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兰  袁忠林  孙娟 《草业学报》2017,26(1):160-167
为评价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氯氰菊酯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对苜蓿蚜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采用田间喷雾法和气相色谱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苜蓿蚜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及其在春季紫花苜蓿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吡虫啉、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剂量分别为35.7 g a.i. (g有效成分)/hm2、75.0 g a.i./hm2和480.0 g a.i./hm2时,药后1~7 d对苜蓿蚜虫的防效为80.83%~94.78%、79.29%~87.80%和90.93%~98.90%;对苜蓿蓟马的防效为78.33%~95.57%、78.56%~91.67%和92.78%~100.00%;在紫花苜蓿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78,3.69和2.48 d。按推荐使用量施药,吡虫啉和毒死蜱药后7 d在苜蓿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氯氰菊酯药后14 d在苜蓿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5 mg/kg。参照我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农药残留限量要求,拟建议吡虫啉、氯氰菊酯和毒死蜱在紫花苜蓿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分别为0.5,1.0和0.5 mg/kg,安全间隔期分别为7,14和7 d。  相似文献   

2.
2013~2017年用植物源农药印楝素、苦参碱、生物制剂阿维·苏云金杆菌和化学农药啶虫脒、高氯·马、高效氯氰菊酯对海河平原区苜蓿蓟马、蚜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比较。通过对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的分析,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和苦参碱对两类害虫的防效低于高效氯氰菊酯,与啶虫脒防效相当,且高于高氯·马和阿维·苏云金杆菌,可在早期防治中代替啶虫脒等化学农药在生产中应用。印楝素在1. 50~2. 25L/hm~2用药量范围内,随用药量的增加防效提高。苦参碱在1. 80~2. 70L/hm~2用药量范围内,1. 8L/hm~2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3龄起蚕的LC_(50)分别为11.3863 mg/L、4202.4884 mg/L和45.8659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5 d和13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3 d和9 d,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常规浓度下对家蚕较安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优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蓝莓蚜虫,选取新型及常用针对蚜虫杀虫剂共6种,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E、70%吡虫啉WG及20%啶虫脒SP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7、14和21d防治效果均在88.78%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70%吡蚜酮WG、95%矿物油EC及1.5%苦参碱SL三种药剂对蓝莓蚜虫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其防效与持效期均弱于前面三种药剂。  相似文献   

5.
选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啶虫脒乳油、480 g/L毒死蜱乳油、450 g/L吡虫啉微乳剂、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7种杀虫剂对香蕉花蓟马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当采用每间隔两天施药时,7种供试药剂对香蕉花蓟马都具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0.25ml/L对该虫的防效最高,为87.92%,其次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0.67 ml/L,其防效为86.02%,再次是450 g/L吡虫啉微乳剂0.33 ml/L,防效为72.00%;5%啶虫脒乳油0.67ml/L、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33 ml/L、480 g/L毒死蜱乳油0.5 ml/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0.33 ml/L对该虫的防效分别为:62.63%、54.48%、51.47%和45.91%,显著低于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相似文献   

