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鲷     
名称与分类地位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系属鲈形目、鲷科、鲷属。地方名:黑加吉、海鲋。  相似文献   

2.
鲈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名称与分类地位鲈鱼Lateolabrax japomicus(Cuvier et Valenciennes)系属鲈形目,鮨科,鲈属。地方名:青寨、花寨,花鲈。  相似文献   

3.
面鱼     
《水产科技情报》1973,(3):30-30
分类地位面鱼,上海地区又称面条鱼、面丈鱼,北方称脍残鱼,学名称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属于鲱形目Clupeiformis,银鱼科Salangidae,间银鱼属Hemisalanx。  相似文献   

4.
智利竹筴鱼渔业和管理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资源、种群结构和分布,渔业生产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等因素,目前该渔业存在的管理机制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仅供我国远洋渔业生产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5.
智利外海渔场竹筴鱼资源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在智利 2 0 0海里专属经济区外海的渔场周年探捕调查 ,对智利竹鱼 (Trachurusmur phyi)单位努力量渔获量 (CPUE)的构成和季节变化及其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竹鱼在智利外海分布广 ,30°~ 43°S ,78°~ 87°W海区均可形成拖网作业渔场。南半球冬季竹鱼密集分布区较偏南 (38°~43°S) ,8月密集分布区向北偏移至 35°~ 40°S,春季鱼群继续向北洄游至 30°~35°S ,并开始分散索饵 ,集群性较差 ,到翌年秋季再集群向南洄游 ,在 38°~ 43°S ,78°~ 85°W形成越冬场。CPUE以冬季最高 ,春、秋季次之 ,夏季最低。冬季以 6月份平均CPUE最高 ,达 1 5 .1 8t/h ,夏季以 3月份平均CPUE最低 ,仅 1 .1 2t/h。  相似文献   

6.
塘鳢鱼     
名称 学名Odontobutis obscura(Temminck et Schlegel),属鲈形目,塘鳢鱼科(Eleotridae),沙塘鳢属(Odontobutis)。地方名和同物异名:沙鳢、沙乌鳢、暗土布鱼、暗色塘鳢鱼、土步鱼、蒲鱼、杜父鱼、渡父鱼(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7.
谢峰  张敏  陈新军 《福建水产》2021,(3):307-315
竹筴鱼是重要的中上层鱼类之一,已经成为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根据1970-2018年FAO的生产统计数据及其有关文献,对世界竹筴鱼资源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研究认为,1970-1995年间,世界竹筴鱼渔获量呈现稳定的增长趋势,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渔获量为791×104t,之后出现了大幅...  相似文献   

8.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捕捞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笑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记录和现场收集的资料,对中层拖网捕捞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层拖网主要在夜间作业;捕捞水层主要集中在30~80m水深;网位与鱼群的相对位置可分为5种类型,即鱼群在网口的中间、上纲紧贴在鱼群的上部、下纲紧贴在鱼群的下部、鱼群在上纲的上部和鱼群在下纲的下部。(2)鱼群进网数量可根据网位仪映像加以判断。(3)网位(y)与曳纲长度(x)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427x-36.604。(4)捕捞效率随拖网速度而增加。(5)较高捕捞效率的表层水温指标为11.5~13.5℃。根据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今后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捕捞技术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获量的长期影响, 采集 19002016 年北大西洋涛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厄尔尼诺(El Ni?o)8
低频气候变化参数, 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和 19702016 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总渔获量数据,
在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模型, 并以效率
系数为评价规则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进而得到了最优预测模型。最后对最优预测模型进行了因子敏感性分析,
取了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影响较大的因子。最优预测模型拟合效果显示, 渔获量拟合值与
观测值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两个序列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0.745, 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最优模型因子敏感性分析
表明, 在研究期间, 影响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获量的气候变化表征因子主要为北大西洋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
动和北太平洋指数。  相似文献   

