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鱼与青鱼、鳙鱼与团头鲂之间的细胞核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草鱼与青鱼、鳊鱼与团头鲂之间进行核移植试验,获得了不同属鱼类间的草鱼细胞核和青鱼细胞质配合的核质杂种鱼——草青移核鱼幼鱼,以及不同亚科间的鳙鱼细胞核与团头鲂细胞质配合的核质杂种鱼——鳙团移核鱼,得率分别为0.9%和1.8%。核质杂种鱼的胚胎发育特征大多与受核体鱼相似,而形态特征大多与供核体鱼相似。表明胚胎发育明显受受核体细胞质的影响,而形态性状特征主要受供核体细胞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核质杂种鱼染色体以及肌肉LDH和MDH同工酶、营养成分的测定齐福印,许桂珍,张永春(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2)郑明霞,苏秀兰,闫美荣,刘庆平(内蒙古医学院)我们在硬骨鱼类的细胞核移植研究中,进行了草鱼与鲤鱼、草鱼与青鱼、鳙鱼与团头...  相似文献   

3.
齐福印  苏秀兰 《中国兽医学报》1995,15(3):302-302,245
鳙团移核鱼个体生长的研究齐福印,许桂珍,张永春(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42)苏秀兰,闫美荣,刘庆平(内蒙古医学院)我们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了核质杂种鱼——鳙团移核鱼[1],并比较测定了鳙团移核鱼与两亲本鱼(鳙鱼,团头鲂)的染色体、肌...  相似文献   

4.
用草鱼的头肾组织细胞核、草鱼的头肾细胞核与鲤鱼成熟去核卵之杂种胚胎细胞核、草鱼的囊胚细胞核,分别与鲤鱼的去核卵细胞质配合进行核移植操作.结果,体细胞核移植,在亚科间的组合——草鱼核 鲤质中获得原肠期胚胎,得率为1%;体细胞继代核移植,在草鱼核 鲤质中获得胚孔封闭期胚胎,得率为5%;胚胎细胞核移植,在草鱼核 鲤质中获得眼球色素出现期胚胎,得率为2%.草鱼→鲤核-质杂种胚胎的胎盘形状、大小与鲤鱼的相似,而大于草鱼;胚盘细胞数量也多于草鱼胚胎同期胚盘,而类似于鲤鱼同期胚盘.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细胞核移植的方法,获得了亲缘关系较远的不同目鱼类之间的核一质杂种鱼胚胎.即以鳜鱼的囊胚细胞核作供体,以鲤鱼的成熟未受精去核卵细胞质作为受体进行核移植试验,使囊胚细胞核发生分裂,从而启动卵细胞质也发生分裂,导致重新进行个体发育.在获得的112个正常发育的核移植卵中,发生卵裂的107个,占95.5%发育至囊胚期的61个,占54.5%,发育至原肠期的6个,占5.4%,发育至神经胚期和胚孔封闭期的各1个,分别占0.9%.鳜→鲤核质杂种胚胎类似鲤鱼同期胚胎,其早期发育速度与鲤鱼相似而比鳜鱼快.各杂种胚胎发育期的胚盘形状及大小均类似鲤鱼,大于鳜鱼同期胚盘,且胚盘细胞较多,但比鲤鱼胚盘细胞小,这是鳜→鲤核质杂种胚胎发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认为核-质杂种胚胎的性状发育,受核受体物种的母性影响控制.  相似文献   

6.
《北方牧业》2006,(20):5-5
10月12日,在哈尔滨市三元畜产实业有限公司种猪场,由东北农业大学刘忠华博士带领的《东北民猪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课题组与哈尔滨市三元畜产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培育出的我国首例采用成体体细胞作为核供体的3头健康雌性克隆东北民猪以剖腹产的方式顺利出生.克隆猪各项形态特征与供核体细胞个体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采用成年小鼠的卵丘细胞核、胎儿成纤维细胞作核供体细胞来进行核移植,研究小鼠卵母细胞的去核程序和影响重构胚附植前发育的激活条件;随后将重构胚与供体细胞系共培养后获得囊胚阶段的小鼠重构胚,并将其移植到受体鼠体内后获得了24%克隆胚胎。结果表明,小鼠卵母细胞质能够进行重编程来支持早期的胚胎发育。  相似文献   

