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牛体外受精胚胎卵裂阶段对其体外发育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过体外成熟培养(IVM)、体外受精(IVF)后获得的牛早期胚胎,按其所处卵裂阶段的不同,划分为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3个试验组,在体外条件下继续培养到发育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以观察在胚胎早期,受精卵裂发育的快慢与其后胚胎所获得的继续发育能力的关系。结果显示,牛早期胚胎体外囊胚发育率的高低,与其在体外培养(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正比。在IVF后42~46h处于2细胞、3~4细胞和5细胞以上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囊胚发育率分别为6.5%、21.4%和44.9%,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经过7~9d的IVC后仍滞留在IVC前原卵裂阶段,丧失继续发育下去能力的胚胎比率则分别为51.6%、32.7%和25.7%,与其IVC前卵裂发育的快慢成反比。在IVF后66~70h仍处于2细胞和3~4细胞卵裂阶段的早期胚胎,其体外发育能力明显降低,囊胚发育率只有1.3%和8.2%;而滞留胚胎率则分别高达90.9%和59.4%。结果表明,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卵裂发育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其后体外发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的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屠宰牛卵巢分离的卵母细胞,以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为标准,对牛胚胎体外生产过程进行了简化试验。结果显示:不加卵丘细胞的高密度卵母细胞体外成熟(100~200枚/平皿)可代替加卵丘细胞的标准密度(50枚/平皿)培养,其卵裂率(57.6%比62.5%)和囊胚发育率(23.7%比29.1%)没有显著差异(P>0.05),体外授精时间可从成熟培养后22h延长至27h,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均没有显著变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后可以不经洗涤直接移入受精滴,原成熟培养皿内残留卵丘细胞再培养48h形成的单层细胞,可代替标准方法制作的单层小滴用于体外受精胚胎的共同培养,供胚胎发育培养的单层细胞使用多次不影响囊胚发育率,经简化的IVF技术获得的胚胎非手术移入情期同步受体牛子宫角2~2.5个月后直检有58.3%(7/12)妊娠。我们认为,传统的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经过简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不会减少囊胚发育率和妊娠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电激活对完全体外化牛细胞核移植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牛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23~24h时去核,去核卵用80V/mm40μs两次电脉冲激活(Ⅰ组)或不激活(Ⅱ组),然后将体外受精、发育的8~32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注入卵周隙,用80V/mm40μs两次电脉冲诱导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Ⅰ组操作后存活率和融合率(88.4%和55.0%)显著低于Ⅱ组(95.9%和65.1%,P<0.05)。融合卵体外培养24h和5~8d后,Ⅰ组核移植胚胎的卵裂率和桑椹/囊胚发育率(63.0%和15.2%)与Ⅱ组(50.5%和7.8%)无显著差异,但Ⅰ组结果均好于Ⅱ组。将来自两组的25枚桑椹和囊胚移植到16头同期受体,在已检查过的8头受体中2头受体妊娠,其中1头于妊娠后4个多月流产,1头于妊娠期满后产出一雄性牛犊。研究结果表明:去核卵母细胞的电激活尽管对重组卵的存活与融合不利,但可改善核移植胚的卵裂和发育。本研究在我国首次获得牛细胞核移植的成功,证明用IVM卵母细胞和IVF胚胎进行完全体外化的牛细胞核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BFF,rbGH对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屠宰黄牛卵巢,对2~5mm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体外受精(IVF)、受精卵的体外培养(IVC)进行了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在成熟培养液中单独添加10%D0ECS(发情当天牛血清)获得了卵泡卵母细胞受精后较高的卵裂率(64.7%)、桑椹胚发育率(39.9%)和囊胚发育率(24.8%),说明在成熟培养液中单独添加D0ECS是可行的;在含10%D0ECS的成熟培养液中再添加10%或20%BFF(牛卵泡液),均能提高受精卵的卵裂率以及桑椹胚和囊胚的发育率,以添加20%BFF效果较好,其囊胚发育率(35.0%)显著高于对照组(24.8%,P<0.05);在卵泡卵母细胞成熟培养系统和受精卵共同培养系统中添加10μg/L重组牛生长因子(rbGH),虽对体外受精卵的卵裂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卵裂胚的囊胚发育率(P<0.05)  相似文献   

