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1m×1m×1m的实验网箱,在盐度分别为0、10、20及30的水体中进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melanotheron)和以色列红罗非鱼(Israeliredtilapia)幼鱼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盐度、鱼的种类及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都对3种罗非鱼的生长及体重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P<0 05);3种罗非鱼的成活率和肥满系数只受鱼的种类影响(P<0 05);盐度、盐度-鱼类的交互作用对其都无显著影响。(2)生长和盐度之间的回归关系在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较显著,在萨罗罗非鱼显著性较差。(3)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生长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加快,萨罗罗非鱼的生长随着盐度的降低而减慢。在3种鱼中,盐度在6 9以下时,尼罗罗非鱼生长最快;盐度7 4~28 7时,以色列红罗非鱼生长最快;盐度高于29 0时,萨罗罗非鱼生长最快。(4)在实验的4种盐度下,萨罗罗非鱼的成活率都高于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而除了在淡水中外,以色列红罗非鱼的成活率又都高于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肥满系数都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肥满系数和尼罗罗非鱼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研究养殖新品种吉丽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的耐盐性能,对吉丽罗非鱼及其两个亲本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进行了慢性盐度胁迫实验,分析了3种罗非鱼耐盐性能的差异,建立了盐度胁迫过程中死亡率与致死盐度及时间的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3种罗非鱼的耐盐能力差异显著,吉丽罗非鱼的耐盐性能接近于萨罗罗非鱼,远高于尼罗罗非鱼,耐盐胁迫时3种罗非鱼的平均致死盐度分别为57.9、66.7和18.5.(2)盐度胁迫实验中尼罗罗非鱼个体间死亡时间差异最大,萨罗罗非鱼个体之间差异最小,吉丽罗非鱼介于其间;吉丽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死亡时间都有极显著的正态负偏移,离群值和极值较多,尼罗罗非鱼有较显著正态正偏移,只有离群值,没有极值.(3)3种罗非鱼盐度胁迫实验中死亡率与死亡时间及盐度之间的回归关系更适合一元回归,吉丽罗非鱼盐度胁迫实验中死亡率(y)与死亡时间(t)的回归模型为增长模型Y=e (-7.694+0.031t)(R2=0.979),死亡率(Y)与盐度(s)的回归模型为二次模型Y =0.542-0.037s +0.001s2(R2=0.950).  相似文献   

3.
<正> 目前在我省养殖的罗非鱼主要有两种:莫桑比克罗非鱼(T.mossambica)和尼罗罗非鱼(T.milotica)在鱼类分类学上它们均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先后于1955年和1957年专刊发表“罗非鱼及其养殖”的报告。1976年春该组织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水产增殖会议上将罗非鱼作为一种“有希望的养殖鱼”加以推  相似文献   

4.
以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自交和双列杂交后代共9种罗非鱼为实验材料,通过耐盐致死实验、半致死盐度实验和慢性耐盐驯化实验,对萨罗罗非鱼与其他几种罗非鱼耐盐生态特点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萨罗罗非鱼MST为(9.24±1.353)h,ST50为(6.20±1.235)h,MLS-96理论值为30.2,观察值为31.2,远高于另外8种罗非鱼。(2)根据耐盐能力,9种罗非鱼可分为4类:第一类是萨罗罗非鱼,耐盐极强,各项耐盐指标都远高于其他罗非鱼;第二类是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耐盐强,离差值为正值;第三类是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强,离差值为负值;第四类是尼罗罗非鱼,耐盐较弱。(3)当进行慢性耐盐驯化时,萨罗罗非鱼在5d内,死亡率由0达到30%,以后缓慢增长,14~15d有个死亡率的高增长期,然后即进入缓慢增长期;第11天,盐度32.8时,死亡率达到50%,第39天,盐度为102时全部死亡。死亡率与驯化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为LnY=3...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感染后对罗非鱼的血液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抗病选育系F5代、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 O. niloticus)、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为对象,通过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检测感染后不同时期肝胰腺和血液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奥尼罗非鱼、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5.4%、60.5%和78.6%,表明奥尼罗非鱼抗感染能力最强;3个品系感染无乳链球菌后,肝胰腺组织中的ACP、AKP、SOD和T-AOC酶活力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感染后24 h,奥尼罗非鱼的AKP和CAT酶活力显著高于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而感染后24 h,血清中ACP、AKP、LZM、CAT和T-AOC酶均显著升高,而SOD酶则下降,其中,奥尼罗非鱼的ACP、AKP、CAT和T-AOC酶活性明显高于吉富罗非鱼抗病选育系F5代和吉富罗非鱼”百桂”品系。综合比较6种酶在感染后不同时期的活性变化及3个品系的感染存活率,筛选出AKP和CAT作为评估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感染能力强弱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罗非鱼的养殖概况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常平  梁振昌 《水产科技》1999,(4):10-11,17
