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市举办,为迎接全运会召开,济南市在城镇基础设施、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方面进行了大量建设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大多涉及到土地利用的变化。为了揭示大型运动会对举办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采用2003—2005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以济南市城区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动态度、开发度、耗减度等一系列指标对土地数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采用信息熵对土地空间结构合理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城区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区",相互之间变化明显,其中耕地转移面积达到285.87km2,新增面积354.33km2,变化面积最大,交通设施用地动态度最高,为0.67;信息熵呈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77增加到2004年的1.835,空间结构总体呈现良性变化;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力,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的变化方向。该研究对其他举办大型运动会的城市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耕地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江西省1990—2009年耕地变化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了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在时序上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区域差异性较大,不同时期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波动较大;江西省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提高3个主要类别,总体上,耕地数量变化与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大产业、耕地产出率以及农机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在第1主成分中经济和人口两大因子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第2主成分中农业科技进步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七台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成为研究的热点,煤矿区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区域,该文主要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调控原理。以2000—2010年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ERDAS软件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类,研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转移矩阵及特征,结合七台河市煤矿区社会经济情况,确定影响景观格局因子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林草地、未利用地减少,耕地、矿业用地增加,动态变化度较大成为该时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特征。第一产业总产值、人口数量是决定耕地的主要因子,林草地、矿业用地与第一、二产业产值及最终消费等经济驱动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市政府的环境保护及土地复垦、整治和恢复措施使矿业用地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山东省1987~2003年统计资料和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研究揭示了山东省近17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的时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7年来,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变化经历了增加→减少→缓慢增加的变化过程,总体趋势是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差别逐渐缩小,土地利用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具有空间分异规律,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总体而言,东部半岛丘陵区的信息熵和均衡度值>中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北部平原区;自然因素、人口变化、经济因素和政策调控等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开封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苏朝阳  苗长虹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116-119,124
选取开封市1990-2010年四期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采用Costanza、谢高地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和系数,对开封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1.714 86亿元减至50.294 62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变化率为0.137%,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年均减少7.101 2万元。表明该市土地利用规划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导致了土地生态效益的降低。因此,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从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晋中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数量减少,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未利用地数量增加,其它土地数量没有变化,牧草地数量变化最大。(2)各类用地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牧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农用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耕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其它土地。(3)各类用地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牧草地的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最大,耕地的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7.
生态脆弱矿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平朔矿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平朔矿区1987年、1996年和2005年三期的TM影像,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对矿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生态脆弱的平朔矿区自1987年以来耕地、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已破坏待复垦地和已破坏复垦地,这主要是因为矿区生产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与林地,从而造成了许多待复垦地,同时由于受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影响,矿区内复垦地呈上升趋势;但是目前复垦后土地利用主要以林草地为主,所以无法拉动耕地面积的增长。(2)矿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显示上升态势,且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大于0,表明平朔矿区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今后应加大对矿区的生态重建工作与土地复垦进程,保证矿区耕地平衡,促进矿区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6、2000及2015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从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方面,分析了辽河口地区1976—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趋势及转移特征,结果表明:辽河口地区总面积6327 km 2,区域生态以农田-湿地-城镇复合景观为主,耕地所占面积比例最大,其次为沼泽湿地,再次为建设用地,水域、滩涂、河滩地、林地、草地、盐碱地、裸土、裸岩等零星分布;1976—2015年辽河口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为沼泽地、林地及滩涂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及虾蟹养殖地面积不断增加。分析表明,辽河口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为活动,区域气候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影响很小,主要对区域沼泽湿地景观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华玉    秦年秀    汪军能    李敏  杨爱霞  卢芹芹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367-374
明确广西海岸带土地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为优化该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制定合理管控政策提供参考是全面、系统、合理地利用海岸带资源,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辅以随机森林分类、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快速发展时期广西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演变规律与景观格局,并综合探讨了其演变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广西海岸带土地利用交错增减,变化显著。建设用地、林草地、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面积增加,建设用地年均增加101.89 km2,集聚特征突出,主要转入源为耕地; 耕地、其他用地和水体面积缩减,耕地年均缩减162.66 km2,分散特征明显,主要转出为林草地。(2)分时段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较大。2010—2014年其他用地和2010—2018年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最大,分别为-10.48%,8.80%; 2010—2018年水体单一动态度最小(-0.11%); 综合动态度逐段上升,2010—2018年达1.52%,属快速变化型; 林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间交替转化活跃。(3)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呈斑块破碎化、多样化和均匀化演变趋势,景观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增强。(4)人文因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子,平均贡献率为17.82%; 自然因子影响较小,平均贡献率仅9.72%。人文因子和自然因子协同作用加速了广西海岸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10.