5.
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与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人工合成培养液CR1aa和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对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牛体外受精卵在CR1aa液中的卵裂率达76.2%,8细胞胚的比率达44.8%。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能够显著促进牛体外受精的早期囊胚以上胚胎的发育。牛体外受精后第5、6天的早期胚胎分别与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在受精后第7天发育至囊胚以上的比率分别达19.8%和24.6%;受精后第8天,孵化的囊胚比例分别达5.2%和7.5%。实验表明,受精后第5、6天的牛体外受精早期胚胎与小鼠胎仔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可显著提高扩张囊胚和孵化囊胚数量。小鼠成纤维细胞对胚胎发育的支持作用取决于胚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6.
牛胚胎体外生产技术的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屠宰牛卵巢分离的卵母细胞,以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为标准,对牛胚胎体外生产过程进行了简化试验。结果显示:不加卵丘细胞的高密度卵母细胞体外成熟(100 ̄200枚/平皿)可代替加卵丘细胞的标准密度(50枚/平皿)培养,其卵裂率(57.6%比62.5%)和囊胚发育率(23.7%比29.1%)没有显著差异(P〉0.05),体外授精时间可从成熟培养后22h延长至27h,卵裂率和囊胚发育率均没有显著变化,卵母  相似文献   

7.
将发育不同时期的兔胚和移核胚的卵裂球细胞核与去核的成熟卵母细胞共同组成移核胚,通过中间受体培养和移植实验检验胚胎的发育能力。结果表明,(1)兔囊胚之前各个时期的胚胎细胞核均可使移核胚发育到囊胚;(2)胚胎极化前后的卵裂球参与组成的移核胚发育到囊胚的比例无显著差异。但极化后 64细胞胚的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的融合率低于极化前的 8细胞胚胎卵裂球;(3)兔 16细胞胚与去核的卵母细胞组成的移核胚可以发育到期,产仔率为 3.16% ;(4)兔移核胚卵裂球用于连续核移植,其后 2 代均可发育成囊胚,其中第 1 代移核胚与第 2 代移核胚发育率相似,但显著高于第 3 代移核胚;(5)兔移核胚和各代连续移核胚卵裂球与去核卵的融合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兔胚胎的一些与分离胚胎干细胞有关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的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3日龄、3.5日龄和4日龄家兔胚胎的形态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了观察。家兔胚胎的外围,不仅有透明带,还包有一层很厚的胶膜。3日龄兔胚为桑椹胚;3.5日龄胚胎已出现囊胚腔,囊胚腔较小,扩增内细胞团(ICM)占据囊腔的1/2~2/3;4日龄为囊胚,囊腔扩大,ICM与囊胚腔的体积比值缩小。桑椹胚的卵裂球和3.5日龄、4日龄胚胎的ICM,以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胚胎阶段特异性细胞表面抗原-1(SSEA-1)免疫荧光标记均呈强阳性,说明它们是由未分化的细胞构成。因此,从保证全能性的角度考虑,3日龄、3.5日龄和4日龄的家兔胚胎,均可用于ES细胞的分离。  相似文献   

9.
牛体外受精胚冷冻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VF)168h的致密桑椹胚、囊胚用常规快速冷冻法、预冷和不预冷的超快速冷冻法进行了冷冻保存试验。结果表明:IVF囊胚采用含10%甘油的常规快速冷冻法、含2.1mol/L甘油和0.25mol/L蔗糖预冷5min的一步冷冻法及含25%甘油和25%乙二醇预冷5min的玻璃化冷冻法等3种方法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的继续发育率(68.0%,59.0%,65.7%)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用快速、简便、预冷的一步冷冻法或玻璃化冷冻法替代常规快速冷冻法;IVF致密桑椹胚可用一步冷冻法(2.1mol/L甘油+0.25mol/L蔗糖)和玻璃化冷冻法(25%甘油+25%乙二醇或25%甘油+25%1,2-丙二醇)进行预冷的超快速冷冻保存;冻前预冷(5min)能显著提高IVF囊胚的冻后形态正常率和继续发育率(P<0.05);IVF囊胚冷冻—解冻后的继续发育率高于IVF致密桑椹胚。  相似文献   

