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促使我们思考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若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新评价。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玄学强调的自然主义和精神超越与佛教般若学追求的出世主义理想的“相似性”则是我们理解玄佛转变合流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2.
四言诗是我国最早发展完备的诗体。四言诗以其雅正的特点,一直影响了后代的诗歌。至魏晋时期四言诗再次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发展流变的角度来看,四言诗在魏晋的发展沿循两个脉络:一派以儒家思想为主,代表诗人有三曹、束皙、陆云等人;另一派沿循玄学脉络,由嵇康肇始,至郭璞、兰亭诗为最盛。两条脉络的融合体现在陶渊明身上,既有儒家君子固穷的精神,又有玄学清谈的风尚。因此,代表着魏晋四言诗的最高成就。《诗经》学在魏晋的繁荣与发展也影响到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三个特点:歌功颂德之作众多;诗歌交往的应用性功能增强;出现模拟《诗经》之作。  相似文献   

3.
依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篇首强调的“气是自生”的宇宙生成论,对王晓毅先生所整理的战国秦汉宇宙生成论的流变稍作调整。并依照所发现的郑玄注文中与“气是自生”相近的思想,讨论“无中生有”、“有自生”两种宇宙生成论对于魏晋玄学“有无之辨”的影响,分析何晏、王弼、向秀、裴危页、郭象等的有关思想,认为从学理上讲,何晏、裴危页、郭象等虽然使用了佛学词句,但是其思想却可能从中国传统中自己产生。文末还简要分析了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与玄学、《恒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田园诗所表达的一种平淡冲和、超然世外的美学倾向,对后世的绘画、诗歌创作尤其是文人画的理论奠基者苏东坡产生了很大影响。苏东坡提倡文人画"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以抒发胸中意气,这与陶渊明的美学主张是一致的。陶诗的美学境界也是典型的古代文人画意境。可以说,不能体会陶诗的审美倾向与艺术思想,就难以真正懂得中国古代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5.
“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许多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魏晋时期,各种诗体纷呈,游仙诗亦于此时大盛,这与当时的时代思潮——玄学密切相关。本文拟就魏晋游仙诗与玄学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约翰·多恩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著名的玄学诗人。其作品因独特的想象和奇喻成为玄学诗歌中的热点研究对象。本文以新批评的张力为切入点,聚焦多恩宗教诗及爱情诗中构筑的灵魂与肉体的张力,为分析和欣赏多恩的诗歌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以期更深入地解读多恩的作品,体会和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陶渊明更多地被当作“隐逸诗人之宗”来解读。陶渊明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以及在此追问中所建构的新的人格范型——南山人格;而正是南山人格的自然、真率与冲淡、虚静,构成陶渊明诗歌永远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从玄学的几个主要命题:“有”与“无”、“名教”与“自然”、“言”与“意”人手,考察玄学对清范畴的形成提供的思想方法,并解说一些清美概念出现的缘起。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10.
杨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60-1561
结合陶渊明田园诗歌的内容与气质,围绕着崇尚自然、平淡达观、抱朴含真,分析了陶渊明诗歌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陶渊明美学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宁静自然、典雅清新、质朴素雅、意境深远的风格的影响。结合具体实例,指明江南古典园林中多处直接以其诗文作为园名或景点题名,并指出陶渊明美学思想为文人园林树立了成功的理想范式,对造园者或园主人的审美心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为江南古典园林注入了一种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两大因素对魏晋南北朝园林的影响,并在介绍魏晋南北朝园林典型实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艺术和庄园经济对后代园林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68-11469,11498
对三国时期曹魏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灌溉工程的兴修为曹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军事漕运工程的开辟为后来西晋伐吴提供了强大的军需保证。曹魏水利工程对三国后期政治格局的变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胡以存 《农业考古》2020,(1):173-176
自古以来,大豆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秦汉时作为主食,至魏晋时常常被制成豉、豉汁等调味品,唐宋时又有进一步的改良,豉汁已退出调味品行列。相传为曹植所作《七步诗》中,"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描述的正是魏晋时人制作豉汁的工序,但至唐时已不为人熟悉。《七步诗》的流传衍化,除诗歌内部规律外,与中国古代饮食习惯的变化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其人,个性好自由不受拘束,思想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笔调流畅,时间、空间及世人的看法所不能拘束,生死富贵也不能束缚他。《庄子》其书,可与《老子》同样尊贵,同样成为道家学术思想之主流,主导了魏晋玄学的哲学思路,影响了佛教中国禅的形成,也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的让心灵自由(心斋坐忘),更是道教上清斋醮最高修炼法门。庄子其人其书,对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至深且广。但庄子其人,有宋人、魏人之争;《庄子》其书,则有真假及篇章多少之辩。今以出土文物及现存史料看来,庄子应为宋人,《庄子》书应为庄子所著,而内、外、杂三篇的形成,则当在魏晋南北朝时,系沿袭晋·郭象之归类而来。  相似文献   

