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通过动态顶空法分离提取了贻贝干品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气相色谱──质谱鉴定出了74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0个醛酮类化合物,13个醇类化合物,30个碳氢化合物及数个杂环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如 1,5-辛二烯-3-酮、3,5-辛二烯-2-酮,醇类化合物如辛烯-1-醇、3,6-壬二烯-1-醇均为脂肪氧化产物。普通包装和真空包装样品气味差别主要在于高挥发性组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ICP-AES法顺序测定贻贝中多种微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贝尔德公司ICP2070型单道扫描光谱仪,测定了贻贝中铬(Cr)、铜(Cu)、锌(Zn)、镉(Cd)、铁(Fe)、锰(Mn)等6种微量元素,其检出限分别为:3、3、3、2、5、1ug/L,用贻贝标准样品对照,单项测定数据完全在给定的标准值波动范围之内,分5批测定的重现性,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0.5%、2.8%、1.6%、2.6%、2.6%、2.5%。试验中采用改进的硝酸-高氯酸湿式消化法,自制的消化管控温消化、ICP光谱法顺序测定,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步骤,消化时间缩短到3h以内;单样测定6种元素,只需不到5min,缩短了测定周期,并且数据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贻贝粉酶解液中系统提取分离氨基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以脱脂贻贝粉为原料,采用酶解法从其酶解液中分离,提取及纯化复合氨基酸和六种单一氨基酸的工艺。确定了贻贝粉以胃蛋白酶、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联合的酶解工艺,采用超滤方法去除酶解液中未水解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进行脱色处理。将超滤液通过701#[CO=]型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及[H+]型1×25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脱盐,得到的脱盐液经真空浓缩、结晶、洗涤和烘干得复合氨基酸粉末,得率为20%左右(相对子贻贝粉,w/w,下同)。将超滤液通过活性炭柱吸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再用洗脱液洗下,经浓缩、结晶、洗涤和烘干得单一氨基酸成品,L-苯丙氨酸得率为2.45%,L-酪氨酸得率为1.21%。活性炭柱的通过液经73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及7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组吸附、分离、洗脱得纯 L-精氨酸组分、纯 L-谷氨酸组分、L-亮氨酸及L-缬氨酸组分。再经赶氨、浓缩、结晶、洗涤和烘干得成品,得率分别为3.01%、1.02%、1. 46%及 1. 34%。单一纯化的氨基酸产品,经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定性、定量测定及红外光谱分析和通过自动指示旋光仪测定其比旋度进行鉴定,证实确为本物质。复合氨基酸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为90.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甲壳胺(chitosan)及N-亚甲基甲壳胺(N-methylenechitosan)对贻贝酶解液中各种氨基酸吸附情况。在一定pH(6.0)及浓度(945mg/kg)下:(1)甲壳胺对贻贝酶解液中各种氨基酸均有吸附,其中,对Tyr,Phe,His,Arg,Asp及Giu的吸附率较高;(2)N-亚甲基甲壳胺对贻贝酶解液中His,Arg,Tyr,Ileu,Met及Lys吸附率较高:(3)甲壳胺和N-亚甲基甲壳胺对贻贝酶解液中总氨基酸的吸附率分别为12.94%和11.70%。  相似文献   

5.
COMPARISONOFLIPIDSANDNITROGENOUSEXTRACTIVESOFDANUBLANWELSANDCHINESECATFISHXueChanghuo(OceanUniversityofQingdao,266003)WangJia...  相似文献   

6.
三角帆蚌珍珠囊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对三角帆蚌珍珠囊形成过程的研究结果。方法是把石蜡制成的核和一块细胞小片插入蚌的外套膜中,在不同时期取样,进行组织切片。结果表明珍珠囊的形成是细胞小片细胞先形成一层“初生珍珠囊”上皮细胞,由于细胞小片是异体细胞(来源于供片蚌),因而受到育珠蚌(受体蚌)细胞的“识别”而被排斥,结果初生珍珠囊上皮细胞与基部的细胞脱离,造成死亡并溶解.其后育珠蚌结缔组织最内层细胞再转化为上皮细胞,形成一层“次生珍珠囊”上皮细胞。所以在珍珠囊形成过程中,插入小片细胞和育珠蚌结缔组织细胞在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位置变化的同时,还有细胞“识别”的现象。在水温20℃左右条件下珍珠囊形成约需30天;在尾部插核的蚌,珍珠囊形成比在中部插核的要快;5月手术的珍珠囊形成比10月手术的要快。  相似文献   