10.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宇  邹晓荣  张敏  谢峰  吴昔磊 《海洋渔业》2010,32(2):178-185
根据2000~2007年度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商业捕捞数据,结合海洋环境数据(SST,SSA,SSHG以及等温层深度),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使用Surffer 8.0软件绘制出HSI的空间分布图。通过2008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4种模型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6HSI0.9的区域;采用最大值法时,主要产量集中在0.8HSI1.0的区域;采用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HSI0.6的区域。通过4种模型的验证结果比较,本文认为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能较好地反映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中心渔场位置以及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1.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尾来自中国南海的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8种竹筴鱼属相应序列,对竹筴鱼属控制区序列进行了结构分析,识别出终止序列区、中央区和保守序列区3个区域,并找到了2个与DNA复制终止相关的序列TAS和中央保守区的保守序列CSB-F、CSB-E和CSB-D,以及保守序列区的保守序列CSB1、CSB2和CSB3.以鳜(Siniperca chuatsi)作为外群,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了9种竹筴鱼属的系统发育树.竹筴鱼属鱼类为单系类群,蓝竹筴鱼(T.picturatus)、智利竹筴鱼(T.murphyi)、太平洋竹筴鱼(T.symmetricus)、南非竹筴鱼(T.capensis)和竹筴鱼(T.trachurus)构成一支,地中海竹筴鱼(T.mediterraneus)、青背竹筴鱼(T.declivis)、日本竹筴鱼(T.japonicus)和新西兰竹筴鱼(T.novaezelandiae)为另一支;日本竹筴鱼未单独成一支,而是聚入青背竹筴鱼和新西兰竹筴鱼之间,初步猜测日本竹筴鱼和新西兰竹筴鱼为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12.
东南太平洋秋冬季智利竹筴鱼摄食习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3~6月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获进行随机取样,对其胃含物的饵料组成、重量、摄食等级和摄食习性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智利竹筴鱼主要以鱼类[IRI(%)=93.20]为食,其次为磷虾类[IRI(%)=6.76]和柔鱼类[IRI(%)=0.03],偶见水母和桡足类。从胃含物组成的重量百分比来看,鱼鳞比例最大(占79.83%),其次为磷虾类(16.59%),柔鱼类也占一定的比例。从出现频次来看,鱼鳞出现次数最多(占95.28%),其次为磷虾类(52.83%)和鱼鳍鳍条(40.09%),偶见未消化完的鱼卵、磷虾眼睛和柔鱼类等。平均饱满指数各月份波动不大,除4月稍有降低外,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摄食等级除了4月和5月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月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叉长组为150~250 mm(幼鱼阶段)时,智利竹筴鱼摄食等级为0的个体比例很高,均值为45%;而随着叉长的增大(301~500 mm叉长组,成鱼阶段),摄食等级为0的个体比例显著下降,平均值为9.7%。在叉长组为150~250mm时,胃含物组成类别较少,仅发现鱼鳞、鱼卵和磷虾3类。在叉长组为301~500 mm时,胃含物的种类组成复杂和多样化。受到取样条件不易和胃含物部分或完全消化的鉴定困难,本研究今后在样品收集和种类鉴定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以期更好地掌握智利竹筴鱼摄食生态方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春鱼     
《淡水渔业》1973,(9):F002-F002
春鱼是湖北省的名产,其肉嫩,脂多,蛋白质高,味极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多数均加工制成干品,也可冷藏。适于炒蛋,打汤,可与海蜒,银鱼媲美。民间传说大封建朝代是一种朝贡品。  相似文献   

