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冷雪  武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84-285,30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以高热、上呼吸道疾病和流产为主要特征。该病是牛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给养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发病机理、诊断方法、预防与控制6个方面阐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几种检疫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对养牛业危害极大。本论文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各种诊断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以便对该病的检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病毒性腹泻在昆明地区的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该研究于2021—2022年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对昆明市16个乡镇61家肉牛规模殖场的1394份棉拭子样品进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病毒性腹泻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21年,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核酸个体阳性率0.23%、场群阳性率为2.78%,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核酸个体阳性率0.35%、场群阳性率为2.78%;经及时指导养殖场淘汰阳性病牛,2022年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病毒性腹泻病毒核酸全部为阴性。可见,及时发现并积极防控对根除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和病毒性腹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广西某肉牛场外购牛感染牛支原体情况,采集鼻拭子60份,进行了牛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和PCR检测。支原体分离结果显示,从60份鼻拭子中分离出2株支原体,分离率为3.33%(2/60),PCR鉴定为牛支原体。PCR检测结果显示,在60份鼻拭子中共检测出19份牛支原体,检出率为31.67%(19/60)。结果表明,该场外购肉牛的牛支原体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ELISA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3个盟市457头牛进行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除兴安盟、巴彦诺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以外,其他盟市均查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感染阳性牛,最低感染率仅为5%,最高感染率达100%,中东部地区疫情较严重.本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制提供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牛体后,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本文论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为我国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调查冀西北地区奶牛主要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了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及康复犊牛及其母牛IBR抗体检测,最后确诊为传染性鼻气管炎.  相似文献   

9.
在从事畜牧兽医工作31年中,先后对峡江县豁鼻牛进行了修补手术38例,为养殖户减少经济损失费近万元(除第一头经验不足失败外,无一例反复),成功率98%以上。牛豁鼻在农村普遍常见,虽然豁鼻对牛本身健康无大碍,但对畜主使役、饲养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一是牛使役时,无约束力,难以控制,甚至造成危险。二是豁鼻牛不美观、难看。三是豁鼻牛比同等牛的价格低10%~15%,有些农户对豁鼻牛修补手术缺乏认识,忍痛割爱,将好的优秀豁鼻牛提前上市降价处理。  相似文献   

10.
杨有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477-2479
[目的]从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牛鼻腔棉拭子中分离出1株病毒,对其进行鉴定和序列分析。[方法]从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牛鼻腔棉拭子中分离到1株病毒,将其命名为NM株。通过PCR、MDBK细胞病变观察、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gD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强毒株。NM株病毒能使MDBK细胞产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典型性细胞病变。Reed-Muench法测定NM株病毒的TCID50为10-6.0/ml。NM株病毒与IBRV阳性血清发生中和反应,而与IBRV阴性血清不发生中和反应。NM株病毒能使8月龄IBRV抗体阴性牛致病,表现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典型临床症状。gD基因序列鉴定结果表明NM株病毒与IBRV K22株的同源性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IBR诊断试剂与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病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也称Ⅰ型牛疱疹病毒或“红鼻病”,是由牛Ⅰ型疱疹病毒(BHV)引起的上呼吸道和气管的传染病。牛的感染有多种形式,包括有呼吸道型、结膜型、地方性流产,以脑炎和舌局灶性斑状坏死为特征的新生犊牛败血症等。呼吸道型最常见,可单发或与结膜型联合发生。应用分子遗传学方法已能鉴定牛Ⅰ型疱疹病毒的DNA变异础,并且分别引起各自特异的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牛媾疫、流行性流产、坏死性鼻炎,俗称红鼻子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临床表现鼻气管发炎,发热,咳嗽,流鼻液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伴发结膜炎、角膜炎、阴道炎、龟头包皮炎、脑膜脑炎、子宫内膜炎和流产。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鼻道、气管黏膜发炎,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液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有时伴发结膜炎、阴道炎、龟头炎、脑膜炎或肠炎,也可发生流产。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其病原体是牛疱疹病毒Ⅰ型,由于本病目前缺乏特效药物,病畜死亡率较高。笔者在实践中,根据中医理论对本症进行辩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牛传染性坏死性鼻炎。秋、冬寒冷季节较易流行。1.流行病学病牛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的种公牛因精液带毒,因此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愈牛可带毒6~12个月。病毒主要存在于鼻、眼、阴道分泌物和排泄物中。  相似文献   

15.
从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感染的牛鼻腔中分离出1株病毒,通过PCR方法和MDBK细胞病变观察对其进行鉴定,确定该分离株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毒株。通过对该毒株的增殖条件和甲醛灭活条件的优化研究,为制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细胞源灭活疫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毒株接毒18h后病变细胞达70%开始收毒,病毒液在0.2%的甲醛37℃灭活36h灭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牛的重要传染病,临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结膜炎、乳腺炎、流产等症状。其病原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virus 1,BHV-1),共编码30~40种结构蛋白,其中11种为囊膜糖蛋白。糖蛋白在病毒吸附、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糖蛋白gB对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在细胞间扩散及复制至关重要;糖蛋白gD在病毒复制、传播和感染机制方面作用重大,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的主要糖蛋白。对gB、gD的研究不仅可从蛋白层面解析病毒侵染机制,还能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诊断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主要糖蛋白gB、gD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分析其生物学功能以及在疫苗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以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侵染机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病毒活载体疫苗兼有常规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优点 ,是当今最有发展前景的疫苗研究领域之一。试验将已构建的表达牛流行热病毒 (BEFV)结构糖蛋白 G基因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IBRV )转移载体 pd TK - L ac Z-G,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 Bartha毒株感染的 MDBK细胞 ,筛选出形成蓝色蚀斑的重组病毒 ,并对其进行蚀斑纯化。通过 PCR方法鉴定该重组病毒证明基因组中含有完整的牛流行热病毒 G蛋白基因 ,实验为开发 BEFV/ IBRV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方法,根据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保守基因gB和gE分别设计2对引物及相应的Taqman探针,建立、优化反应体系后,利用10倍稀释法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建立相对定量标准曲线,并进行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2组荧光PCR的标准曲线相关性好,相关系数均为0.99,此方法特异性、灵敏性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养牛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引进,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逐渐流行。病症类型多样,且缺乏特效治疗药物,给养牛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其病症进行分类观察,并进一步探讨控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牛、羊患结膜炎或瘤胃鼓气时,取光滑、有韧性、粗细长短适度的新鲜桑树枝条,缓慢插入患畜的顺气穴(位于鼻腭管开口处),一次可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