罗非鱼分类上属鲈形目(Pereiformes)鲡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Tilapia)。罗非鱼自然群体主要分布于非洲大陆,为非洲湖泊、江河中的主要经济鱼类,现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国家或地区都养殖罗非鱼。罗非鱼种类很多,目前养殖以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及其杂交种奥尼鱼为主,本文主要介绍罗非鱼的养殖概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富尼罗罗非鱼群体(GF)、尼罗罗非鱼群体Ⅰ(NLⅠ)、尼罗罗非鱼群体Ⅱ(NLⅡ)、尼罗罗非鱼群体Ⅲ(NLⅢ)和尼罗罗非鱼群体Ⅳ(NL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81个ISSR引物对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进行扩增,15个ISSR引物获得多态片段。根据Nei’s遗传距离矩阵构建了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关系树状图。UPGMA聚类图表明:NLⅢ群体和NLⅣ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其次二者再与GF群体聚在一起;NLⅠ群体与NLⅡ群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显示:GF群体与其它4个罗非鱼群体区分较明显;用UBC835扩增的500 bp片段为GF所特有,可作为区别GF和其它尼罗罗非鱼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8.
罗非鱼属约有100多个种和亚种,但主要的养殖对象只有十几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自20世纪70年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罗非鱼(Oreochroms mossambcus)加工产物的附加值,探究罗非鱼深加工的可行性,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发酵罗非鱼的工艺条件,并对发酵罗非鱼和未发酵罗非鱼进行电子舌、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26℃,腌制盐浓度5.5%,接种量6%,发酵时间36 h,腌制时间3 h的条件下,发酵罗非鱼的氨基酸态氮值达到70.14 mg/100g,与未发酵罗非鱼相比,其游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增多,并具有发酵产品的特殊滋味。本研究对罗非鱼深加工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可为罗非鱼发酵工艺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4):26-36]  相似文献   

10.
罗非鱼“粤闽1号”是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奥利亚罗非鱼(O. aureus)培育的全雄罗非鱼新品种。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和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对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同工酶电泳结果显示,酯酶(E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酶谱具有组织和群体特异性。肌肉和脾脏中的EST表达量极低,而肝脏中的EST表达量较高,LDH在3种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但酶谱存在差异。在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中,共检测到10条EST酶带和5条LDH酶带,多态性位点比例(P)为12.50%~71.4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0417~0.6143,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2347~0.9072。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的碱基组成无显著差异,均呈现出A+T碱基偏向性(63.39%)。在罗非鱼“粤闽1号”及其繁育群体中,共发现20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519,奥尼罗非鱼雌鱼(WY1)、尼罗罗非鱼雌鱼(XX)、尼罗罗非鱼雄鱼(XY)和罗非鱼“粤闽1号”(XY2)群体的Pi值(0.0440~0.0519)明显高于超雄尼罗罗非鱼(YY1)、超雄奥尼罗非鱼(YY2)和奥利亚罗非鱼雌鱼(WZ)群体的Pi值(0~0.0009)。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15~0.9963,XY2与WY1群体之间、XX与XY群体之间以及WZ和YY2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FST<0.05, P>0.05)。XY2群体与尼罗罗非鱼群体(XX群体和XY群体)和奥利亚罗非鱼群体(WZ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639和0.0695。在NJ系统进化树中,XX、XY、YY1和XY2群体聚为一支,WY1、WZ和YY2群体聚为另一支。本研究揭示了罗非鱼“粤闽1号”的生化和分子遗传特征,为其种质鉴定、繁育群体的构建和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盐度为0、10、20、30时测定了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以色列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鳃和肾中Na+-K+-ATPase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对不同组织的Na+-K+-ATPase活性有显著影响,鱼的品种及其他交互作用对Na+-K+-ATPase活性均无显著影响;(2)在实验盐度范围内,无论是鳃和肾,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以色列红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高;3种罗非鱼中,萨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随盐度的升高增大最为剧烈,以色列红罗非鱼次之,尼罗罗非鱼最小;低盐度时尼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相对较高,高盐度时萨罗罗非鱼的Na+-K+-ATPase活性相对较高,Na+-K+-ATPase的活性与罗非鱼的耐盐能力有着一定的联系;(3)盐度大于7.19和11.94时,萨罗罗非鱼鳃中的Na+-K+-ATPase活性分别开始高于以色列红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盐度大于18.42时,萨罗罗非鱼肾中的Na+-K+-ATPase活性开始高于尼罗罗非鱼;(4)除了在盐度20和30中的尼罗罗非鱼及盐度30的以色列红罗非鱼,是肾中的Na+-K+-ATPase活性高于鳃外,其他均为鳃中的Na+-K+-ATPase活性高于肾,肾中Na+-K+-ATPase活性在不同盐度之间的变化较鳃剧烈;罗非鱼的鳃比肾在渗透压调节上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2.
