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掌握节节麦上小麦条锈菌的群体结构,对采自陕西关中8个点40个小麦田间的节节麦锈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从分离到的40个小麦条锈菌菌株在19个中国鉴别寄主上共鉴定出6种生理小种共30个,包括CYR34(25%)、CYR33(5%)、CYR32(35%)、Hy-30(5%)、Hy-101(2.5%)和Su11-24  (2.5%);未知小种10个(25%),CYR34和CYR32比例较高,为优势小种类型。在28个小麦Yr单基因系上鉴定出33个不同的毒性类型VP1~VP33,对其中23个Yr基因表现有毒性。因此,节节麦上的小麦条锈菌小种类型和毒性类型均很丰富。  相似文献   

2.
多样性种植能够有效地控制小麦条锈病。本文通过6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3,条中32,条中31,条中29,条中23和水源型)特异分子标记分析采集自不同种植模式下自然发病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川麦107与蚕豆(或者豌豆)间作时单个病斑检出多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比例略高于川麦107净作,其余种植模式差异不明显。另外,以采集自各小区的小麦条锈菌样品为1个群体,利用POPGENE 1.32分析小麦条锈菌群体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净作靖麦14的3个小区的3个小麦条锈菌群体与净作川麦107的3个小区的3个条锈菌群体分别聚在了2个大的群体中,而且3个小区相同种植模式下的3个群体也几乎聚在一起,说明种植模式可能对小麦条锈菌的群体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筛选高温抗锈性品种。[方法]对产自黄淮麦区的165份小麦品种进行苗期高温抗条锈性鉴定,并对苗期呈现抗性的品种进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筛选出13个苗期高温抗条锈性品种,明确了各自高温诱导的表达阶段。对这13个品种接种混合条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被测品种全部抗病,且抗病性呈现非小种专化性。[结论]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品种中存在着丰富的高温抗条锈种质资源,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助于培育持久抗条锈性品种。  相似文献   

5.
节节麦及其在小麦生物技术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祖先种之一,D染色体组的供体种;但其遗传变异远比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丰富。由于节节麦的优异基因可以通过与小麦远缘杂交,染色体同源配对、基因交换的方式转育至现代高产小麦中,因而越来越受到育种家的重视。本文综述近20年来国内外对节节麦遗传评价、研究应用等方面的进展。同时,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利用生物技术转育节节麦优良基因,培育优质、抗小麦新品系(种)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明入侵物种节节麦不同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竞争能力的影响,为冬小麦田节节麦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密度添加系列试验方法,固定目标物种小麦的密度为300株/m2条件下,分析入侵物种节节麦密度25~200株/m2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形态及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随节节麦密度增加,小麦生长指标下降,节节麦密度达200株/m2时,小麦株高、叶面积和总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小麦单种)下降42.60%、42.05%和42.97%,降幅显著(P<0.05)。随节节麦密度增加,小麦根冠比(R/C)逐渐下降,比叶面积(SLA)不断升高,节节麦密度为200株/m2时,小麦的R/C较对照降低12.00%,SLA增加24.52%,但变化不显著。节节麦密度为25株/m2时,小麦的竞争平衡指数(CB)大于0;节节麦密度为50~200株/m2时,小麦的竞争平衡指数小于0。【结论】节节麦对小麦的竞争危害与其密度呈正相关,节节麦密度为25株/m2时,...  相似文献   

