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二年,从十个县市、48个主要当家品种采集144标样。经过单胞分离培养,用全国统一方法,鉴定出我区稻瘟病菌有六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出现频率55.12%,分布在10个县市,ZB群出现频率24.48%,分布在7个县市。稻瘟病是我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一九八一年全区穗颈瘟发生面积19万6千7百50亩,估计损失产量1703.4万斤;华安县仙都公社因红410发病成灾减产170万斤。为了摸清我区的稻瘟病生理小种分布情况,从一九八一年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1 稻瘟病标样采集和病菌分离培养1 999年秋季 ,在沈阳、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铁岭、抚顺及葫芦岛等 8个主要水稻产区、 1 3个县区的生产田和试验田中的 1 0 8个品种 (系 )上 ,分别采集了1 46份计 1 50 0多个稻瘟病穗颈瘟标样 (实际应用 1 0 2个品种的 1 30份标样 )。 1 999年冬和 2 0 0 0年春采用单孢分离法 ,选择分离出 1 2 4个单孢菌株 ,用以鉴定有效菌株 79个 (表略 )。2 鉴别品种采用 7个中国鉴别品种 :特特普、珍龙 1 3、四丰 43、东农 36 3、关东 51、合江1 8、丽江新团黑谷。3 鉴定步骤3 1 秧苗培育 :采用塑料盘育苗、岩棉育…  相似文献   

3.
4.
在建阳地区,稻瘟病是威胁稻谷生产的重要病害。1982年早稻穗瘟发生面积达35.96万亩,损失稻谷三千多万公斤。1983年大面积更换抗性较好的品种,使病害流行得到一定控制,近四年来每年发病面积下降到3-8万亩,稻谷损失压低到100-150万公斤。实践证明,种植抗病良种是稻瘟病综合防治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开展抗病育种和对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分布和变化情况的调查。  相似文献   

5.
6.
研究方法 1.田间观察点的设置选择常年老病区宁德七都乡及一般病区福安溪柄镇为观察点。 2.病标样采集和分离培养在早稻叶瘟流行至穗瘟发病期的5~7月。每月2次,逐月采集叶瘟、叶枕瘟及穗颈瘟标样,每品种5~10个标样,进行分离单孢菌株、培养、供小种鉴定用。 3.将各个时期采集分离的单孢菌株,应用全国统一的七个鉴别品种进行鉴定。鉴定方法,孢子培养,育苗和接种以及调查方法和记载标准等均按全国统一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1.同地同一品种早季叶瘟流行至穗瘟期的小种变化(表1)。 1985年稻瘟病是中偏轻病年,在溪柄镇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12个常规早稻品种、9个恢复系或组合和2个抗源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谱,结果认为常规早稻78130、矮梅早2号、姬糯和云农糯,杂交组合汕优63和汕优常521—2抗谱较广,能抗供测的大部分生理小种,可进一步扩大推广;梧农1号对11个小种的55个单孢菌株只有2个菌株(含2个小种)致病,表现了较广的抗谱,可作为抗源利用。文中对品种抗谱的测定方法和品种对小种抗感标准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国际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体系在我国研制成功本刊讯:1995年3月10日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稻瘟病课题组,利用我国普遍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作为轮回亲本,以粳型品种草笛、露明、K1,P14号.K60和BLI为供体亲本,经过7次回交和抗病性鉴定,育成...  相似文献   

9.
10.
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普查 1.材料与方法鉴别品种全国通用七个品种,由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病标样采自本区各地主栽品种,采用震落法单孢分离,每一个标样留取一个有效单孢。接种用的孢子采用大麦粒培养。鉴别品种用50%多菌灵1000倍浸种二天后催芽,播于盛肥沃塘泥的搪瓷盘(30×20×5cm),重复三次,于二叶期和接种前一天各施尿素一次(每盘每次2克)。三叶一  相似文献   