1990-2005年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政策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1990,1995,2000,2005年四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和技术,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图及土地利用分布中心研究武汉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政策层面分析1990—2005年政策因素对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在1990—2005年:1)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城市建设用地、水域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为主,其中耕地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面积持续扩张,水域面积缓慢增加;2)武汉市林地、耕地和水域的空间分布中心均有向北迁移的趋势,建设用地中心有向西南迁移的趋势,而草地中心则有向东迁移的趋势;3)耕地保护、退耕还林和中部崛起等相关政策对武汉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存在着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张家口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优势度、均衡度、集中化、多样化等方法和模型,对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占张家口市土地面积的92%左右,构成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基本格局.(2) 1996-2008年,张家口市耕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园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均在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依次为: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交通用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3)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呈减小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向无序、均衡化方向演变.(4)土地利用结构集中化指数减小,多样化指数增大,表明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市近10a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该区域地域特征的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对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1999-2008年重庆市耕地急剧下降,其面积净减了293 679.7hm2,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其面积净增了74 334.1hm2。(2)土地配置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分值呈现出总体下降态势,分别从1999年的0.713 2和0.114 3下降到2008年的0.294 2和0.038 7,这表明目前重庆市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仍较低。土地利用效率与利用效益则增长明显,其分值分别由1999年的0.065 5和0.046 7增长到2008年的0.447 2和0.301 1,但总体水平还较低,表明土地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3)重庆市土地利用绩效值总体水平不高,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由1999年的0.176 7增长到2008年的0.259 8,表明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力的土地宏观调控措施下,重庆市土地利用正朝着合理利用和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耕地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1990-2006年期间耕地和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数据,分析长沙市耕地资源的发展现状和时空变化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长沙市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市耕地面积在1990-2003年呈逐步下降趋势,年均耕地递减率约为0.26%;2003-2006年耕地呈小幅度增长趋势.(2)区域差异度计算结果表明,长沙市不同的区县耕地变化速度和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区县.(3)主成分分析表明,长沙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主要可以总结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农业科技水平因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因子是最为关键因素.(4)多元回归分析也表明,经济因素是长沙市耕地变化最为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偏离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控要求,对江苏省通州市1997-200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通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总体特点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急剧增加,未利用地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差异明显,以2001年为分界点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土地利用系统有序度较高且相对稳定,后一阶段土地利用变动相对剧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得复杂.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类用地控制目标偏离程度差异很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开封湿地景观动态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湿地是城市重要地生态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地加快,湿地景观受到了严重地破坏。以1988年、1998年和2003年三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Erdas和Arcgis的支持下,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指数来分析了开封市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面积严重减少,湿地景观多样性减少,类型区域单一化,受城市化影响湿地破碎度加大,连通性降低;湿地景观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生态服务功能明显退化。最后提出了保持湿地景观的自然性,推动自然型河流建设、加大湿地连通性等景观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市)主城区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参照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性(CS)分析,评估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利用灰色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6年的1.69×109元减少至2008年的1.48×109元.根据灰色模型的预测结果,得到2035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至1.08×109元.区域价值受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流向变化,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负流向.研究区域快速城市化和以追求GDP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给生态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基于武汉市1996—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武汉市近17 a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定性探讨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驱动因素,并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面积在快速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积在快速上升;(2)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均匀度在上升,优势度在下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配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因素等共同驱动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是其最主要的驱动因子。研究表明,武汉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日趋成熟与稳定,对工业用地的利用是集约型的,加强了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结构效率分析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决策参考。以黑龙江省1998—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项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度分析了10a间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并采用DEA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结果表明,1998—2008年间,黑龙江省各类用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哈尔滨市和绥化市变化幅度较大。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与黑龙江省行政区划调整有关。黑龙江省交通运输用地减少速度较快,其他农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的增加速度较快,13个市(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表现不同。研究区可分为DEA有效性城市和无效性城市两种。从土地投入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冗余量较大是导致DEA非有效城市土地利用产出未能达到最优水平的主要原因。从产出水平来看,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出不足是土地利用结构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DEA计算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9.
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阆中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机理做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6年10 a间,阆中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基本呈稳定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度较高.1997-2002年地均产值、公路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非农人口比重、非农产业和农产业的产值比、固定资产投资为强关联要素,其关联度达到0.70以上,人均GDP为中关联要素,关联度为0.65769.而2003-2006年,7项指标均演变为中关联要素,均在0.35~0.70之间.研究认为政府行为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0.
1986-2007年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年、2000年和2007年3期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程度变化指数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1986—2007年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迅速扩大,耕地面积持续下降,林地和灌丛面积有所增加,水体的变化比例一直很小;(2)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是耕地与建设用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移;(3)1986—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大,其中以灌丛和建筑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幅最为显著,此外,研究区1986—2007年间的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显著增长;(4)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城市规划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