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杉木幼胚发育过程中正常胚和败育胚的淀粉动态,分析了胚败育的原因。在发育正常的种子中,淀粉粒主要分布于胚体及其周围细胞中。在发育不正常的种子中,存在两种情况:1.胚自身的败育:在胚及胚柄系统中无淀粉颗粒分布,雌配子体中有或没有淀粉粒存在;2.雌配子体的败育:最初,胚系统发育正常,淀粉粒的分布与正常胚中一样:雌配子体中存在淀粉层;随着雌配子体细胞从边缘向中心萎缩区域的不断扩大,淀粉区消失,雌配子体死亡,最终导致胚的败育。前一种情况可能起因子自交衰退;后一种情况则可能是导致杉木涩粒形成的胚胎学原因。  相似文献   

2.
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类型区的划分与判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A.I.D方法和Bayes准则判别分析法研究福建省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规律,建立涩籽地理流行判别函数,将福建省69个杉木种子产地(县、市)划分成3个类型区:Ⅰ.杉木种子涩籽流行高发生区;Ⅱ.杉木种子涩籽流行中发生区;Ⅲ.杉木种子涩籽流行低发生区。绘制出福建省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图,旨在为杉木种子园的选址及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在人工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杉木种子涩籽率高是影响杉木产量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探讨杉木种子涩籽的预测与防治是杉木种子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不同的地域是造成杉木种子涩籽量差异的重要因子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杉木种子涩籽在地理上的流行规律,本文试图运用一种新的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杉木种子涩籽与地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杉木种子涩籽地理流行BP网络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BP 模型对模拟预测不同地域杉木种子涩籽的涩籽率具有较高的精度,平均模拟精度为88-40 % 。这不仅为杉木种子园的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为人工神经网络在林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杉木种子发育初期,败育种子和正常种子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大抵相同;随着种子的发育,败育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种子,到后期愈加显著。正常种子生长后期某些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消失。初步认为,杉木种子败育在生化原因上与过氧化物酶活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外源激素对杉木涩籽发生的影响,以不同类型球果杉木母株(紧包型球果4株、松张型球果5株和反翘型球果3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外部喷施的方法,对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和玉米素(ZT)对杉木种子涩籽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GA3对杉木涩籽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喷施GA3浓度的提高,杉木种子的涩籽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较低浓度(30~90 mg·L-1)的IAA可以有效降低杉木种子的涩籽率,但高浓度IAA处理下杉木种子的涩籽率没有显著变化;ZT对杉木种子的涩籽率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类型球果对外源激素影响的响应程度不同,GA3处理下反翘型球果涩籽率降幅最大,松张型球果次之,紧包型球果最小; IAA处理下各类型球果涩籽率未见显著差异; ZT处理下仅在10 mg·L-1浓度时发现反翘型与紧包型球果的涩籽率变化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3种外源激素对球果上部种鳞涩籽率的影响较小,对中部和下部种鳞涩籽...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对裸子植物中松柏目植物的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研究不少,研究材料证明从传粉开始到受精,中间需要一个时期,不同树种长短不一,如松属需13个月,金钱松属2个月,南洋杉6个月,落羽松3个月,紫杉1个月,水杉约3个半月。传粉至受精作用之间为期如此之长,在这期间,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或者雌、雄配子体发育不健全,停止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影响胚珠的正常发育,不能受精,不能形成胚。有些树种如水杉,在受精以后,形成发育完全的种子很少,多数胚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发生败育现象而导致瘪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授粉生物学特性研究方面的材  相似文献   

