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分析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多叶苜蓿和三叶苜蓿杂交F1代性状分离特性和群体结构特点,本试验以淮阴苜蓿和多叶苜蓿品系PL34HQ为亲本,人工杂交获得F1群体。对F1群体180株苜蓿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差异分析,并从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春季多叶率达到91.11%,单株多叶率最高为93.33%,最低1.64%,平均为39.8%,春秋季节的群体多叶率高于夏冬季节;F1群体中紫色茎、绿色茎和紫绿色茎的植株出现的比例近乎1:1:1,株型的分离比接近9:7:2。SSR标记共检测到7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16个,19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性比率是61.58%。群体结构分析将F1分为4个类群,类群2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类群1和类群4,类群3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将国内高产、抗寒品种龙牧801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mu No.801)和国外具有多叶性状品种驯鹿苜蓿(M.sativacv.AC Caribou)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cv.Hulunbeier)分别进行正反杂交,统计杂交结荚数、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并观测F1代单株性状。结果表明:父母本和正反交对杂交结荚数、结荚率和每荚种子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引进品种驯鹿苜蓿(♂)的结荚数、结荚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且各组合正交显著高于反交。从F1代杂交株中筛选出84个优异单株和5株具有多叶性状的优异单株,其株高、茎叶比、分枝数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亲本,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3.
柴小琴  张建华  郑宇宇 《草业科学》2016,33(9):1788-1792
本研究以航天二次搭载的航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Hangmu No.1)种子种植而成的当代(SP_1)试验材料(HY2)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未搭载的航苜1号种植材料(CK)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了航天二次搭载对航苜1号产生的诱变效应。初步结果表明,二次搭载的航苜1号,其平均株高、分枝数和多叶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多叶株较对照减少,7叶株显著增多(P0.05),出现了5株7叶率在60%以上的7叶株;5叶株较对照减少,5叶率在60%以上的5叶株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诱变效应明显,有益变异增多。该研究将为苜蓿品种的进一步改良提供有效的选育途径及优良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12份苜蓿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2份苜蓿种质资源进行全年株高、茎叶比、分枝数、主枝侧枝数、主枝节间数、鲜草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选出累计贡献率84.141%的前3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对12份苜蓿材料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欧式水平上可将其聚为3大类,第1大类在江淮地区表现为产量高,全年高度、分枝数、主枝侧枝数均高于其他材料,比较适宜南方的气...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扬州地区合理的苜蓿刈割制度,明确苜蓿最佳秋季刈割时间,试验选取多叶苜蓿和三叶苜蓿各2种,在秋季设置6个不同的末次刈割时间点,并对其刈割后25 d内的株高、再生速率,以及次年初花期的株高、单株干重、鲜干比、茎叶比、分枝数5项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测定与计算,并对刈割后25 d再生株高与次年初花期的5项农艺性状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多叶苜蓿在秋季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末次刈割后25 d内再生株高无显著差异(P0.05),之后刈割的再生株高显著下降(P0.05);而三叶苜蓿则在11月10日刈割时就出现再生株高显著下降(P0.05)。多叶苜蓿再生速率在温度下降到8℃时开始下降,三叶苜蓿则在10℃时开始下降;在11月15日后刈割的苜蓿次年初花期的单株干重和株高出现显著下降(P0.05);4种苜蓿品种的25 d再生株高与其初花期株高和单株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扬州地区苜蓿宜在11月10日前气温高于15℃时进行末次刈割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多叶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形态特征与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关系,建立多叶苜蓿自交系进一步研究评估苜蓿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和规律,为多叶苜蓿新品系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筛选多叶苜蓿自交亲本,进行亲本选配,田间试验观察测量多叶苜蓿自交S2代的多叶率、株高等农艺性状,与亲本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多叶苜蓿自交S2代农艺性状变异较为丰富,变异系数达19.54%~55.66%,分离出单株多叶率达100%的单株,S2群体生长速率