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2009年春季(4月)和夏季(8月)在浙江中北部海域(121°30′~123°30′E、28°30′~30°45′N)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6门62属169种,硅藻占绝对优势。春季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蛇目圆筛藻、星脐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夏季主要优势种为尖刺拟菱形藻、窄隙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远距角毛藻。不同季节优势种既有交叉又有演替;春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1×104~40.67×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3.80×104cells/m3;夏季介于0.28×104~6 546.22×104cells/m3之间,平均为467.59×104cells/m3。细胞数量季节变化显著,浮游植物平面分布特征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优势种明显。春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好于夏季,而细胞丰度却低于夏季。  相似文献   

2.
闽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5月、11月分别对闽江口海域进行春季和秋季航次的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54属129种,其中硅藻门46属118种,占总种数的91%,甲藻门5属8种,占总种数的6%,蓝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绿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隐藻门1属1种,占总种数的1%.浮游植物春季航次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和柔弱角毛藻;秋季航次优势种也是3种,分别为中肋骨条藻、细弱圆筛藻和琼氏圆筛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范围为1.56×103~ 7.43×105cell/L,春季高于秋季.春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秋季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溶解无机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分别为:春季64.61ind/m3,夏季191.84ind/m3,秋季59.11ind/m3,冬季1.4ind/m3。四季共出现软体动物24种,其中春季8种,夏季21种,秋季10种,冬季2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适温较低,是春季主要优势种;明螺(Atlanta peroni)作为暖水种,是夏季主要的优势种;秋季主要优势种为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适应于较高的水温;强卷螺(Agadina stimpsoniji)适温较低,是冬季的主要优势种。春季浮游软体动物大多聚集在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处或偏沿岸流一侧,夏季在河口咸淡水水团内,秋季的高丰度则主要出现在台湾暖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偏暖水的一侧,冬季出现种类较少,低温是其最主要的因素。浮游软体动物作为一种偏大洋性的种类,在外海的数量和种类分布要远高于近海。  相似文献   

4.
2015年9月在金州-普兰店湾(金普湾)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样品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31种,其中硅藻门26种,甲藻门4种,金藻门1种。丰度均值为58.00×10^4cells/m^3(11.00×10^4~307.00×10^4cells/m^3),丰富度(D)均值为0.43(0.07~0.71),多样性指数(H')均值2.03(0.20~3.00),均匀度(J')均值0.71(0.20~0.90)。总体而言,金普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属于较典型的北方海域种类组成,藻类细胞数量也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1960―2010年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长期变化,数据来源于19次调查245份样品。使用小型浮游生物网垂直采集浮游植物样品,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分类统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08种,其中硅藻(Bacillariophyta)87种,甲藻(Pyrrophyta)17种,角毛藻(Chaetoceros spp.)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分别出现了27种和10种。浮游植物总丰度年代际平均为2.74×10~6 ind/m~3,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峰值,高达16.8×10~6 ind/m~3。硅藻在20世纪占据优势,群落以角毛藻、圆筛藻等大的中心硅藻为主,进入21世纪后出现小型化的趋势,舟形藻(Navicula spp.)、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等羽纹硅藻以及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等底栖性物种开始形成优势。甲藻丰度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角藻(Ceratium 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spp.)开始增多。50年来,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辐射圆筛藻(C.radiatus)、柔弱角毛藻(C.debili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等物种在群落中一直占据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优势种组成演替和格局转换明显。在黄河持续断流和强厄尔诺事件的共同影响下,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和多样性在20世纪末降至最低,平均仅为87.7×10~4 ind/m~3和1.97(Shannon-Weaver指数)。进入21世纪后,调水调沙等人类活动对口区浮游植物丰度和多样性水平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较20世纪末分别有了2.3倍和16.8%的增加,呈现出稳步回升的趋势。对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多样性长期变化过程的研究,为河口生态系统演变和健康保护、渔业资源的增殖养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 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 granii)、虹彩圆筛藻(C. oculusiridi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h.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h. 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 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7月和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39.53×104和21.5×104 cell/m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5月和7月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和11月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礁区外最低。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16年春季对赤水河4个断面浮游植物的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变化及优势种生态位,揭示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规律、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及其环境适应性,可为赤水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6年间在赤水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68属、233种(变种),主要为硅藻,占比超过60%;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17.28~136.68)×104个/L,各段面浮游植物密度年际间变化无显著差异,群落组成时间异质性较空间异质性明显,时空方差分解显示,时间变异可解释总变异的24.5%,空间变异仅解释总变异的2.0%;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示,2014年和2016年赤水河处于轻污或无污染状态,2011-2013年和2015年受到中度人为影响。2011-2016年春季赤水河共出现优势种31种(变种),主要为广生态位和中生态位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在同一门类物种中最高,在不同门类物种中最小。研究表明,赤水河春季浮游植物对水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水环境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和10月对乌江流域的浮游植物进行两次调查,研究其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特征及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评价乌江的水质现状,探讨水电开发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乌江共检出浮游植物计7门75属156种,其中硅藻门68种,占检出种类的43.6%;绿藻门55种,占35.3%;蓝藻门22种,占14.1%,裸藻门4种,占2.6%;甲藻门、隐藻门各3种,分别占1.9%;金藻门1种,占0.6%。浮游植物密度均值为1.013×106个/L,生物量均值为0.4437 mg/L,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25,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密度与溶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依据藻类生物学指标评价标准,乌江水质为贫-中营养类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9年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在日照海洋牧场开展的调查,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4属94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40属87种,占总种数的92.55%;甲藻门次之,共3属6种,占总种数的6.38%;蓝藻门仅1属1种,占总种数的1.06%.各站位丰度为0.146×106~2.39×...  相似文献   

