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渔业》1973,(9):3-4
武进县洛阳公社陆家头渔池共有水面27亩,从1969年以来实行鱼蚌混养。其中丰产塘11.3亩,1972年亩产成鱼1021斤,珍珠3.3斤,总产值达2500元以上,为水面的充分利用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珍珠生产的迅速发展,河蚌需求量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如何利用鱼种塘混养河蚌,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实践证明,鱼蚌混养是提高水体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养殖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推广鱼珠混养提高珍珠质量李存彩,潘志远(江苏省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211600)根据我县试验千斤塘的要求,鱼蚌混养鱼珠结合,三角帆蚌养殖周期2年,产鱼500kg左右,产珍珠2—3kg。按现在市场价计算,亩总产值4500元左右,纯利3000元左右,年亩...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自一九六六年利用河蚌人工养殖珍珠成功,七十年代以来,武进、无锡、吴县等地实行鱼蚌混养,创造了一种综合利用水面的新方法,取得了鱼珠双丰收的好成绩. 鱼蚌混养的水域,养殖鱼以青、草、鳊、鲤、鲫为主,养鱼肥水培养浮游生物,为蚌提供丰富的饵料,育出的珠比同样水域高一个等级,因而鱼和珍珠的质量都有提高.在同一水体中,蚌吊养在上层,鱼养在中下层,较好地利用了水体的生产潜力,一般每亩水面可产鱼五百至八百斤,珍珠二至三斤,比  相似文献   

5.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模式。这种养殖模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随着珍珠市场行情的不断走低,鱼蚌混养模式已逐步得到广大珍珠养殖户的认可。鉴于养殖模式的改变,珍珠养殖户在鱼蚌混养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6.
蚌鱼混养生态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常州地区自1966年开展河蚌育珠生产以来,较长期地实行以养鱼为主、育珠为辅的鱼蚌混养生态结构模式。80年代以来,一方面从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考虑,另一方面,珍珠快速育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使不少珠农采用了新的以养蚌育珠为主、养鱼为辅的蚌鱼混养生态结构模式。本文对混养模式的这种改变作一分析探讨。1 蚌与鱼的生产周期 以养鱼为主、养蚌育珠为辅的鱼蚌混养生  相似文献   

7.
试验池塘4口,每口面积0.8hm2,水深1.8m,放养体质量50g的草鱼12000尾,体质量24~100g的鲢鱼500尾,体质量150g的鳙鱼100尾,常规管理,其中2口池塘放养1龄河蚌两万只,2口对照塘不放河蚌,定期采集水样,测定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生物)量。结果表明,鱼蚌混养塘中有浮游植物6门48属94种,而对照塘中仅有6门42属91种。混养塘与对照塘水体中均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7.8%和41.8%。鱼蚌混养组中以绿藻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藻类为:硅藻门的小环藻、针杆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栅藻、新月藻;而对照组中的优势种不仅有试验组中的优势种类,还包含了蓝藻门的平裂藻、螺旋藻、微囊藻以及硅藻门的直链藻、舟形藻、双壁藻,绿藻门的梭形藻等。鱼蚌混养组与对照组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4~1.41和1.26~1.36,鱼蚌混养组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鱼蚌混养组浮游植物密度为539.23×104个/L~1289.53×104个/L,生物量为6.68~12.47mg/L;对照组浮游植物密度为669.57~1608.50×104个/L,生物量为8.40~18.62mg/L,鱼蚌混养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略低于对照塘,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鱼蚌混养模式可有效控制塘中浮游植物的繁殖与生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县试验千斤塘的要求,鱼蚌混养鱼珠结合,三角帆蚌养殖周期2年,产鱼500kg左右,产珍珠2—3kg。按现在市场价计算,亩总产值4500元左右,纯利3000元左右,年亩均利润1500元以上,比单一养鱼亩增效益500元以上。我县涂沟镇水产养殖场510亩水面,1992年鱼珠混养192亩,成鱼亩产506kg,  相似文献   

9.
在珍珠养殖池塘开展鱼蚌混养试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探索鱼蚌混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蚌鱼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淡水养殖模式。我们于2000年~2001年在诸暨市王家井水产珍珠养殖场进行了光合细菌(PSB)在池塘蚌鱼混养中的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养殖条件 蚌鱼混养池塘为标准长方形土池,池塘9个,共计面积200亩。池塘水深2.0m左  相似文献   