变缓,多叶性状的表达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奉研究以品种群体为试材,采用方差(协方差)分析方法,估算了箭舌豌豆品种11种性状的有关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除株高、千粒重外,其余主要性状如结荚苔数、结荚数、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等的表现受环境影响较大,遗传力相对较低;有效分枝、结荚苔数、有效粒数与单株产量具有较显著的正相关;遗传进度则以分枝数(有效、无效)、结荚数、每荚粒数、千粒重较低,其他均比较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箭舌豌豆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特点,选择潜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育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苜蓿品种为对照,按照Teuber的方法在内蒙古土左旗和五原县评定国内和国外引进的45个苜蓿品种的秋眠级,测定其越冬率和返青后第一茬的株高、分枝数和单株鲜重,并对秋眠性与越冬率和株高、分枝数、单株鲜重等农艺性状做相关分析,以期为苜蓿品种的适应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左和五原两个试验点苜蓿秋季刈割后第21d的自然再生高度与原秋眠级存在真实的线性回归关系,R2为0.993和0.995;两个试验点11个标准对照品种的实际秋眠级与原秋眠级之间相关系数为0.993和0.995,存在极显著正相关。22个国内苜蓿品种多数为极秋眠型和秋眠型,中兰1号为半秋眠型,区试品种凉苜1号和国审品种甘农5号为非秋眠型;23个国外引进品种秋眠级梯度层次广,秋眠类型多样。相关分析表明,秋眠性与抗寒性具有高度表型相关,土左试验点极秋眠型和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农艺性状均不相关,而半秋眠型苜蓿的秋眠性和单株分枝数和单株鲜重显著相关(P0.05);五原试验点不同苜蓿的秋眠性与株高极显著相关(P0.01),不同秋眠类型的秋眠性与各农艺性状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再生特性及再生性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通过一年刈割4茬,对中苜2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Zhongmu No.2)单株的再生特性及再生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期为苜蓿育种?栽培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单株之间再生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再生总重(39.23%)>再生分枝数(31.64%)≥再生强度(30.94%)>再生单茎重(26.08%)>再生速度(13.15%)>再生株高(10.20%);茬次间除再生强度外其余再生性状变异系数均表现为第4茬>第2茬>第3茬;各个再生性状均在第2、3茬间为极显著正相关,以再生速度(R2=0.8139)和再生分枝数(R2=0.8578)相关系数较大;各个再生性状与再生株重在第2、4茬和第3茬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扁穗雀麦的9个新品系和2个国审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方差分析方法,估算了21个数量性状的有关遗传参数,并结合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扁穗雀麦育种时的选择效果和育种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达到显著水平的17个性状中14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处于极高水平,依次为单株干重、旗叶叶鞘长、旗叶宽、初级分枝数、倒二叶宽、茎粗、单株种子产量、株高、小穗数等,3个性状广义遗传力处于中等水平或中高水平,其中倒二叶长最低,其次为第1节间长。株高、倒二叶叶鞘长、旗叶宽、倒二叶宽、茎粗、分蘖数、花序数、小穗数、初级分枝数、单株干重和单株种子产量表现出较高的遗传进度,第1节间长、旗叶叶鞘长和小花数为中等,旗叶长和花序节数较低。此外,新品系在单株产量相关性状上总体优于两个国审品种,主要特征为植株高,叶片宽,茎秆粗壮,基部第1节间较短,分蘖数多,单株干重和种子产量高等特点。第1组(新品系组)内,BCS1103的株高和单株产草量最高,分蘖数较多;BCS1106的叶片最宽,分蘖数、圆锥花序数和小穗数最多,单株产草量和单株种子产量最高;BCS1109的基部第1节间,叶鞘最长,叶片最窄,茎秆最细,初级分枝数最多。第2组内,黔南比江夏表现出更优异的产草相关性状。综合试验结果认为,在注重产草量对扁穗雀麦进行选择时,株高、旗叶宽、分蘖数、倒二叶宽、茎粗和花序数的可靠性较大,选择效果较好。在注重种子产量进行选择时,分蘖数、花序数、单株生物量和株高的可靠性较大,效果较好。另外,本试验中的新品系与供试品种相比,在产草性状和种子生产性状方面均占有明显优势,具有选育出牧草新品种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以产量和早熟性状差异明显的紫花苜蓿为亲本,通过杂交方法获得152个单株子代。进一步以亲本和F_1代单株群体为供试材料,对其干重、株高、茎粗、分枝数、茎叶比等5个农艺性状的2年数据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干重和分枝数,最小的是茎粗,不同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值为22.8%;所有性状在后代群体中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除株高外,所有性状分布频率接近正态分布;干重的遗传率在两年分别为53%和71%,株高的遗传率在两年都大于80%,株高能解释46.4%的干重变异。干重和株高在不同年份遗传率稳定。干重的最佳遗传模型为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遗传模型。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分枝数、茎叶比为干重主要构成因素,分别能解释46.4%、12.8%、2.5%的变异信息;通径分析结果与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一致,都显示茎粗主要是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干重。  相似文献   

13.
