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拖是我国机轮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我国对拖机轮渔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业渔场也逐步推向外海,出现了青条鱼、马面鲀等新的渔获品种。但是,这些新的渔获品种都比较容易变质,给冰鲜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广大渔业工人遵照毛主席关于“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的教导,通过生产实践,不断总结改进冰鲜技术,提出了“三清二干”(即:鱼洗清、品种分清、鱼舱洗清;鱼下舱前将水沥干、仓底污水抽干)和“薄鱼、薄冰加拌冰”等冰鲜操作方法,对提高鱼货质量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公司近年来鱼粉(完全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2010年的单拖渔业监测资料及2001-2006年舟山市渔业调查数据,从单拖渔业的发展状况、经济效益、渔获组成及资源密度变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并针对舟山市单拖作业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供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3.
渔轮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之一。我国的机轮渔业创始于1908年,当时在东海北部试用舷拖作业,之后,由舷拖作业又发展到对拖作业,至1936年,我国已有对拖渔轮270艘左右,主要分布于烟台、威海等地。解放后,我国的渔轮建造业在党的领导下获得迅速发展,造船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渔轮的类型也逐渐增加,并逐渐大型化,从而使渔捞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投产较早的250马力混合式渔轮是由上海求新造船厂首先设计  相似文献   

4.
<正> 四十年来,我国的海洋捕捞渔业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从几十艘小马力的机轮拖网渔船和主要依靠风帆渔船作业的群众渔业,发展到有数千艘200马力以上的国营机轮渔业和包括拖、围、流、钓各种生产的群众机帆渔业;主要作业渔场从近海拓展到外海及对马、五岛一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北部湾地处亚热带水域,水产资源丰富,水不很深,底质良好,流速较小,地形平缓,是较理想的底拖作业渔场。除群众渔业对拖作业外,国营渔业公司大马力(400~600匹马力)渔轮均采取单拖作业方式。广西北海海洋渔业公司1978年以来曾两次进行过对拖试验,笔者两次均参加了。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由于条件和水平所限,错误难免,  相似文献   

6.
《水产科技情报》1975,(1):26-28
一、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的现状 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1920年前后,岛根县的渔船开始在长崎县五岛列岛近海进行对拖作业,这就是以西底拖渔业的开端。之后,渔场逐步向外海扩展,发展到东海和黄海。现在日本所称的以西底拖网渔业,系指东经128度30分以西、以东黄海为渔场的机轮底拖网渔业。最大的基地是九州西部的长崎。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虾拖网的副渔获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拖虾是南海捕捞渔业的一种主要作业方式,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是广东省虾拖网的优良渔场之一。文章以珠江口铜鼓水道虾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渔业的副渔获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虾拖网渔获种类多,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为优势类群;副渔获的组成在不同月份有所变化;副渔获比例较高,虾与副渔获之比为1:10-1:19;副渔获中大部分鱼种未达到可捕规格,对幼鱼资源造成损害。建议渔业管理部门重视对副渔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励仲年 《水产学报》1981,5(1):89-92
由于鱼类等的习性与栖息水层各不相同,渔场情况又常起变化,在拖网捕捞作业中,运用一些技术措施改变网口的几何形状是提高拖网渔获效果的一个途径。随着电子仪器的应用和捕捞技术的逐步提高,各国渔业工作者都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现有拖网网口形状的某些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一种较为精确而实用的积分计算法。并将计算结果列成数据用表,用于拖网网口参数的换算。  相似文献   

9.
杨吝 《水产科技》1997,(5):40-42
对虾拖网作业附带捕获非目标鱼种(正确叫做副渔获)成为全世界的忧虑,尤其重要的是副渔获和许多构成其他渔业基础的幼鱼的相继死亡。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0~2001年单拖作业渔获物调查资料,着重对渔获物种类组成、个体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单拖网作业渔获物品种繁多、个体小,优势种数量多、比重小,占周年总渔获量1%以上的品种有19种,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渔获个体平均体重仅为11.4g/ind,周年中,5~6月个体最小,建议将该渔场单拖作业伏季休渔时间调整为5月1日至7月15日。  相似文献   

11.
拖网渔业是海洋捕捞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不仅能捕捞中底层鱼类,还能拖捕中上层鱼类。故在我国渔业政策上列为禁止、限制发展的作业之一。拖网由于作业单位,作业方式灵活主动,对渔场、资源变化适应性广,活劳动占用少,劳动生产率比较高,生产效益比较好,其发展势头呈上升趋势,作业产量所占比重逐渐扩大。全市双拖由1978年34对,发展到1992年的219对,其中钢质渔轮40多对;单拖1984年还是空白,1992年即增至1,261艘。拖网作业产量由1987年0.21万吨,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1%,1986年增至3.27万吨,占25.7%;1992年  相似文献   