7.
节节麦抗白粉病基因直接转移及遗传表达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四呼推广高产小麦品种(系)和地方品种直接与抗、感白粉病节节麦杂交,通过幼胚培养技术成功获得22个组合的杂种植株。将杂种F1及回交BC1F1与其普通小麦、节节麦亲本的抗白粉性比较分析,发现大部分组合中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被普通小麦的抑制基因抑制,仅1份节节麦的抗性基因能在杂种F1中完全或部分表达;节节麦抗性基因的表达和抑制,与特定的普通小麦亲本有关。结果还表明,杂种F1中被抑制的节节麦抗性基因,可以通过用不含抑制基因的普通小麦回交,使其在回交后代中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节节麦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与防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定量播种不同密度的节节麦种子(Aegilops squarrosa L.)进行对小麦产量影响试验,在小麦收获时进行小区实际产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节节麦各密度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密度50株节节麦/m2,可造成小麦减产19.12%;100株节节麦/m2,可造成小麦减产27.50%;150株节节麦/m2,可造成小麦减产41.22%;200株节节麦/m2,可造成小麦减产47.26%。并提出防除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节节麦在中国特有小麦系统演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倍体普通小麦是由具有AABB染色体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节节麦天然杂交然后通过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多倍体。这一起源过程是自然条件下天然发生的,它的发生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即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获得的天然杂交种子在自然条件(没有幼胚培养等)下能够正常发芽出苗。这一条件受节节麦FHSD基因所控制。本研究发现中国节节麦没有FHSD基因,这表明中国产节节麦没有参与中国特有普通小麦的起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秆锈菌的3个生理小种与感病品种浙麦1号为试材,进行了小麦秆锈菌单小种与混合小种侵染的流行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种混合接种较同期的单小种接种的普遍率和严重度高;不同处理的流行曲线为近似的S形,曲线方程为Y=1[1-M×exp(-N×t)],流行曲线下面积为nA=∑i=112(yi+yi-1)(xi-xi-1),且小种混合接种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最大;小种之间在流行学上存在着互补和拮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高抗条锈和白粉病节节麦资源SQ-214遗传背景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地方品种中国春(CS)和育成普通小麦品种SW3243为对照,选用D基因组118个SSR标记,对双抗(条锈、白粉)节节麦资源SQ-214的遗传背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SQ-214与中国春在D基因组上91.50%的SSR位点有差异;与SW3243的位点88.96%有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鉴定SQ-214高抗条锈衍生系遗传背景中节节麦片段(或遗传位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对节节麦的防效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不同除草剂、不同施药时期对节节麦的防效和小麦生长的影响,以节节麦株率10%为研究对象,选用世玛、阔世玛、穗安3种除草剂分3个时期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三叶期前施药,虽能有效抑制节节麦的生长,但对小麦的鲜质量也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因而施用除草剂应于小麦三叶期后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分析表明,小麦分蘖初期和小麦拔节初期施药对节节麦的防效均极显著高于小麦分蘖盛期,但小麦拔节初期施药会显著影响小麦产量的提高;世玛、阔世玛对节节麦的防除效果优于穗安,二者防效均在95.7%以上,施药后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17.6%和17.3%。田间可根据阔叶杂草的多少有选择性地施用世玛或阔世玛。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小麦条锈病早期定性、定量监测,介绍了小麦条锈菌种内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及应用,主要包括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特异性标记开发和小麦条锈菌小种特异性引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的供体祖先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优良性状,可用于拓宽现代小麦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22个小麦D染色体组特异微卫星标记,对国内外的85份节节麦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出1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8.86个。节节麦染色体间平均等位变异顺序为6D>2D>5D>1D>7D>3D>4D;22个标记揭示的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值,分布在0.3385和0.8129之间,染色体间大小顺序为1D>5D>2D>4D>3D>6D>7D。研究表明,85份节节麦材料遗传多样性较高,为节节麦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节节麦的研究提供帮助,通过现有资料的分析整理,对我国冬小麦田节节麦的起源、分布、生物学特性、与作物的竞争关系及防除研究进展进行述评。结果表明,我国冬小麦田的节节麦与中东节节麦同源;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流域冬小麦主产区的大、小麦田;可与作物竞争水分、光、养料和空间,还是小麦条锈病菌和吸浆虫的禾草寄主;植株分蘖能力强、靠种子传播;节节麦种子的发芽主要受温度、水分影响,光照、土壤pH值、盐分对其影响不大。目前,生产上对节节麦的防除主要通过阻止传播、人工拔除与甲基二磺隆喷雾防除,效果差、防除成本高,应加强新的防除手段和途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节节麦是普通小麦D染色体组的供体,研究利用节节麦的优良遗传变异特性,对于改良现代普通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以同源四倍体节节麦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观察了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节节麦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构型比较复杂,有单价体、二价体及三价体、四价体等多价体,但仍以二价体为主。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抗条锈节节麦野生资源SQ-214与普通小麦直接杂交转育,培育出11份高抗条锈的小麦新材料。经A—PAGE分析,节节麦SQ-214的醇溶蛋白Gli-D‘l编码基因已转育到育成的高抗条锈新材料中并正常表达,其中1份高代系缺乏Gli-Dl位点编码的ω区醇溶蛋白带,为Gli-Dl“缺失体”。本文还对抗条锈高代系在抗病和品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节节麦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C-分带技术对节节麦的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的研究表明,节节麦的染色体组的C-带带型和小麦D组染色体的带型很相似,表明这两组染色体具有较强的同源性,小麦的D组染色体的供体很可能就是节节麦。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临汾市冬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危害与防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冬小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来源及形态特征的认识,剖析了节节麦在山西省临汾市发生的原因及对小麦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明确了其有效防治措施,为防治节节麦恶性传播蔓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1小麦田节节麦出土规律调查 调查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进行,隆尧县全县小麦播种面积60万亩,是冀中南小麦主产区,也是节节麦重发区,全县发生面积1.2万亩,已成为当地麦田主要优势杂草之一。调查地点在隆尧县隆尧镇,该地块节节麦近两年发生较重,小麦种植品种为济麦22,栽培管理条件一致,水肥条件较好,播种时间为10月8日,亩播量10k窑。小麦播种7d后,即10月15日开始调查节节麦出土株数。调查面积667m^2,采取5点取样调查方法,每点调查1m^2,每次调查节节麦出土数量并记录,然后将其拔除;每隔5d调查1次(各点调查记录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