李思发  颜标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8,32(3):335-341
为选育耐盐和生长兼优的罗非鱼,以原始亲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为对照,正交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和反交鱼(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为试验对象,观察和比较他们在盐度为0、15、20及25时的耐盐性和生长性能,并估算杂种优势及亲本的贡献力.结果如下:(1)盐度20~25是正、反交鱼的适宜生长盐度,他们在这一盐度范围里的日均增重率为尼罗罗非鱼在盐度0下的75%左右、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的4倍左右,表明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比较接近尼罗罗非鱼,远优于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正交鱼比反交鱼生长快7%左右.(2)在盐度15与20下,生长速度和体重变异系数的杂种优势较明显,未发现不同盐度会导致正反交鱼成活率有显著变化.(3)不同亲本鱼类的强势性状,如尼罗罗非鱼的快速生长、萨罗罗非鱼的高耐盐性,对杂交后代的不同性状在不同盐度中有不同的贡献力.运用F1≤a1P1 a2P2所作的估算表明,对杂交后代在15~25盐度下的生长率,尼罗罗非鱼的杂种优势贡献力比萨罗罗非鱼的大3~4倍;对杂交后代在25盐度下的耐盐性,尼罗罗非鱼的贡献力几乎为零,而萨罗罗非鱼的贡献力几乎为100%.  相似文献   

13.
红罗非鱼(Red Tilapia)为鲈型目(Perciformes)鲡鱼科(Cichidae)罗非鱼属(Tilapia)内种间杂交育出的新品种。经生化遗传和细胞学方面的分析研究,证明是莫桑比克罗非鱼(T.mossambica)的白变体与尼罗罗非鱼(T.nilotica)杂交的变异种,其体色性状不稳定,后代会产生分离。经过多年的选育和改良,红罗非鱼已显示出较优的经济性状,体表红色,腹膜洁白,生长快、肉味鲜美、食性广泛,经济效益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淡水养殖优良品种,在太平洋地区有较大市场潜力,东南亚一带也颇受欢迎。我省红罗非鱼养殖发展迅猛,池塘混养、单养已成规模、网箱养殖不断扩大。红罗非鱼俗称为彩虹鲷,是一个十分具  相似文献   

14.
以奥利亚罗非鱼(Tilapia atlrea)、霍诺鲁姆罗非鱼(T.hornorum)和尼罗罗非鱼(T.nilotiea)进行人工杂交实验来测定哪些种间的杂交能产生全雄性后代,并对其杂种的能育性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15.