12.
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性能测试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机轮围网的作业性能曾进行过海上实测工作,而对机帆船灯光围网作业性能的测试却未曾报道过。由于机帆船灯光围网与机轮围网,在网具结构及其作业方式方面均略有差别,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的作业性能视同。  相似文献   

13.
陈新军  许柳雄 《海洋渔业》2002,24(4):155-159
我国远洋渔业自1985年起步,至今已有17年。经过16年的艰辛努力,远洋渔业从元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00年,我国从事远洋渔业的作业渔船共1719艘,作业渔场涉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管辖水域,远洋渔业总产量为86.52万t,远洋渔业国外经营总收入达7.4亿美元。其中金枪鱼类产量2.98万t,占远洋渔业总产量的3.44%;头足类产量为33.05万t,占远洋渔业总产量的38.2%。作业方式从最初单一的拖网捕捞发展到目前的拖、钓、围等多种作业方式。远洋渔业的稳步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渔业地位,维护了我国的海洋权益,减轻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压力,增加了国内市场海水鱼的有效供应,提高了渔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我国渔业产业的进步,并带动了渔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1~2006年浙江省单拖渔业典型性调查数据和2005~2008年的单拖作业监测资料,从浙江省单拖捕捞力量和产量分布、渔获对象和资源密度变化及经济效益、劳动力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浙江省单拖作业船数保持在2200艘左右,产量在40×104t左右,单船净利润存在年间波动,以2005年最高;单拖作业渔场分布较广,渔获物以头足类和中下层鱼类为主;近年来经济鱼类比例下降,而其它低值鱼类比例上升。文章最后提出了当前浙江单拖渔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机轮拖网作业中,我们经济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船使用同样的网具,在主捕品种分布较均匀的同一渔场上,渔获产量时常相差悬殊。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船长的操作技术和渔具调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桁杆拖虾网渔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捕捞作业,目前已成为我国东海区和浙江省海洋捕捞的重要作业方式之一。本文着重介绍了浙江桁杆拖虾网渔业渔具的规格及特点,近年来浙江拖虾渔业的发展状况;分析研究了拖虾渔船的经济效益和劳动力构成,并对当前浙江桁杆拖虾渔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毛里塔尼亚渔场捕捞头足类渔具改进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较快,特别是西非拖网渔业,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非拖网渔业主要以章鱼、鱿鱼等头足类为捕捞对象,但是海域辽阔的西非各国,渔场环境和渔获主要品种比重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设计、调整、改进渔具,提高渔获量,是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毛里塔尼亚海区的生产实际,结合渔场环境特点,主捕头足类,对应用渔具的改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总结经验,以促进西非远洋渔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减少副渔获物的选择性捕捞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吝 《现代渔业信息》2005,20(4):6-8,12
近年来,世界许多渔业国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改造各种渔具及其作业方式,成功地研制和应用各种选择性装置和捕捞技术,有效地减少捕捞渔业中不想要的渔获(副渔获)。例如,在虾拖网中使用海龟排除装置(T EDs)大大减少了濒危海龟的死亡率,使用分离栅和方目网片减少副渔获量和鳍鱼抛弃量;改变金枪鱼围网的结构和作业方法大幅度地减少兼捕海豚的死亡率;减少延绳钓渔业兼捕海鸟的技术措施已被成功地开发出来;副渔获考虑和渔具改造在几种主要渔业法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出和测试新的副渔获减少装置和其它革新型渔具改造,以减轻副渔获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1998-2003年福建海区拖网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5-1997年间闽南台湾浅渔场单拖渔业资源调查、1998年和2000-2001年福建海区拖网定点调查的资料,论述和分析福建海区单拖渔业的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整个单拖渔业虽然船数削减,实际却加大渔船功率,作业时间延长,促使年产量、单位产量不断提高,导致渔获组成发生很大变化,由低质小型鱼类、生命周期短的头足类、虾蟹类支撑,渔获鱼类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头足类、虾蟹类资源量年间波动性较大,易受捕捞过渡影响,很难长时间承担目前捕捞压力。为此,文中提出加强严格实行"双控制度"及控制网目规格等管理建议和意见,为有关渔业管理和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持续发展福建省海洋捕捞业,必须实施海洋捕捞产量“负增长”的战略,并对现有的海洋捕捞结构进行调整。随着产量的减少,渔获品种的变化,海洋捕捞业的经济效益必定受到影响,如何在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海洋渔业经济持续增长,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以福建省海洋捕捞业为例,分析了海洋捕捞业产量“负增长”及作业结构调整对渔业经济的影响,提出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后,发展海洋渔业经济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