10.
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5月至10月,通过对海河干流9个站位浮游植物类群消长以及水质环境指标的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月份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布呈现一致性,5月和9月出现两个高峰;绿藻和蓝藻在种类数量、丰度及生物量上均占据绝对优势,标志海河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月、6月和7月污染最为严重;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能够较好的反映海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即:中污染-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12月和2004年2、5月对放鸡岛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以及浮游幼体12个类群共59种,其中浮游幼虫和水母类种类最多,分别为21种和13种。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广布种、暖水性外海种和近岸低盐种3个生态类型。放鸡岛北侧近岸水域分布密度较高,而南侧外海水域分布密度较低。8月份平均个体密度最高21619ind./m^3;12月份平均个体密度最低2370ind/m^3。桡足类和浮游幼虫是全年的优势类群,平均占到总体的67.56%和18.66%。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变化是5月〉8月〉2月〉12月。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2007年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发现该海域鱼类种类较为丰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92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2属;其中暖水性种类数占83.32%,暖温性种类数占16.78%;与中国黄渤海共有种76种,与东海共有种220种,与南海大陆架、大陆坡和南海诸岛海域共有种分别为279种、42种和51种。鱼类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500]依次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Therapon theraps)、棕斑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以生物量为基础采用5个指数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现状,并采用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对各季节鱼类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相邻季节的鱼类物种相似性也较高,随着鱼类的洄游,群落的稳定性出现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其次为冬季(2月)、秋季(10月)和夏季(8月)。毛颚动物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pinna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桡足类为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桡足类和浮游幼体是主要类群,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种类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6~2007年1周年江苏近海单拖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鱼类群落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调查鱼类100种,四季共有种30种。暖温性种类占64%,暖水性种类占21%,冷温性种类占15%,仅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为四季均出现的冷温性种。夏季因沙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暴发导致个别站位渔获量为0,因此H'、J和D值均为0。以生物量计算的多样性指数(H')呈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秋季春季冬季夏季;丰富度指数(D)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夏季各项指数均为最低。春季尖海龙(Syngnathus acus)为绝对优势种,IRI值为8 029,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鮸(Miichthys miiuy)列2、3位,IRI值分别为2 436、1 182;夏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绝对优势种,IRI值为6 725,其次为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鮸,IRI值分别为1 781、1 408;秋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黄鲫(Setipinna taty)、鮸,IRI值分别为1 761、1 528、1 403;冬季优势种为赤鼻棱鳀、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凤鲚(Coilia mystus),IRI值分别为2 274、2 195、1 108。鮸已成为江苏近海主要优势种之一,应引起密切关注。夏季江苏近海小黄鱼和银鲳主要以幼体居多,分布广泛,幼体在索饵阶段主要分布在吕四渔场禁渔区线附近。  相似文献   

15.
中街山列岛水域甲壳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与2011年2月(冬季)对中街山列岛水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甲壳动物资源状况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该海域四季共捕获甲壳动物33种,隶属于2目,17科,27属,其中虾类20种、蟹类12种、虾蛄类1种;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甲壳类生物量密度以秋季最高(426.96 kg.km-2),而尾数密度以冬季最高(1.38×107ind.km-2),春季两者都最低(91.13 kg.km-2和2.43×106ind.km-2),秋季和春季的生物量密度差异极显著(P<0.01),冬季和春季的尾数密度差异也极显著(P<0.01);甲壳类密度指数与平均底温相关性较高(P<0.05);各个季节广温广盐种类数均居主导地位;丰富度指数(D)为1.04~1.61,多样性指数(H')为1.27~1.57,均匀度指数(J')为0.61~0.69,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虾渔获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虾拖网虾渔获组成、生物学特征以及月份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捕获的虾类主要是沿岸性底栖虾类,渔获中优质虾种少,幼虾比例高,墨吉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哈氏仿对虾是虾拖网渔业的主捕虾种,虾渔获组成存在明显的月份变化。为合理利用虾类资源和促进虾渔业可持续发展,应根据虾类特性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幼虾兼捕量。  相似文献   

17.
郑惠东 《福建水产》2014,(3):185-190
对2008年10月、2009年5月南日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日岛周围海域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94种,分为5个生态类群,以沿岸暖水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为主。春、秋两季调查海区浮游动物湿重生物量均值为198.7 ind/m^3,其中春季均值为119.4 mg/m^3,秋季均值为278.0 mg/m^3,秋季为春季的2倍。平面分布上,春季高值区出现在南日岛西南部海域,而秋季出现在北部的小日岛西北侧海域。春、秋两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岱衢洋鱼类资源及其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所捕获的38种鱼分别隶属于1门2纲8目21科31属; 暖温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 凤鲚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 在时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均以夏季为最高, 而冬季则恰好相反, 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另外, 在空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四季总体上均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生物量与平均底层温度呈二次曲线相关(P<0.01); 春、秋两季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 D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 )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与东海近、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岱衢洋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 )较低。  相似文献   

19.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a prairie stream-fish assemblage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Abstract – Stream-fish assemblage and environmental data for 13 sites in the upper Brazos River, Texas, USA during 1997 and 1998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in fish species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ere was considerable spatial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mong sites. Spatial variation in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conductance (salinity), depth and current velocity among sites and streams. Species diversity increased downstream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shifted from primarily cyprinodontids upstream to cyprinids downstream. Among all dominant species, spatial components of variation in fish abundance were greater than seasonal components, suggesting that assemblage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more by average or persistent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mong sites than by seasonal variation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