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了解其土壤特性,为该地区农业耕作、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用简易比重计法分析了土壤剖面颗粒组成,包括粗砂粒、细砂粒、粉粒、粘粒的含量。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沙粒含量低,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粘粒含量平均值为45.24%;粉粒含量平均值为29.66%;细砂粒含量平均值为19.33%;粗砂粒含量平均值为5.78%。其中,粘粒在20~40cm之间的土层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8.23%。黔中喀斯特地区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粉粒和细砂粒为主。相对于其他土层,石灰土表层(0~10cm)土壤的粘粒含量较低,而在10~20cm之间的土层粘粒含量较高。黔中喀斯特地区水稻土剖面各粒级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细砂粒粉粒粘粒粗砂粒,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黔中喀斯特地区黄壤剖面的颗粒组成以粘粒为主,质地黏重,土壤透水性差;石灰土和水稻土剖面组成以细砂粒和粉粒为主,其中石灰土土层较薄,而水稻土从土壤表层往下1m内,水稻土粘粒含量有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黔中石灰岩地区植被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贵州中部喀斯特石灰岩地区3种植被(草本,灌丛,乔木)下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选用类群数、个体数、密度以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来反映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黔中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为寡毛纲和蚁科2类,稀有类群为腹足纲、蜈蚣目、伪蝎目、等足目、综合纲、双尾目、弹尾日、等翅目、蟋蟀总科、革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幼虫)和蝉科(幼虫)共13类;优势类群代表了适应大环境条件的土壤动物的主体,是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的代表性类群;不同植被类型和生境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蚂蚁在喀斯特石灰岩地区灌丛分布最广,蚂蚁群落对灌丛植被恢复起到关键性作用;蚁科在黔中喀斯特石炭岩地区种群数量的变化,显示黔中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特征的重要转变;寡毛纲在黔中喀斯特地区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量的大小,可指示黔中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程度.  相似文献   

3.
对新川中岛桃5年来在黔中地区的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新川中岛桃早实,定植次年结果;丰产,3年生树平均单株产量43kg,折合产量1892kg/667m^2;风味佳,耐贮运;适宜在黔中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贵州亚热带地区的20属49种野生苦苣苔科观赏植物。其中,1种仅分布于黔中,1种仅分布于黔北,4种仅分布于黔西南,14种仅分布于黔南;其生境类型可分为阴湿岩生型和干旱岩生型,以阴湿岩生型的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5.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 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黔中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径流小区实测降雨资料,选取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雨强3个指标,采用快速聚类、判别聚类和分位数取值相结合的方法,将侵蚀性次降雨划分为A、B、C3类雨型,研究黔中地区侵蚀性次降雨特征.结果表明:1)黔中地区年均降雨量913.52 mm、年均侵蚀性降雨量493.17 mm,平均次侵蚀性降雨量26.42 mm.2)侵蚀性降雨量在每年5月和9月最稳定,在7月达最大值.3)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均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趋势.降雨量在夏季年际间波动小,在春季和秋季年际间波动大.4)3类雨型的侵蚀能力呈A雨型(大雨量,长历时,大雨强,低频次)>C雨型(小雨量,短历时,中雨强,高频次)>B雨型(中雨量,中历时,小雨强,中频次).5)各雨型降雨侵蚀力与平均雨强、最大30分钟雨强、最大60分钟雨强呈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
贵单8号玉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杂交玉米新品种贵单8号在黔中地区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N、P、K肥施用量及种植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就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贵单8号在黔中地区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黔中地区气象因子与水稻灌浆速度及千粒重的相关性。【方法】利用2013—2017年水稻灌浆-成熟期逐日气象数据(风速、降水、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发量)与灌浆速度、千粒重数据,通过倾向变化率分析潜在蒸散量、灌浆速度、千粒重变化特征;借助RDA探讨气象因子与产量要素的相关性,进一步得出水稻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结果】2013—2017年,黔中地区仅2016年水稻灌浆-成熟期日均潜在蒸散量有增长趋势;2013、2014、2017年,水稻灌浆速度曲线为单"峰"型,2015年为双"峰"型,2016年为"平抛"型;2013—2017年水稻千粒重为弱变异。【结论】蒙特卡洛分析表明,气象因子与灌浆速度表现为正相关,与千粒重变化呈负相关,最低温度是影响水稻灌浆-成熟产量因素的关键因子;2013—2017年,水稻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在0.86~0.98之间,生长发育所需热量充裕。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黔中地区土壤侵蚀空间的变异规律,开展区域土壤侵蚀评价及趋势预测,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分析和模拟试验,研究黔中地区不同岩性发育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抗冲性.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发育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紧实度在0.01水平下差异显著,土壤抗冲性在0.1水平下差异显著;碳酸盐岩组土壤容重显...  相似文献   