7.
斑节对虾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斑节对虾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变化李纯厚,钟振如,陈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州510300)关键词斑节对虾,个体发育,酯酶同工酶ISOZYMECHANGESDURINGEARLYONTOGENYOFPENAEUSMONODON¥LiCh...  相似文献   

8.
虹鳟排卵前后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维信 《水产学报》1987,11(3):205-213
对虹鳟(Salmo gairdneri)排卵前后血清17β-雌二醇(17β-E_2),睾酮(T)和17α-羟-20β-双氢孕酮(17α20βP)的含量进行了测定。17β-E_2从排卵前15天的18.1ng/ml急骤下降到排卵前3—6天的2ng/ml,并继续下降,至排卵时仅为0.9ng/ml。睾酮在虹鳟雌鱼血清中的含量很高,血清浓度从排卵前9天的峰值水平143.3ng/ml缓慢下降,排卵时为24.3ng/ml。17α20βP的血清浓度变化明显,排卵前15天,该激素浓度接近于基线水平或甚至低得不能被检测,排卵前9天开始迅速上升,到排卵前3天达到峰值350.6ng/ml,排卵时为302.2ng/ml。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17α20βP在鲑鳟鱼类卵母细胞最后成熟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是一种诱发卵母细胞成熟的类固醇激素。临排卵前,血清17β-E_2浓度的下降,可能调节了17α20βP大量分泌的时间;17α20βP的大量分泌是卵母细胞达到最后成熟和排卵不可缺少的一环。注射合成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s-GnRH)及其类似物(s-GnRH-A),诱发虹鳟血清类固醇激素17β-E_2,睾酮和17α20βP的变化趋势与自然排卵时的变化相类似。经注射药物诱发排卵的鱼,较对照组提早一周排卵,而且排卵较同步和集中。  相似文献   

9.
大鲵成熟精、卵的形态学观察及受精卵孵化中的形态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连续9年观察中国大鲵成熟精子,连续10年观察中国大鲵成熟卵子的形态后加以概括描述。正常精子呈尖椒状,全长约190μm,头部约占全长的25%,头尾部之间无明显颈部。中国大鲵产出的卵为念珠状长链型带形卵,卵球含三层膜,卵有单胞卵也有多胞卵,卵的形态多样。受精卵孵化过程吸水增大,第五天吸足平衡,吸水率达185%;胶带也吸水增大,第四天基本吸足,吸水率达150%。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五个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比较了幼体脂肪中11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和EPA,油酸;在仔虾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EPA及DHA。从卵到仔虾整个发育过程中,幼体脂肪中的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而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DHA的含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1.
僧帽牡蛎保鲜过程中游离氨基酸_牛磺酸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成业 《水产学报》1998,22(3):253-259
探讨了僧帽牡蛎在低温贮藏保鲜过程中鲜度指标及游离氨基酸,牛磺酸等的变化。实验表明:在0-2℃及3-5℃的贮藏中挥发性盐氮呈平缓上升趋势,贮藏15天分别为15.2mg/100g和20.6mg/100g;而在6-8℃下,贮藏,挥发性盐基氮变化相对较快,15天后高达26.8mg/100g。在萃取液中,牛磺酸的含量最高,其在贮藏中略有下降,但基本上在357mg/100g-387mg/100g范围内波动;游  相似文献   

12.
刘荣臻  韩晓冬 《水产学报》1987,11(3):255-257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它参与卵母细胞的代谢。正在生长的卵母细胞中,卵黄的合成(即蛋白质)很旺盛,而草鱼胚胎主要以卵内贮备的营养物作为早期发育及器官分化所需的能量来源。关于鱼卵氨基酸的代谢,Michizo Suyama and Taheshi Suzuki(1978)用柱层析方法对红鳟鱼鱼卵中结合和游离的氨基酸进行了研究,他们证明红鳟鱼鱼卵的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最高。Takeshi Suzuki andMichizo Suyama(1983)年发现成熟鱼卵中游离和结合的氨基酸组分有较大的变化。他们还发现游离氨基酸在各种鱼中不同。Kavanau(1953,1954a,b)研究发现海胆卵发育过程中氨基酸浓度有着周期性的变化,受精时氨基酸代谢变化急剧。尽管有关鱼类早期发育氨基酸的代谢有过一些研究,但各种鱼类的生殖过程都有它的特殊性,因此表现在鱼卵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化学物质代谢方面也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种鱼类的发有特征。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其胚胎发育各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至今尚未见报导。因此我们系统地对草鱼早期胚胎发育各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进行了定量分析。该工作将从理论上阐明草鱼胚胎发育时期水溶性氨基酸的代谢特征,从而对生产实践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EXISTENCE FORMS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IN BLUE MUSSEL AND BAY SCALLO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XISTENCEFORMSANDDISTRIBUTIONOFSELENIUMINBLUEMUSSELANDBAYSCALLOPMaoWenjun1)LiYi2)GuanHuashi1)LinHong1)LiuYuhua3OceanUniversit...  相似文献   