15.
保存在《师伏堂经学杂记》中的一组经学文稿,是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晚年讲授"经学家法"课程时所编讲义原稿。这部《经学家法讲义》手稿对先秦至魏晋的经学变迁与得失作了简明扼要的疏理和评述,描绘出魏晋以前经学历史的基本轮廓,其中的新见卓识,更显示出这部隐秘至今的经学遗稿的学术价值。皮锡瑞还在稿中自道其"郑学"研究,有助于今人全面体认他融通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品性,确证他决非专治今文家言的经师。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交通发展的视野下,中古时期西域食物的东传大概可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三个阶段。丝路初兴的汉代是西域食物的初传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来自西域的农林作物在北方推广种植,饮食结构与烹饪方法也受到内迁少数民族的影响,呈现出胡汉融合的特点。唐代海陆交通发达,品种繁多的西域食物不仅从陆路输入长安,也从海上传入广州,胡食的兴盛反映了唐代社会的胡风文化影响,饮食结构和烹饪方法呈现出南北融合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南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先民居住。两汉时期,新疆南疆地区多元民族分布格局就已正式形成,经过魏晋南北朝至辽宋金元时期多元民族的发展与变迁,至明清时期,近代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已成定型,说明今天新疆南疆统一多民族格局是在古西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演变、发展和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有关果品的记载。果品不仅具备食用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持续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果品种植的面积持续扩大,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种植品类日益繁多,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能力增强。果品在饥馑灾荒年代可以充当主食饱腹,可以调节味道增添层次,果树既具备观赏价值,又可以作为经济作物提供经济效益。此外,果品还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交往与文化交流。果品可用以彰显社会地位,可用以交际交流,可用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可用以下酒醒酒以避世。果品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功用使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和利用,并持续发展至今。  相似文献   

19.
阮籍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 ,忧生切骨 ,陷入生命悲剧之中 ,他不屈地探索 ,企图超脱这悲剧人生 ,但往往陷入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中 ,表现为一种复杂的生命情结。阮籍的《咏怀诗》把这种情结艺术地再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济世志的追求与裂变 ;礼教的否定与放达不羁的行为 ;归欤之情与归隐的否定 ;玄学生命家园的寻找与失落 ;游仙的矛盾与否定一切。阮籍在极度矛盾痛苦中 ,执着于生命的完美追求 ,在追求中展露出生命的本真 ,凸现出个体生命的意义 ,给人类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20.
姜丽丽  蔡平  刘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76-12978,12995
从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3个阶段回顾了苏州园林植竹造景史,并选取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等苏州古典园林,总结了其中的竹景。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竹景营造技法,重点围绕竹径通幽、禅悟体验,粉墙竹影、青竹白石,竹林听风、雨竹空濛,突出了竹景所营造出的诗情、画意、音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