10.
刘浏  商崇菊  蔡长举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21-10123
[目的]观测贵州省黔中地区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作物系数及需水量,为该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的引进和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玉米划分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不同处理方式下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相关因子变化,并计算出该地区玉米作物系数和作物需水量。[结果]黔中地区玉米脱粒晒干后净产量为4758.3kg/hm^2,需水量为520.56mm,玉米各生育阶段作物系数分别为:苗期—拔节0.71,拔节—抽穗0.80,抽穗—灌浆0.91,灌浆—成熟0.66。玉米水分生产力K=1.09m3/kg。[结论]黔中地区玉米需水量处于我国春玉米需水量中间值;玉米水分生产力较之贵州省平均水分生产力小0.23m3/kg。  相似文献   

11.
黔中水利枢纽属于国家重点工程,是贵州省有史以来最大的远距离调水工程,其建成将对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黔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自2010年黔中水利枢纽普定县境内工程建设启动以来,普定县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模式——普定模式,工作取得成效显著,促进了黔中水利枢纽普定县境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2.
蜂糖李是贵州黔中地区推广的优良地方李树品种,针对黔中地区蜂糖李易受冰雹灾害影响的实际,提出了灾后及时清洁李园、及时疏通沟渠和浅削表土、及时保果、及时施膨果肥和产后肥、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整理树形等6项"及时"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2—2002年的LAI资料,采用EOF、最小二乘法等方法,研究了欧亚中高纬地区春、夏季植被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欧亚地区春季植被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在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欧亚地区春季植被异常有"全区一致型"、"东西两端与中间差异型"和"东西差异型"3种模态;欧亚地区夏季植被异常有"全区一致型"、"东西两端与中间差异型"两种模态;总体来看,近20年欧亚地区植被呈现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再利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贵州,玉米秸秆仅用于作冬贮饲料、燃料和垫圈,甚至就地烧毁,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又污染了环境。针对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的再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找出黔中、黔北地区玉米秸秆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以减少资源浪费和减轻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一篇贵卅牛血孢子虫病疫源地的家畜宿主动物自然感染的调查报告。根据调查的资料分析,贵卅的牛血孢子虫病疫源地是属于以奶牛和黄牛为主的家畜专有疾病的疫源地。由于贵卅牛体的五种血孢子虫同时存在于某些地区(特别是黔中地区),同时,这五种血孢子虫有可能都是由同一种传播者来传播的,因此,它又属于多病原性的家畜疫源地。根据调查结果来看,双芽焦虫主要分布于北纬26—27°之间的黔中地区,其次是黔西南和黔西北地区;牛巴贝斯焦虫的分布地区与前者相同;柯契卡巴贝斯焦虫仅分布于黔巾地区;突变泰勒焦虫则分布于贵卅省的各地;瑟氏泰勒焦虫分布于黔中、黔东、黔西北和黔西南等地区。在水牛体中只发现一种类似突变泰勒焦虫的虫体,但未发现有其他种的血孢子虫存在,这可能是水牛对其他种牛体的血孢子虫具有抵抗力所致。文内对水牛体发现的一种血孢子虫作了简单的形态描述。关于疫源地的范围将在另文中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多点调查的方法,以生态学观点研究了黔中丘陵地区人工草地建植方法以及轻度放牧对草地产量、草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黔中丘陵地区因山地高度不同,使各地段土壤肥力、水分状况产生差异,将影响人工草地成坪时间、草地产量和稳定性;轻度放牧行为有利于草地生长发育和提高草地产量。并对该类地区常用播种方式提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位于黔中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更为突出。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系列的方法,以修文示范区沙溪村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选取立地条件相似的草坡、灌草、灌木、乔灌和乔木等五个植被恢复阶段,对其土壤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初步总结了黔中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结构破坏率的差异,为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黔中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对贵州省黔中地区共23块样地进行常规群落学调查,分析了黔中喀斯特退化森林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在草本阶段,占优势的物种是芒、地瓜藤、密毛蕨等先锋物种,灌木阶段主要物种有圆果化香、野扇花、异叶鼠李等,而乔木层主要的树种有猴樟、云南鼠刺、椤木石楠等.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趋势是向组成物种增多,多样性指数上升而生态优势度降低的方向发展,与同是喀斯特地貌的茂兰喀斯特森林植被相比,不同之处是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没有随着群落演替而增加,而是呈减小的趋势,这与黔中地区的乔灌过渡阶段、乔林阶段优势种的优势地位突出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兰科为植物保护的旗舰类群,其多样性特征代表着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状况。为揭示黔中喀斯特区峡谷兰科植物多样性特征,采用路线与典型样地结合调查方法,研究了南江大峡谷等10个黔中峡谷兰科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活型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兰科植物共计20属44种,以羊耳蒜属(Liparis)、兰属(Cymbidium)等5属为主,比例达60.5%,单属种和寡属种占29.5%;生活型全为附生兰(22种)和地生兰(22种),不同峡谷区的兰科植物生活型比例有所不同,多以附生为主;属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7类型和2变型,以热带和东亚分布型为主;种的分布以世界广布及热带为主,中国特有种有12种,占总种数的27.3%。  相似文献   

20.
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可分为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各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黔中喀斯特植被恢复自然演替过程中,土壤容重逐渐降低,空隙度上升;土壤由弱碱性向弱酸性演替;土壤中速效养分、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随演替进行而不断上升,速效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含量在次生乔林阶段达到最大;而全钾含量则随演替进行而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