投喂乙醇假丝酵母对罗非鱼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乙醇假丝酵母(Candida ethanolica GXU01)在罗非鱼养殖中的益生潜能,为罗非鱼可持续养殖寻找生态友好的饲用添加菌,该研究将乙醇假丝酵母作为饲料添加菌饲喂尼罗罗非鱼(Oreochroms niloticus),通过测定罗非鱼的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用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对罗非鱼进行攻毒试验,全面评价了乙醇假丝酵母对罗非鱼生长及其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乙醇假丝酵母可以使罗非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显著提高(P0.05)。投喂乙醇假丝酵母后,罗非鱼肠道中梭杆菌门、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的丰度显著上调,蓝细菌门大幅减少。攻毒试验中,摄食酵母饲料的罗非鱼成活率增加26.66%。研究表明乙醇假丝酵母对罗非鱼肠道消化能力和免疫抗病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借助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奥尼罗非鱼(O.niloticus×O.aureus)和吉富罗非鱼(GIFT Strain in Nile Tilapia,O.niloticus)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4种罗非鱼精子均为有鞭毛精子,无顶体,尾部轴丝9+2型。尼罗罗非鱼精子植入窝陷入核深度最浅,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9个、(0.36±0.10)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29±0.11)μm;奥利亚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程度最深,植入窝陷入核深度约1/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3~10个、(0.40±0.17)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32±0.12)μm;奥尼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程度较浅,植入窝陷入核深度约1/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7个、(0.32±0.09)μm,鞭毛侧鳍平均翼长(0.26±0.09)μm;吉富罗非鱼精子核内染色质着色最浅,植入窝陷入核最深,约占2/3,线粒体个数和平均直径分别为5~10个、(0.37±0.08)μm,中段存在大量中空囊泡,鞭毛侧鳍平均翼长为(0.15±0.03)μm,与其它三种罗非鱼精子鞭毛平均侧鳍翼长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4种遗传型罗非鱼的耐盐慢性驯化表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实验室小水体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新吉富)、萨罗罗非鱼(Sarothrodon melanotheron)以及它们的杂交F1和F2("吉丽"罗非鱼)进行盐度梯度实验,观察其耐盐能力。采用4(遗传型)×4(水平或重复)随机区组设计。对照组全程维持淡水养殖;实验组起始盐度为0,盐度每天提高8直至实验鱼100%死亡。在水温保持(27.2±1.3)℃、正常投饵情况下,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杂交F1及F2的50%死亡盐度平均值(MLS)分别为125.78±1.66、54.22±2.51、77.33±1.89和73.73±1.32;萨罗罗非鱼的累计存活率(CS)和MLS值均显著高于尼罗罗非鱼、杂交F1和F2(P<0.05);杂交F1和F2的CS值及MLS值均显著高于尼罗(P<0.05);F2和F1之间CS值和MLS值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生长快、耐盐性弱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盐性强、生长慢的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以及生长与耐盐均较优的杂交子代(O.niloticus♀×S.melanotheron♂)的催乳素PRLI基因c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以探讨罗非鱼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分析和筛选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主要结果:(1)序列克隆及ClustalX1.83分析表明克隆所得cDNA序列长度为339bp,编码112个氨基酸。(2)3种罗非鱼PRLI的cDN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7.94%~99.71%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11%以上,表明罗非鱼的PRLI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3)杂交子代同尼罗罗非鱼的cDNA序列相比有5个碱基的变异,变异比例为1.47%;同萨罗罗非鱼相比有1个碱基的变异,变异比例为0.30%。(4)尼罗罗非鱼推导氨基酸序列中第80位氨基酸残基为脯氨酸残基(P),而杂交子代和萨罗罗非鱼在该位点均为丝氨酸残基(S)。(5)MEGA4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杂交子代同萨罗罗非鱼聚为1支。结果(3)、(4)、(5)表明,在PRLI基因的表达方面,杂交子代同父本萨罗罗非鱼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生长快、耐盐性弱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盐性强、生长慢的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以及生长与耐盐均较优的杂交子代(O.niloticus ♀早×S. melanotheron ♂)的催乳素PRLI基因cDNA序列片段进行了克隆与序列分析,以探讨罗非鱼耐盐性的分子机制,分析和筛选与耐盐性相关的基因.主要结果:(1)序列克隆及ClustalX1.83分析表明克隆所得cDNA序列长度为339 bp,编码112个氨基酸.(2)3种罗非鱼PRLI的cDNA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97.94%~99.71%之间,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9.11%以上,表明罗非鱼的PRLI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3)杂交子代同尼罗罗非鱼的cDNA序列相比有5个碱基的变异,变异比例为1.47%;同萨罗罗非鱼相比有1个碱基的变异,变异比例为0.30%.(4)尼罗罗非鱼推导氨基酸序列中第80位氨基酸残基为脯氨酸残基(P),而杂交子代和萨罗罗非鱼在该位点均为丝氨酸残基(S).(5)MEGA4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杂交子代同萨罗罗非鱼聚为1支.结果(3)、(4)、(5)表明,在PRLI基因的表达方面,杂交子代同父本萨罗罗非鱼的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0.
廖国璋 《水产科技》1997,(2):28-32,34
自50年代以来,我国海峡两岸均从国外引进各种罗非鱼(台湾俗称吴郭鱼)进行淡水养殖。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罗非鱼(包括尼罗罗非鱼、莫桑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及其杂交种)具有生长快,对水质要求不严格、养殖周期短、肉质鲜美和产量高的特点,深受水产养殖工作者的欢迎,目前已成为我国海峡两岸淡水养殖的主要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