10.
将2469枚经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后获得的牛早期胚胎(2~8细胞阶段)随机放入7组不同日龄(分别预培养0~9天)的牛卵泡颗粒细胞单层细胞滴中进行“复合”培养,然后观察这些胚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继续发育至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能力的差异。结果随单层细胞预培养时间的延长(0~4天内),牛早期胚胎的囊胚发育率、发育速度及囊胚胎孵化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尔后,培养效果又稍有下降。经统计学检验,各组间囊胚发育率(31.7~39.2%)和囊胚孵化率(61.1~72.6%)及7日龄囊胚发育比率(41.8~58.5%)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利用不同预培养时间(0~6天)的颗粒细胞单层与牛早期胚胎“复合”培养,都同样具有促进胚胎在体外条件下发育到囊胚和孵化囊胚阶段的能力,但以使用预培养2~4天单层细胞进行“复合”培养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系统地掌握猪早期胚胎体内外发育规律是进行猪胚胎冷冻、胚胎分割、鲜胚移值、长途运输引种以及基因转移等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本研究包括2个实验,实验1,利用89头超排母猪和19头自然发情母猪,于配种后第2、3、4、5、6、7、8、9和10天手术采得胚胎1612枚,系统地观察猪早期胚胎体内发育规律,即:2日龄胚胎中原核胚占77.39%(397/513),3日龄胚胎中4和6细胞胚占79.05%(83/105),4日龄胚胎中4~8细胞占40%(35/76),5日龄胚胎多为桑椹和囊胚83.12%(64/77),6日龄胚多为膨胀囊胚42.09%(181/430)和孵化囊胚34.19%(147/430),7和8、9、10日龄胚发育到孵化囊胚分别为76.34/oo(71/93)和100%(77/77),而自然发情的5日龄胚胎中桑椹和囊胚仅占32.5%(13/40),6日龄胚胎中膨胀囊胚仅占11.11%(17/153),孵化胚仅占19.61%(30/153)。各发育阶段的胚胎比例均明显低于5、6日龄超排供体(P<0.05)。实地2,将138枚囊胚和膨胀囊胚,分别体外培养24和12小时,囊胚发育阶段的胚胎50%(48/96)?  相似文献   

12.
牛胚胎原代和继代细胞核移植结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比较了原代和继代核移植的操作各环节以及核移植胚胎在体外发育能力上的差异。通过显微操作将体外受精发育而来的8~32细胞期胚胎的单个卵裂球注入激活的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内,并用80V/mm、40us2次电脉冲诱导卵裂球与去核卵母细胞融合,借此进行牛胚胎的原代核移 体外发育来的8~32细胞期的原代核移植胚胎作为供体,用原代核移植相同的方法进行牛胚胎的继代移植。原代核移植的存活率和融合率(87.3%和68.5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两种常规体外培养系统研究了体外培养及不同培养条件对牛体外受精胚胎早期发育各时期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外发育的牛胚胎在发育的各个时期(从原核期到囊胚)胞质中均含有丰富的脂滴,胚胎中特别是在桑椹胚及囊胚阶段可见到一些异常细胞。两系统下发育的胚胎中脂滴形态不同,从桑椹胚阶段开始,胚胎线粒体的发育在M199-BOEC-FCS培养系统中明显滞后于其在SOFaa-BSA培养系统中的对照。  相似文献   

14.
两种方法对牛体外受精及体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研究包括2个试验。试验1,采用由多种大分子物质组成的生物试剂Percol做成离心梯度,离心处理精液获得较高活率的精子。将其用于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在使用45μL大小的受精滴及2×106个/mL的最终受精精子浓度时,加入20个或40个卵母细胞,二者均获得较高的分裂率(%)89.0±5.0、88.1±3.8及囊胚率(%)51.0±7.0、46.3±16.7。试验2,为了更接近胚胎在母牛体内发育的实际状态(动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将摇床振动培养引入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阶段,以期提高胚胎发育质量。结果表明,在早期胚胎基数及环境因素完全一致的前提下,振动培养组的囊胚发育率(%)及囊胚卵化率(%)分别为61.1±12.2、82.6±6.8,而常规的静置培养组为67.4±6.3、88.0±7.4,方差计算表明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5.
将采自肉联厂屠宰车间的牛卵巢中的卵母细胞置于TCM-199+10%ECS(0d)+FSH(1万IU/L)+LH(5mg/L)中培养成熟,用含0.3%透明质酸酶的消化液将卵母细胞周围的卵丘细胞去掉,并以7.5mg/L的CB液处理后,用微吸管吸去透明带内的第一极体及极体下面的部分卵母细胞质,然后将经体外受精并发育至8~16细胞期胚胎的卵裂球注入去核卵母细胞的卵周隙中,再将移核胚置于电融合槽内进行融合(电场强度为1200V/cm,持续时间为80μs,1次脉冲刺激)。将融合的胚胎移入生长有单层贴壁颗粒细胞的发育培养液(TCM-199+10%牛血清)中培养,观察移核胚的融合率及发育率,部分去核卵母细胞经染色后观察去核率。结果表明:(1)移核胚的融合率为86.9%(53/61);(2)发育至2~8细胞期的胚胎占培养的移核胚胎总数的21.3%(10/47);(3)卵母细胞的去核率为68.2%(45/66)。  相似文献   