14.
在家鱼人工繁殖过程中,性腺的发育成熟是保证生产的先决条件。因此,如何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是生产上的关键问题之一,这在我国北方较冷地区尤为重要。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已创造出一些优良的养殖经验,但是由于鱼卵的构造比较复杂,卵巢发育中的代谢过程也极为繁复,因而,对于这些实际经验还不易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这就影响了生产技术的继续提高和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鱼体性腺的发育过程及其变化机制进行研究,才能对亲鱼培育的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改进的建议。本文拟先就白鲢的卵巢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徐根兴  朱洪文 《水产学报》1986,10(2):205-212
在团头鲂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的神经分泌细胞及其轴突中,可观察到三种不同类型的颗粒(即电子致密颗粒、电子致密度较低的颗粒和电子透明颗粒)。细胞质中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都比较发达,游离核糖体较多。在尾垂体的无髓神经纤维之间有时还可观察到桥粒结构。在性腺Ⅲ期至Ⅵ期,上述的细胞器变化不大,但三种颗粒的数量和分布却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团头鲂尾部神经分泌细胞和神经血管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看来,人工催产有促进尾垂体电子致密颗粒中的分泌物向血管内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盐池卤虫储量的估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洪之 《水产学报》1990,14(1):70-71
卤虫是生活在沿海盐区水体中的一种小型甲壳动物。它的幼体、成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是鱼、虾、河蟹等幼体与成体的理想饵料。据报导,当前世界各国水产养殖,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水产动物以卤虫作为其幼体的活饵料。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Amyda sinensis)脾脏在HRP刺激下形态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免疫中华鳖后,刺激其脾脏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后第五天,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内嗜派若宁细胞增多,主要为淋巴母细胞,椭球周围淋巴鞘(PELS)和红髓则未见变化。免疫后第十天,白髓增殖显著,嗜派若宁细胞增多到整个免疫过程中的最高峰,尤其是PELS内嗜派若宁细胞数量几乎与PALS持平。免疫后第十五天,白髓比例明显减少,可见许多处于不同排空程度的淋巴鞘,嗜派若宁细胞也开始减少,PELS尤为显著,浆细胞增加。免疫后第二十一天,白髓恢复正常,但PALS附近红髓中装细胞增加明显。免疫后第二十九天,脾脏的结构趋于正常。整个免疫过程中,未见到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  相似文献   

18.
鲢鱼败血症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患有出血性败血症鲢鱼的血液有形成分、部分生化指标及凝血障碍等有关项目的检测表明,该疾病是一“急性出血性炎症”过程,并伴有心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三角帆蚌蚌瘟病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三个水产场三角帆蚌大批死亡的病因。取病料经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再经青霉素、链霉素处理或微孔滤膜过滤除菌,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均能引起发病死亡,并能连续传代。其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与自然发病的蚌相似。病原病毒粒子有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大小80~120nm,暂称为蚌的类疱疹病毒。含毒病料置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中,在0~4℃冰箱保存6个月,-20℃低温冰箱中保存一年半,仍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ost marine aquaculture activities remain strongly dependent on coastal ecosystems. In the case of shellfish farming, this dependency is related mainly to water quality and to the various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resulting from the dynamics of coastal food webs. Such ecological constraints have influenced the overall evolution of blue mussel farming in the Mont-Saint-Michel Bay, leading producers to negotiate collective arrangements regarding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techniques and to develop production strategies at the farm level.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mussel farmers in the Mont-Saint-Michel Bay based on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conducted in 2002. A typology of farms with respect to their land structure is developed in which some farms choose to concentrate their activity in a single part of the bay while others distribute their activity more widely.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choices of each farm category, including distance to port, natural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 and predation of mussel stocks, are analyzed. The role of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llowing mussel farmers to develop these location strategie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