14.
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设计参数与作业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年~2007年拖网使用情况,对于捕捞竹筴鱼的11种拖网结构进行分析,并结合渔获性能比较不同网具作业性能的差异。结果为:智利竹筴鱼拖网的规格尺寸如网口网目大小、网具周长等都不断增大,且长周比范围为0.127~0.328;身周比范围为0.119~0.26;袖长比范围为0.182~0.242;大型中层拖网的长周比、身周比随着网具规格的增大总体有增加的趋势。袖长比与网具规格尺寸没有相应规律变化。竹荚鱼拖网的长周比、身周比、袖长比值比狭鳕拖网的值小。根据2001、2006、2007年实测拖网数据资料,分析了拖网的捕捞性能,结果发现,竹筴鱼拖网的对地拖速均在3.5~6.0kts(1.792~3.072m/s),以1440和1632型为代表的大型竹筴鱼拖网其垂直扩张、水平扩张、阻力性能方面均优于960、1152型的狭鳕拖网。1632型竹筴鱼拖网网口高度为70~80m的出现频率超过70%,960型等狭鳕拖网的生产时网口高度55~60m的出现频率超过60%。综合960、1152、1632型等3顶网具的实测数据,得到实测网口高度公式为:H=0.126CV^-1.0573。根据Yield—density数学模型分析了鱼群水层分布,建立了水层分布频率方程:F,=1/(41.0661—1.1621&#215;H1+0.0098&#215;H1^2),通过分析产量频率水深分布模型,建立了产量在不同水层分布模型方程:F2-1/(47.6698-1.3726&#215;/42+0.01123&#215;H2^2)。  相似文献   

15.
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一种大洋性鱼类,其资源丰度及分布受海洋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分析其栖息地环境差异对研究其渔场变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2013-2017年每年3-8月智利外海竹筴鱼渔业捕捞数据,结合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海表面高度(sea surf...  相似文献   

16.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秋冬季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秋冬季(3~6月)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叉长与体重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量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叉长范围为100~650 mm,优势叉长组350~400 mm;体重范围为100~2 600 g,优势体重组400~800 g;3~5月性腺成熟度大部分为Ⅱ期,6月则有52%个体为Ⅲ期。3~5月总产量和CPUE(t/h)呈逐渐增加趋势,6月份均显著下降,仅为5月的38.7%和51.4%。冬季(6月)总产量的大幅下降,暗示该渔场的空间分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捕捞效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开富号"2014年和2015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智利竹筴鱼的渔场主要位于26°S~28°S、74°W~76°W和37°S~47°S、78°W~93°W的海域内,其中最佳捕捞海域为38°S~47°S、87°W~93°W;最佳捕捞时间为4~6月;(2)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网位、放网位置的经纬度及拖网速度对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显著,而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与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间的相关性则较弱;(3)影响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因子按影响程度高低的顺序依次为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放网经度、放网纬度、拖网速度、网位。  相似文献   

19.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智利外海3个群体(IEZ1、OEZ1和OEZ2)的53条竹筴鱼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试验引物中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RAPD引物3个.每个引物扩增1~7个可辨认片段,3个随机引物在竹筴鱼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13条带片断,其中9个(69.2%)片断显多态性.OEZ1的多态性最高,达23.08%,IEZ1、OEZ2的多态性为15.38%.经济区内外的群体多样性差别不大.IEZ1的Shannon信息指数为0.0930,OEZ1为0.1396,OEZ2为0.0930.IEZ1 Nei's 基因多样性为0.0637,OEZ1为0.0956,OEZ2为0.0637.Nei's遗传距离表明IEZ1与OEZ1最大,IEZ1与OEZ2稍小,OEZ1和OEZ2最小.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s 遗传距离表明,经济区外的2批群体与经济区内的群体遗传关系差距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许永久  张敏 《海洋渔业》2007,29(4):289-295
2006年6~8月,对智利外海渔场的5个站点(31°00′~40°45′S、82°05′~91°52′W)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有5属5种,甲藻门1属3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0.416 mg/m3,最高生物量为0.822 mg/m3,最低为0.13 mg/m3。浮游动物为33属40种,其中桡足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次为浮游幼虫、水螅水母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56 mg/m3,最高丰度为211 ind/m3,最低为33.5 ind/m3。通过对智利竹筴鱼产量及CPUE(单位渔获量努力量)叠加分析,发现中心渔场区域主要集中于38~43°S、80~83°W范围内,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中心渔场与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尚不存在相对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