7.
【目的】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内源激素在促进胚胎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冷白玉’枣4个重要发育阶段胚胎和果肉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4)、顺式脱落酸(c ABA)和反式脱落酸(t ABA)的动态变化,探究枣胚败育与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的相互关系,为阐明枣胚败育机理提供证据,为败育胚的挽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处于原胚、小球形胚、球形胚、鱼雷形胚4个时期的‘冷白玉’枣为试材,监测幼果和幼胚发育状况,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枣果发育过程中正常胚、败育胚、胚正常果肉、胚败育果肉中IAA、GA4、c ABA、t ABA 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1)胚中IAA的含量显著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IAA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在败育胚中IA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胚正常果肉中IAA含量变化呈倒V字形,而胚败育果肉中呈正V字形。2)胚中GA4的含量明显低于果肉,并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正常胚中GA4含量低于败育胚。胚发育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GA4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 c ABA在果肉和胚发育过程中均表现为逐渐降低趋势。在正常胚中,c ABA含量大于果肉中的含量;败育胚中,c ABA含量小于果肉中的含量。4)胚中t ABA的含量高于果肉。在胚中,正常胚中t ABA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在败育胚中t ABA呈逐渐上升趋势,并在后期高于正常胚。在果肉中,胚正常果肉和胚败育果肉中的t ABA含量均呈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5)胚中低水平的GA4且较高水平的IAA,及后期低含量的t ABA、c ABA和较高的IAA/GA4比值有利于幼胚的正常发育。胚中IAA下降和t ABA增加及(GA4+IAA)/ABA比值下降是导致胚败育的重要因素。【结论】在枣幼胚发育前期,需要较高的生长类激素促进生长,而在发育后期胚中t ABA含量的增加可引起胚败育。  相似文献   

8.
应用混合杉木优树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能明显促进杉木种子发芽、减少涩籽率,提高种子品质;运用微量生化分析方法表明,应用混合优树花粉进行人工授粉所产生的种子种胚中所含生物大分子的量都明显高于用散生木花粉人工授粉所产生的种子,表明应用混合优树花粉进行人工授粉不仅能促进种子萌发,还能提高种子品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胚培养的方法获得毛白杨实生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地区,由于毛白杨种子败育,因而以播种的方法获得实生苗非常困难,作者发现,其种子败育前,在一些胚株内能够形成心脏形或鱼雷形的幼胚,当以White培养基对幼胚及胚株进行培养时获得了毛白杨的实生苗。  相似文献   

10.
以种子败育型‘金田皇家无核’葡萄为试验材料,以‘金田蓝宝石’葡萄为对照,调查了花后不同时期果实单果粒重和种子数,并对种子的不完全败育和胚败育的过程进行了解剖观察。根据试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金田皇家无核’葡萄种子败育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表现为:当果实成熟时,在果实内仅剩下极其细小的种子;另一种情况表现为:果实成熟的时候,种子内胚完全退化,种皮继续发育并且显著增厚,表现为透明且肉质化。在自然条件下‘金田皇家无核’的自交胚在授粉后60d左右开始出现胚退化现象;授粉后80~90d种子种皮异常加厚,此时,胚基本退化消失。  相似文献   

11.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蜂 ,并作为榕树传粉的媒体。对西双版纳地区 2个样地内不同季节的聚果榕果进行了 3年的连续解剖观察 ,统计了雄花期榕果内瘿花、种子、败育花的数量 ,比较了 3年中旱季和雨季各种小花的比率。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 ,各种小花的比率不同。旱季的 1月和 11月 ,聚果榕产生的种子量最多 ,雨季末期的 9— 10月份次之 ,产生种子量最低的是 3月份。旱季和雨季 ,瘿花的寄生比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不同月份之间差别较大 ,寄生率最高在旱季的 1月份和雨季初期 5月份 ,最低是在 3月份。长花柱雌花和短花柱雌花的败育率 ,在气温最低的月份 (1— 2月 )和雨量最多的月份 (7— 8月 )结的榕果内最高 ,在雨季初期 (5月 )和旱季初期 (11月 )结的榕果内最低。造成聚果榕果小花败育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多雨的气候。除聚果榕小蜂外 ,榕果内还有造瘿类和重寄生 2类非传粉小蜂 ,它们对聚果榕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云南红豆杉种子贮藏过程中胚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显微测量、石蜡切片和离体培养法研究了云南红豆杉种子在贮藏过程中胚的长度、结构和萌发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新鲜种子胚的长度差异明显,在种子贮藏过程中胚的长度变化不明显;多数情况下,成熟种子的胚分化完全,在种子贮藏过程中胚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在离体培养中,新鲜种子胚在2周左右萌发,萌发率为70%,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胚的萌发率会逐渐降低.因此推测种子休眠不是由胚的生物学特性引起的;胚在种子中能较长时间的保持活力,这是长期适应的结果,但却是以损失萌发率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人工种子发芽所必需的营养成份,以辽河杨的腋芽为材料,用4%藻朊酸钠和1.4%Ca溶液等物质做成人工种子后,置于5种处理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杨树人工种子置于培养基5 d后,A、B、E处理区尚无变化。C、D处理区开始发芽。20 d后,C处理区发芽率为100%、生根率60%。在D处理区中发芽率达70%,但未能生根。在A、B、E处理区中杨树人工种子既不能发芽也不能生根。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人工种子发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能包括培养基和蔗糖。  相似文献   