11.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2003—2005年采自贵州地区20个地州、市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结果显示,每个供试菌株分别扩增到2-15条DNA带,经UPGMA聚类分析,在0.774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分为19个遗传谱系,其中L7、L6为优势谱系。采用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方法,对其中88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88个菌株分为7群,20个小种,其中ZB、ZC群为优势群,ZB13、ZB15为优势小种。菌株遗传谱系与生理小种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一遗传谱系的菌株可来自多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而同一生理小种的菌株亦可分属于几个不同的谱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概述了中国主要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的种群分布与生理小种的组成状况。目前东北稻区稻瘟菌主要种群为ZF、ZD、ZE和ZA,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3.2%、22.2%、15.6%、12.3%。西南稻区以强致病力菌株ZA和ZB为主,四川省内ZB种群频率高达53%,ZA为22.3%;贵州省的优势种群为ZB、ZA和ZG,出现频率分别为41.4%、18.5%和10.7%。华南稻区主要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28.0%和37.0%。华北稻区以致病力较弱的ZE、ZF和ZG群体为主,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1.5%、22.1%和44.3%。华东稻区主要种群为ZB、ZG、ZC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43.3%、25.0%、13.9%和123%。华中稻区主要是ZA、ZB、ZE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34.9%、28.8%、21.4%和14.1%。西北地区水稻种植较少,但以致病力强的ZA和ZB群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RAPD分析及其与马唐瘟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化卞法微量提取稻瘟病菌7个生理小各和马唐瘟病菌基因组DNA,用60个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21个引物的特异性扩增条带,第一引物-菌系组合扩增到3-19条,平均10.3条;其中有多态性条速为1-12条,平均6.1条,多态性为61.1%。说明稻瘟病菌群体有丰富的RAPD多态性。引物OPH1、OPH2,OPH4,OPH13,OPH14,OPK14等扩增的条带多,多态性丰富,而且可以有效地区分稻瘟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找适应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鉴别品种,首次将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应用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研究中,采用中国第一套7个鉴别品种对生理小种的鉴别力与其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中国水稻近等基因系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对同一中国小种具有细划作用,适宜黑龙江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温州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演变及主栽品种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1~1993年从温州稻区11个县(市、区)55个不同品种上采集481份稻瘟病标样,分离到354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品种鉴定,共检出7群23个小种,ZB群小种的分离频率较高,为80.23%,优势小种为ZB1、ZB9和ZB13。与1981~1984年的小种普查结果相比,小种类型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温州稻区主栽品种病标样上分离的小种看,不同品种上的小种组成有差异,品种和小种之间存在着特定的亲和性关系。对温州稻区11个主栽品种的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汕优10号和辐籼6号的抗性较优,总体抗谱在76%以上,其他品种的抗谱均较差;多数主栽品种对优势小种的抗谱低于总体抗谱水平,该稻区的优势小种ZB1、ZB9和ZB13对主栽品种具有较强的致病性。选育或引进抗ZB群,尤其是ZB1、ZB9和ZB13小种的品种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中 ,经常出现结果不合理的现象 ,这时应通过单基因和复合基因鉴别寄主的发病情况反复相互验证 ,并增加重复次数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验证实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薯不是异质的 ,而是同质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采集福建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菌,鉴定并分析了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种群情况,将2017—2018年福建省的126份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同时收集南平地区生产上主栽水稻品种,通过苗期抗病性表现,筛选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抗病性水稻品种,如隆两优华占、和两优332、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等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用三种不同类型水稻鉴别品种(中国鉴别品种、日本清泽粳型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对黑龙江省139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39个稻瘟病菌株被中国7个鉴别品种划分为6群l4个小种,被日本清泽12个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划分成58个小种,被中国6个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分成26个小种;日本清泽单基因系鉴别品种和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鉴别作用优于中国统一的7个鉴别品种,鉴别作用明显;在黑龙江省可用于抗病育种的基因有Pi-zt、Pi-b和Pi-t;在黑龙江省应该提倡应用中国单基因近等基因系鉴别品种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稻瘟病菌群体分布及优势小种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0~2002年江苏省5大稻区采集的342个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3年累计出现7群30个小种,其中ZG1为优势小种,3年的频率分别为65.00%、56.90%和60.38%,ZB群和ZC群生理小种也是重要的小种类型,有较高的出现频率。用130个ZG1小种的菌株对日本13个已知抗性基因品种进行毒力测定,出现42种类型毒力,其中30.77%的ZG1小种的菌株同时对品种新2号(Pita-k[sup]s[/sup],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致病,为优势毒力类型, 表明品种新2号(Pita-ks,Pi-sh)、K1(Pi-ta)、Pi-4号(Pi-ta[sup]2[/sup],Pi-sh)与江苏省稻瘟病菌有较高的适合度。品种K3(Pi-k[sup]h[/sup])在江苏省有较好的抗性,其抗性频率为100%。用两种毒力类型的不同菌株2003-184(ZC[sub]5[/sub])和 2003-14-1(ZG[sub]1[/sub]) 混合接种13个日本已知抗性基因品种后,发现对上述两个单个菌株表现抗病的K3(Pi-k[sup]h[/sup])品种表现为感病,提示不同毒力的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菌株毒力的改变可能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1):45-53
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生理小种是晚疫病菌重要的表现型之一,其组成与变异直接关系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多样性及生理小种毒力基因的复杂性,并指出了目前中国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