以多叶苜蓿为轮回亲本、以淮阴苜蓿为父本,构建回交群体,通过回交育种获得符合需求的育种材料。对回交一代(BC1)群体的农艺性状与杂交F1群体进行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从分子水平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BC1群体的农艺性状较F1群体更接近亲本性状,且性状多样性丰富。25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变异,25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性比率是82.16%。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4时ΔK最大,将BC1群体分为4个类群,其中84.27%的单株遗传组分相对比较单一,而15.73%的单株遗传背景比较复杂。多叶苜蓿BC1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结构的划分与亲缘关系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4.
吕文坤  曹致中 《草业科学》2009,26(12):50-55
通过田间试验及纤维含量测定,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主茎长、节间数、节间长等形态学性状与其纤维含量的关系,为在田间选择低纤维苜蓿单株提供有效地优势性状。试验结果表明:苜蓿品种(系)间,各形态学性状、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节间长(29.91%)>主枝侧枝数(22.45%)>主枝茎粗(20.82%)>分枝数(19.76%)>节间数(12.57%)>主茎长(8.87%)>ADF(4.18%)>NDF(3.24%),各形态学性状与NDF和ADF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长与NDF和ADF均呈显著的正相关,主枝侧枝数与ADF也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学性状与NDF和ADF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高寒地区紫花苜蓿农艺性状与产量形成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质的8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形成关系进行多重分析.结果表明:①紫花苜蓿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达15.08%~38.76%,且茎粗(0.8538)、单株分支数(0.8432)、主枝侧枝数(0.6341)、节间长(0.9259)、茎叶比(0.6848)和株高(0.5952)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②通径分析显示: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直接作用大小的顺序依次为:单株分支数>主枝侧枝数>节间数>叶长宽比>茎粗>节间长>株高>茎叶比.③主成分与回归分析显示,单株分支数、主枝侧枝数、节间数和叶长宽比4个农艺性状对产量形成的贡献最大,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④筛选评比发现,普拉蒂尼、三得利和游客这3种紫花苜蓿在天祝高寒地区适应性强,草产量高,适合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EMS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形态学性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浓度的EMS(甲基磺酸乙酯)溶液诱变处理紫花苜蓿种子,系统分析了EMS对M1代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对M1代突变植株的形态学性状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EMS处理抑制了M1代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胚根胚芽长度。初步鉴定了M1代1039个单株的形态学性状,共获得378份叶(不含叶形和叶数)、株高、分枝数、株型以及其他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株,其中叶色、分枝数、株型和其他性状突变体依次为215,40,95和28株,突变率依次为20.69%,3.85%,9.14%,2.69%。本研究初步构建的紫花苜蓿EMS突变群体为苜蓿功能基因组研究、遗传改良及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10h短日照和16h长日照2种光周期,对来自江苏海安和浙江温岭的2种性状差异明显的金花菜材料进行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开花诱导试验,研究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杂交F_2代株高、叶长、叶宽和分枝数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_2代株高、叶长和叶宽都服从正态分布,而分枝数不服从正态分布;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_2代株高、叶长和叶宽都表现为极显著差异(P0.05),而分枝数表现为显著差异(P0.01);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金花菜F_2代分枝数的变异都最为突出并且都倾向于分枝数为1的母本P2;本研究得出金花菜属于长日照植物。可以利用此特性进行短日照诱导延长金花菜生育期,改善目标性状,增加刈割茬数,获得高产。在金花菜的育种中,凭此特性还可以选育优质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8.
多叶苜蓿自交一代遗传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80份多叶苜蓿自交一代的多叶、花色及株型等性状的分离情况,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自交系单株进行分子检测,比较了单株之间的多态性差异。结果表明,所选多叶苜蓿单株自交后获得的S1单株全部具有多叶性状,仅在叶型上发生了分离,自交后代其余性状分离复杂;SSR分子标记扩增后能清楚的区分80个多叶苜蓿自交S1的遗传关系;通过UPGMA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97处可将80个自交S1代单株划分成3大类,其中66号单株单独聚为一类。SSR标记聚类的结果与自交S1的田间表现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给田间选择带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蓟马苜蓿高产草量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抗蓟马苜蓿品种的有关生物学性状及农艺性状与干草产量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得知分枝数是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对该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说明了其产草量比对照品种敖汉苜蓿增产32.2%,与草原二号杂种苜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 a L.)多叶品种回交后代的农艺性状改良效果,本研究以'淮阴苜蓿'为轮回亲本,多叶苜蓿'PL34HQ'为非轮回亲本,获得BC2(回交二代)材料,对其株高、多叶率、分枝数等数据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BC2群体材料在综合性状上偏向于轮回亲本'淮阴苜蓿',但仍有不少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