养殖经济对虾之一.养殖产量最高我国从1988年4月份引进南美白对虾,因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对养殖环境适应性强、肉味鲜美而迅速普及.然而,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扩大,南美白对虾免疫力下降,红体病成为养殖南美白对虾主要危害病种之一.现将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生态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是重要的经济虾类品种。近十年来,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发展迅速,除了广东、广西、江苏、福建、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内地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异军突起,湖北、四川等27个内地省市都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2019年,全国南美白对虾总产量达到181.5万吨。养殖模式除了传统的土池养殖,还有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温棚养殖、大水面养殖、光伏养殖等多种新模式。本文从主要养殖模式、池塘及水源、健康苗种的选择、投入品的使用、主要疾病的防控、养殖尾水的净化等方面讨论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三年来,提起南美白对虾养殖,很多养殖户都皱起眉头,皆因养殖病害频发,养殖成功率不高,加上塘租和人工成本等不断上涨,部分养殖户陷入了迷茫,甚至改养其他品种。南美白对虾养殖到底还值不值得投资呢?近日,《海洋与渔业》记者深入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美白对虾养殖主产区调查,选取了一家南美白对虾注重健康养殖的养殖场作为样本,解开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成本。通过采访了解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只要管理得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投资还是很有"钱"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