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白灵菇是阿魏蘑的白色变种,又名白灵菇,白阿魏蘑.白灵菇菇体大、洁白、肉厚、柄短、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菇体不易碎,耐贮运,保鲜期长,适宜鲜销,白灵菇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价格十分可观,是一种大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2.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3.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4.
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份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了提高白灵菇的效益,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资源,菇农一般在春季利用白灵菇菌筒废料栽培鸡腿菇,  相似文献   

5.
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8种不同出菇方式白灵菇产量和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出菇方式对白灵菇的出菇时间、菇形、色泽、大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覆土栽培会延迟出菇时间 ,且子实体商品性状差 ;不同方式间生物学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表明 ,双排袋泥垛式出菇及双向卧式出菇是白灵菇最理想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的白灵菇定位定量出菇法工厂化栽培技术,主要是改变了白灵菇的出菇方式,由原来的敞口出菇改变为定点、定量出菇,防止了营养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为第二茬出菇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出菇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80%,提高了白灵菇栽培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7.
<正>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的技术操作规程:一般在5~6月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制作栽培种,8月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8.
丁湖广 《北京农业》2001,(11):20-20
白灵菇,又名翅鲍菇,白阿魏蘑,是我国世纪末新开发,进入商业化生产的一个珍贵菇品.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天津市白灵菇发展迅速,种植户迫切需要针对性较强的栽培技术。本文在连续几年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天津市白灵菇出菇季节和市场需求,提出天津市种植白灵菇的设施建设、适宜品种,各级菌种培养料比例、菌种制作与培养.出菇菌棒制作以及菇棚管理等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一、小老菇病 市场销售的白灵菇鲜品要求菇形圆整洁白,单片重量在125~225g为商品菇.  相似文献   

11.
白灵菇菇体肥大洁白, 营养丰富,口感特佳,市场价位高,是根据发展前景的珍稀菌类.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变褐,风味变劣,商品价值大大下降.故延长产品的保鲜时间,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蘑、白阿魏菇、白阿魏侧耳、翅鲍菇、天山神菇、西天灵菇等,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侧耳科,侧耳属,是近年来大面积商业化栽培的一种食用菌新品种.其菇体肥大,颜色洁白,菌肉细腻,质地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被誉为侧耳属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食用菌,是我国独有的一个珍稀食用菌品种,具有较高的栽培推广价值.几年来,笔者参照有关标准,在可利用面积250 m2的塑料大棚内开展白灵菇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效显著,生产的白灵菇菇形外观质量好,畸形菇率仅3%~4%,生物转化率高达85%~98%,可采收2~3潮菇,每棚纯利润6 000多元.现将其无公害标准化栽培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白灵菇畸形导致产品的等级降低,有的甚至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了栽培者的经济效益.畸形菇的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外部的培养环境条件与白灵菇自身的生长要求不相适应.表现为出菇时温、湿、光、气协调不好,或者管理上存在失误等.  相似文献   

14.
<正>白灵菇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此仅介绍鲁北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地栽白灵菇技术。栽培季节:根据白灵菇高温发菌、后熟期长、中低温出菇的特点,鲁北地区栽培季节通常安排在8月中旬做袋接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脱袋覆土,春节前出菇结束。生产配方:白灵菇属腐生菌,棉籽壳、玉米心、木屑等都是栽培白灵菇很好的原料,麸皮、玉米面等是其重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和其它大多数种类食用菌不同的是,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后熟阶段,也就是菌丝长满袋后必须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顺利出菇并实现优质高产.现介绍白灵菇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白灵菇菇体肥大洁白,营养丰富,口感特佳,市场价位高,是目前很具发展前途的珍稀菌类.白灵菇采后3~6天,菇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散失,菌褶变褐,风味变劣,商品价值大大下降.故延长产品的保鲜时间,是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1栽培季节安排 白灵菇从母种制原种要40~60天,栽培袋接种后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由于白灵菇菌丝长满菌袋以后,并不能立即出菇,需要有一定时间生理成熟后才能出菇,所以生产季节要提前.生产时间安排是4~5月制原种,6~7月接栽培种,11~12月份出菇.在温度上应掌握出现8℃以下低温的月份,倒推5个月(150天)即为正常制作菇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白灵菇又名阿魏菇、天山神菇,属珍稀菌种之一。因其菇色洁白,故称白灵菇,隶属于侧耳科、侧耳属。其子实体洁白清亮、菌肉肥厚,质地细腻、脆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据国家食品质量检验中心化验,白灵菇蛋白质含量高达  相似文献   

19.
张健 《当代农业》2014,(23):44-45
一、准备工作1.原料准备新鲜白灵菇、精盐(氯化钠含量98%以上)、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葡萄糖酸、酒石酸、苹果酸、维生素C等。2.设备预煮槽、冷却漂洗池、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玻璃瓶等。二、加工流程1.原料验收采收新鲜白灵菇,色泽正常,无发黄、异味、霉变、死菇、烂菇,无重大机械伤和病虫害污染,无开伞、畸形,生长良好。采摘后先将菇柄修削干净,然后进行冷藏或直接运至加工地点进行加工。2.护色和漂洗验收合格的白灵菇按级别分开浸洗。  相似文献   

20.
白灵菇不同出菇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白灵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脱袋两段立式覆土出菇、脱袋立式覆土出菇、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双排袋泥垛式单向出菇、双向卧式出菇、单向卧式出菇)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间环形脱袋墙式泥垛双向出菇方式较好。其出菇、采收时间最短,子实体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品质也较好,是白灵菇生产上适宜推广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