11.
万年县珍珠养殖有近20年的历史,过去由于受蚌种和技术等诸因素的制约,珍珠生产很不景气,自1979年人工繁殖三角帆蚌的成功,给珍珠养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珍珠生产走上了正常轨道。1986年以来湖云塘珍珠养殖取得了亩产值5000元以上,亩利税4000余元的最佳效益,使人们得到了启迪,开阔了视野。县委、县政府就本县水产资源和技术力量的优势,制定了“八五”水产发展规划,要求在“八五”期间在大力提高养鱼单产的同时,发展万亩珍珠养殖,实行鱼蚌混养。“八五”期末实现年产珍珠15吨,鱼类3000吨,较1990年分别增长25倍和46.34%。现就发展珍珠养值的前景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养鱼》1988,(1):26-26
湖北省汉川县养鱼专业户李新廷,在承包塘内混养鱼、蚌,1984年,四亩塘共育珍珠4.1公斤,成鱼620公斤,收入6200元,亩平1550元。1985年,七亩塘,获珠7公斤,成鱼3800公斤,鱼种420公斤,三项共计收入24360元,亩平3480元。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水产科技》1976,(2):16-16
一、珍珠生产 2000个育珠蚌饲养两周年,收获人工无核珍珠8.2市斤。其中褶纹冠蚌平均200个左右收获珍珠1市斤;三角帆蚌平均300个左右收获1市斤。  相似文献   

14.
在育珠蚌池塘中进行混养不同品种鱼的试验。结果表明:鱼蚌混养的珍珠生长速度都比单养蚌快,混养草鱼《混养鲫》混养鳙;混养鱼在育珠蚌伤口愈合后放养优于在伤口愈合前放养。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全椒县陈浅乡农民王明和联合三户承包了一口8亩池塘,进行鱼蚌混养。他在这口池塘中,投放大规格鱼种4000尾,吊养褶纹冠蚌2900只,三角帆蚌2000只。从1985年9月开始吊养,到1986年11月份取珠,收取8.5公斤褶纹冠蚌珍珠,产值12500元,产成鱼1500公斤,产值3500元。  相似文献   

16.
河蚌育珠工艺的几项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金湖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育珠生产,推广鱼蚌混养,改革育珠工艺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1990年全县鱼蚌混养面积达2000亩,吊养育珠蚌近100万只,生产珍珠近5000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50多万元。该县在育珠工艺上  相似文献   

17.
建湖县庆丰乡董徐村有自然沟塘水面150亩,其中内塘30亩,河沟120亩。1978开始发展沟塘养鱼,年亩单产只有5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甚微。针对该地自然资源情况,我们提出了鱼——禽——蚌混养模式,即在水面养禽,水中养鱼、育蚌。实践证明,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生产,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人工培养谈水珍珠在我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珍珠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已名列前茅。我们的养殖方法是在自然水域的河、湖缓流地带或鱼蚌混养的内塘里,以吊养的方法培养珍珠。关于水质条件与河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培育之间的关系,国内还缺乏专门研究。我们对上海郊区宝山县的罗南珍珠站、青浦县的沙田湖珍珠场和南汇县的老港珍珠场等三个不同的养珠水域进行了浮游生物和水化学中12个项目的定期测定,  相似文献   

19.
八十年代以来,上海郊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日益加大,致使许多江河、湖泊水质严重污染,甚至引起蚌的死亡。为确保河蚌育珠业的发展,各地先后把河蚌移入内塘和鱼进行混养,但在生产实践中,三角帆蚌成活率较低,或严重影响花白鲢的产量。为了探索这一问题,我们于1986年在上海市嘉定县朱家桥乡沥江村养殖场进行了鱼蚌混养试验。试验塘和对照塘各10亩,水深均为2.8米,  相似文献   

20.
青鱼主食螺蚬,河蚌育珠一般不宜混养青鱼。近年来,在珍珠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提倡鱼蚌混养,以养鱼的收益弥补育珠的亏损。为探讨鱼蚌混养新的养殖模式,笔者2008年利用12亩池塘进行了青鱼、三角帆蚌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