6.
为对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降解和膳食风险作出科学评价。采用气相色谱检测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橘上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并据此对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橘上的残留慢性膳食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啶虫脒及高效氯氰菊酯在柑橘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药后21 d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其降解率均在90%以上,其半衰期分别为4.93~9.83 d、4.02~5.31 d;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末次施药后的21 d,柑橘中啶虫脒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均<1 mg.kg-1;取残留中值进行慢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其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由此可见,遵循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该农药对我国居民的膳食安全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7.
吡蚜酮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高效新颖杀虫剂,害虫口针一旦接触药剂,就产生阻塞效应,立即停止取食,最终饥饿死亡。近年来,江苏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蚜虫和稻田稻飞虱。2009年江苏省植保站在如皋蚕桑站试验25%吡蚜酮悬浮剂3000倍药后7天对桑蓟马的防效达90%。为确保吡蚜酮对家蚕安全,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5种低毒、低残留的化学杀虫剂对红色砂梨上西花蓟马的防治效果,为云南无公害绿色特色水果的生产提供指导。本试验选用80%敌敌畏乳油、2.5%高效氯氟氰聚酯水乳剂、20%吡虫啉水乳剂、5%啶虫脒乳油和30%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5种化学杀虫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种化学杀虫剂对梨树蓟马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从药后第1天到第7天,防效都达到了70%以上。以氯虫噻虫嗪效果最好,药效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六种药剂对芒果蓟马的防治效果。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三唑磷EC 、5%啶虫脒EC和3%阿维菌素EW在生产中能有效控制芒果蓟马虫口密度的增长,药后第8天防效分别达82.3%、79.3%、79.3%,持效时间长,且对果树安全,适宜在芒果生产中推广应用;25%吡虫啉WP对芒果蓟马的防效也较好,可与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以减缓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功夫对芒果蓟马的防效较差,可能是长期反复使用,使害虫对其产生了抗药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调查了蓝莓园蓟马的发生动态,并选取新型及常用针对蓟马的8种杀虫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①蓟马危害蓝莓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出现两次活动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中旬。②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及5%啶虫脒乳油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1、3和7d防治效果均在60.48%以上,因此,呋虫胺与啶虫脒是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其余6种药剂对蓝莓上蓟马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选择时需要合理选用浓度及综合考虑其速效性与持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植物源甘油酯及其减药组合对3种柑橘害虫的防效和减药增效作用,以柑橘红蜘蛛、柑橘粉虱和康氏粉蚧为防治对象,测试了植物源甘油酯及其与联苯肼酯的减药组合对柑橘红蜘蛛的防控效果,植物源甘油酯及其与啶虫脒的减药组合对柑橘粉虱、康氏粉蚧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将植物源甘油酯作助剂,与减少50%用量的联苯肼酯、啶虫脒混用,均可达到与常规剂量的防效,甚至部分处理防效略高于常规剂量;单独喷施2次植物源甘油酯100倍液和200倍液对柑橘粉虱的防效与常规剂量的啶虫脒防效均无显著差异,但喷施1次植物源甘油酯200倍液对柑橘红蜘蛛和柑橘粉虱的防效较差;植物源甘油酯对康氏粉蚧无效。因此,单独使用植物源甘油酯防控柑橘红蜘蛛和柑橘粉虱时,建议采用200倍液喷施2次,推荐将植物源甘油酯与减少50%用量的联苯肼酯或啶虫脒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13.
啶虫脒是一种新型氯化烟碱类杀虫剂,主要用于果树、蔬菜等作物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类害虫。为明确啶虫脒在蚕区使用对养蚕生产的安全性,采用食下毒性测定和田间残毒期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对3龄起蚕的摄入致死中浓度(LC50)为0.2964 mg/L,95%置信限为0.2770~0.3257 mg/L;7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2500倍、5000倍和10000倍稀释液分别对桑叶喷雾,间隔60 d后饲喂3龄起蚕的死亡率均为100%;家蚕中毒症状表现为:拒食、静伏、胸部膨大、吐少量褚色污液,腹部缩小、尾部向背弯曲,死后侧倒。啶虫脒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很强,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超过正常的桑叶叶龄,桑园附近其它农作物应避免使用该杀虫剂。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2种除草剂在燕麦(Avena sativa)田土壤中的残留降解特性,2016年4月分别以二氯喹啉酸推荐剂量225 g a.i.·hm~(-2)、1.5倍推荐剂量337.5 g a.i.·hm~(-2),苄嘧磺隆推荐剂量34 g a.i.·hm~(-2)、1.5倍推荐剂量51 g a.i.·hm~(-2)于燕麦3–4叶期喷施,探究2种除草剂在燕麦田土壤中0~60 d的自然降解情况。残留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除草剂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二氯喹啉酸在燕麦田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3.6~26.7 d,苄嘧磺隆半衰期为17.9~20.1 d,均为易降解农药。该方法下,土壤添加水平为0.05、0.5和1.0 mg·kg~(-1)时,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的回收率分别为85.63%~89.27%和80.26%~91.6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7%~6.33%和3.28%~6.52%。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防治试验测定了10%烯啶虫胺水剂对桑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烯啶虫胺水剂对桑蓟马成虫和若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见效快;10%烯啶虫胺水剂750倍液、1 500倍液喷药后1 d的校正防效均在99%以上,极显著高于对照农药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2种浓度对家蚕3龄起蚕连续添毒1个龄期的无中毒症状间隔时间为8 d。用于防治桑蓟马时,使用初期推荐浓度以10%烯啶虫胺水剂1 500倍液为宜,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掌握在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多种药剂防治苜蓿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多种药剂进行防治苜蓿蓟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15%菜盛和生物农药0.1%中农1号对苜蓿蓟马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药后10 d调查,4.5%高效氯氰菊酯、15%菜盛和0.1%中农1号的防效分别达到92.3%,91.0%和85.4%.  相似文献   