14.
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后,林木种子也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食品,加强对林木种子的预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介绍林木种子产量的预测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考察江西省林木良种科研,教育、生产等单位,肯定开展良种选育20多年中所采取的技术路线,提出林木良种选育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并且探讨了种苗建设中的技术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米槠种子雨和地表种子库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在浙江天童山常绿阔叶林的林缘和林内2个米槠种群中各选择3株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采用种子筐及地表取样等方法,分析了米槠种子雨和地表种子库动态特征、种子存留及其命运。结果表明:米槠种子雨主要出现在10月中旬—11月,持续约50 d,11月3日—17日为高峰期;该地区米槠的种子产量较高,林缘种群高于林内种群,单株平均落果数分别为201.0、120.3个.m-2;种子雨中完好的坚果占52.2%,虫蛀的占29.3%,松鼠啃食的占10.2%,败育的占8.4%,腐烂的占5%;完好种子的长度、宽度分别为(9.01±0.89)mm、(9.25±1.00)mm,粒重为(0.47±0.13)g;在地表种子库中,林缘种群、林内种群完好种子的存留密度分别为1.5、1.0个.m-2,分别占种子库的62.1%、66.4%,动物捕食是种子受损的主要原因。米槠种群较高的种子产量、较低的地表种子存留率等环节限制了米槠种群的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7.
油料植物琴叶风吹楠种子萌发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幼苗属于子叶留土类型。成熟种子的主要成分是胚乳,胚极小,位于种子基部;胚根先突破位于种子基部的发芽孔形成主根,然后上胚轴开始生长,子叶向胚乳组织延伸以吸收营养物质;少数种子具多胚现象;只要播种方法正确,容易获得生长正常的苗木,否则容易导致苗木畸形。  相似文献   

18.
以成熟的垂柳种子为材料,测定了不同贮藏温度和不同贮藏时间下垂柳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等生活力指标的变化,以探索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对垂柳种子生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低温-10℃、-5℃、4℃可以延缓垂柳种子的劣变,延长其贮藏时间;常温20℃与极低温-20℃条件下会降低种子的生活力,表现为活力指数降低;随贮藏天数的增加,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发芽速则是先降低后升高。常温20℃贮藏7天种子发芽率显著下降,在-5℃贮藏3天的条件下种子生活力最强,可应用于垂柳种子萌发及人工种苗培育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种子介电分选机分选工艺过程的分析,根据介电分选对种子进料的要求,提出了种子介电分选机进料滚筒设计理论及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分析种子的大小和形状特征,提出了进料滚筒系列化产品设计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20.
提高球果出籽率是油松种子园种子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卢氏种子园结实初期胚珠败育率达到了70%,进入盛果期下降到45%。不同无性系间胚珠败育有很大差异,无性系间异交可配性、花期同步和自交是引起胚珠败育的主要因素。在结实初期辅助授粉可以显著提高种子产量,进入盛期后无效,但可以改善种子的遗传组成,增加种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