16.
绒山羊超数排卵和胚胎冷冻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建立适合于绒山羊的超数排卵方法和胚胎冷冻程序,为开发绒山羊胚胎移植技术奠定物质基础,使用两种FSH制剂(宁波生物制剂厂生产的FSH和中科院动物所生产的FSH)对37只供体羊进行了超排处理,每种制剂使用两种不同剂量。超排结果如下:每组供体平均排卵数分别为9.50±4.44(138IU),12.40±5.18(150IU)和8.14±3.98(2.4mg),11.29±1.87(2.7mg)。每组可用胚胎数分别为7.50±4.21(138IU),7.80±1.32(150IU),4.29±3.54(2.4mg),5.59±4.54(2.7mg)。宁波产FSH对绒山羊的超排效果好于中科院产FSH。共冷冻107枚胚胎,其中孵化囊胚31枚、紧缩桑椹胚至扩张囊胚期胚胎76枚。解冻63枚胚胎进行了移植,包括18枚孵化囊胚和45枚有透明带的胚胎。解冻胚胎的存活率分别为33.3%(孵化囊胚)和84.44%(其它胚胎)。移植妊娠率分别为50.00%(孵化囊胚)和59.26%(其它胚胎)。这说明绒山羊胚胎移植技术是一项具有较大经济潜力的实用技术,通过对各个技术环节进一步改进,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17.
影响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Whiten氏液为基本培养液,研究了卵丘细胞、谷氨酰胺及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HCG注射后17~18h、25~27h和36~38h昆明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葡萄糖或谷氨酰胺存在与否,卵丘细胞与受精卵的共同培养对胚胎克服体外发育阻断无明显效果。葡萄糖能抑制1-细胞胚胎发育,促进4-细胞以后的胚胎发育。谷氨酰胺是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良好能源物质,可使96%(308/321)的体外发育到2-细胞的胚胎克服阻断而继续发育到4-细胞。谷氨酰胺与葡萄糖联合使用,则可使小鼠受精卵的囊胚发育率达57.5%(229/398)。HCG注射后36~38h的小鼠胚胎能利用葡萄糖。  相似文献   

18.
兔核移植胚胎的克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改进了兔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及供体卵裂球的处理方法,并对核移植胚的体外克隆、继代克隆及克隆胚的体内发育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卵龄对受体卵母细胞的去核具有显著的影响,卵龄为15~18h的去核率为100%(45/45),显著高于13~14h的46.6%(7/15),P<0.01。DNA合成抑制剂Aphidicolin处理16-细胞期卵裂球后,重组胚的囊胚发育率54%(20/37)高于未处理组的45%(14/31),P<0.05。从2枚16-细胞供体胚分别获得来自一个供体胚的9枚和7枚核移植克隆囊胚,囊胚发育率为51.6(16/31)。然而第一次继代核移植胚的囊胚发育率仅为11.5%(6/52)。16-及32-细胞期卵裂球的重组胚可发育至产仔,共获2窝8只仔兔。其中1只、2只、2只和3只仔兔分别来自4个供体胚。  相似文献   

19.
通过聚合嵌合法初步建立一套黄牛和水牛种间嵌合的程序与方法。聚合嵌合法采用链酶蛋白酶消化透明带或用机械剥离法去除透明带,然后在含有100 μg/ml PHA的培养液中聚合形成嵌合胚。结果发现, 8-细胞黄牛胚胎聚合水牛桑椹胚与黄牛囊胚聚合水牛桑椹胚相比,聚合胚存活率和囊胚发育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显微手术法分离黄牛和水牛8-细胞胚胎卵裂球进行聚合,聚合率为92.3%,囊胚发育率为58.3%,与用0.25%链酶蛋白酶分离胚胎卵裂球进行胚胎聚合的聚合率(86.7%)和囊胚发育率(46.2%)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①水牛和黄牛胚胎通过卵裂球聚合获得的种间嵌合胚胎能继续发育;②胚胎聚合前的发育阶段对其聚合成功率和随后的胚胎发育无明显影响。③胚胎卵裂球的分离方法(显微手术法和酶消化法)对其聚合率和囊胚发育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牛磺酸(taurine)和谷酰胺(glutamine) 的综合效果以及对比4 孔培养板(4 - well plate) 和培替氏培养皿(petri dish)对牛卵子体外受精后的分裂率、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牛磺酸和谷酰胺对牛受精卵体外发育的作用与胚胎的培养系统和所用培养器皿有关。利用4 孔培养板和培替氏培养皿培养牛受精卵对牛胚胎体外发育影响的对比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