17.
植物源药剂对苜蓿蓟马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钰  袁庆华 《草业科学》2007,24(3):101-103
选取7种植物源药剂与1种化学药剂(2.5%溴氰菊脂)对苜蓿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进行防治比较.结果表明,7种植物源药剂对苜蓿蓟马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其中0.3%印楝素乳油、2.5%烟碱-楝素乳油、10%柠檬草乳油防效突出,与2.5%溴氰菊脂相比无显著差异,药后3 d的防效分别达到76.18%、63.42%和90.59%.此外0.3%印楝素乳油的药效持续时间长而10%柠檬草乳油的起效快.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通过帕力特(24%虫螨腈)和当地常规药剂80%敌敌畏,两种杀虫剂对桑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桑蓟马处于低龄幼虫或幼虫(1~2龄)时,不同剂量的帕力特对桑蓟马均有良好防效,药后7d的防效为83.72%~94.28%,且防效期达10d左右。施药5d后用桑叶喂蚕未发现蚕中毒死亡现象。  相似文献   

19.
24%吡蚜酮.乐果合剂对桑蓟马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间较长;750倍、1500倍、3000倍3个不同浓度的处理液对桑蓟马防效都极显著优于40%乐果1000倍稀释液。不同浓度之间的防效是:750倍~1500倍稀释液之间防效无差异,1500倍稀释之后,随着浓度继续降低,防效下降增快,至3000倍稀释液时防效差异达到极显著。该药对家蚕的毒性较低,是适合于防治桑蓟马的安全性较高的新农药。初期使用浓度以1500~2000倍稀释液为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剖检荔枝蝽越冬雌虫卵巢发育等级,对该虫的产卵盛期进行预测。并测定了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施药防治荔枝蝽的田间防效,测定了7种药剂对荔枝蝽成虫和9种药剂对荔枝蒂蛀虫成虫的致死作用以及其中3种药剂对两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以荔枝蝽3级卵巢的发生情况,推算4级卵巢的发生时间,可准确预测雌虫的产卵盛期。在产卵盛期前7天或产卵盛期当日喷施522.5克/升氯氰?毒死蜱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对荔枝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天的防效达71.3%~84.0%。但药后7~10天,防效明显下降。产卵盛期当日施药的防效略优,防效下降的幅度也较小。此外,噻虫嗪、啶虫脒和呋虫胺等3种药剂,对荔枝蝽和荔枝蒂蛀虫成虫均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且田间防治效果也较好。这3种药剂对枝蝽的防效为80.5%~87.0%,对荔枝蒂蛀虫为81.5%~88.9%。上述3种药剂,在荔枝果期施用,可有效减少荔枝蝽发生,并兼治荔枝蒂蛀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