8.
核移植就是将共体核移入受体卵胞质获得重组胚的过程,核移植可以产生遗传组成相同的若干后代,前景迷人。猪胚胎核移植目前以早期卵裂球做供体,次级卵母细胞做受体。猪胚母体-合子转变(MZT)发生于4细胞期,MZT不影响重组胚的发育能力。核质融合及激活老头儿采电激法,可有效地使重级胚发育,卵母细胞质可使融入的核发生再规范产重排发育程序,供体细胞周期对核移胚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由于猪胚的特殊性,核移植的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鲤科鱼肠道菌分布及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草鱼、青鱼、白鲢、鳙鱼、团头鲂、三角鲂、鲤鱼和鲫鱼等4个亚科鱼肠道菌群中的好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对菌群种类和分布进行了X^2和相关分析,给出了一种测度菌群在寄主中广泛分布的广谱系数。结果发现同一亚科的鱼内菌群分布有极高的相似性。而不同亚科的鱼间菌群分布有较大的差异,但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和鳊亚科(Abramidnae)在菌群分布也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哈夫尼亚菌属、致病杆菌属、气单胞菌属、柠檬酸菌属、假单胞菌属在这8种鱼中有较高的广谱系数(9.8937-19.0177)且其x^2测验不显著:而链球菌属、拉思氏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的广谱系数很低。在0.54-2.3922之间各自只在1种或2种亚科中能检测到,因此是属于专一性共生菌。  相似文献   

10.
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牛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核供体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电融合条件及去核方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血清-饥饿组(细胞周期同期化处理组)的移核重构胚细胞融合率(83.3%),卵裂率(70%)和囊胚发育率(33.8%)与血清-选择组对应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82.3%,69.2%,32.4%,P>0.05);但上述2组分别极显著高于血清-随机组(64.8%,33.8%,4.35%,P<0.01),试验确立了场强1.025kV/cm,脉冲宽度50μs,连续2次脉冲为最佳电融合条件。摸索出的点击去核法,对卵母细胞进行去核,去核成功率达90%,极显著高地吸引法的68.3%(P<0.01);其囊胚发育率为34.1%,显著高于吸引法的18.0%(P<0.05),与挤压法(20.9%)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移植重构胚胎移植后,产2头成活的体细胞克隆牛。  相似文献   

11.
系统探讨了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各种影响因素,并初步建立了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一整套程序。体外成熟培养22~24h的水牛卵母细胞去核后,将经血清饥饿(0.5%FBs)培养2~9d、0.1mg/L Aphidicolin(APD)培养 0.5%FBs培养2~9d或一般培养法(10%FBS)培养的水牛耳皮成纤维细胞或颗粒细胞,直接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质中,或注射到卵周隙中再经电融合(100V/mm,15μs,电脉冲3次)构建重构胚。重构胚经化学激活后(5pmol/L离子霉素5min,2mmol/L6-DMAP3h)培养7~8d,评定其胚胎发育能力。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mg/L APD 0.5%FBs培养处理后的重组胚卵裂率,均极显著高于血清饥饿和一般培养处理的同种供体细胞(P<0.01),但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0.1mg/L APD 0.5%FBS处理后进行核移植的分裂率和发育率均无显著差异(63.06%比58.70%,P>0.05)。以水牛颗粒细胞为核供体时,电融舍法的重构胚分裂率显著高于胞质内注入法(P<0.05),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培养3代和6代的水牛颗粒细胞以及培养6代和10代的耳皮成纤维细胞,其具有正常二倍染色体的细胞比例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这2种细胞不同培养代数作供体进行核移植时,各代之间核移胚的体外分裂率、囊胚发育率无显著差异P>0.05)。这些结果表明:(1)水牛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经培养传代所建立起来的细胞系相对比较稳定;(2)0.1mg/L APD预培养处理供体细胞能提高水牛体细胞核移植的效果,但血清饥饿培养则无作用;(3)水牛耳皮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均可作供核细胞,核移植后都能得到体细胞克隆的囊胚,但前者的效果略优于后者,且其核移植效果不受供核细胞培养代数的影响;(4)电融合核移植胚胎的发育率高于胞质内直接注入法,但两者的总体效率相似。  相似文献   

12.
牛卵母细胞质内注射体细胞核移植胚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牛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处理方式对卵质内直接注射法构建的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同时比较了MⅡ期与TⅡ期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细胞核注射前对供体细胞作低渗处理可明显提高胚胎构建的成功率和早期发育能力。牛皮肤成纤维细胞是否作G1/G0期同期化处理,对核移植胚胎的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发现供核细胞在悬浮情况下作休眠处理,所得核移植胚胎的发育能力与贴附休眠的细胞基本相同,且悬浮休眠3d后的细胞无需再作低渗处理便可用作细胞核注射。MⅡ期或TⅡ期卵母细胞作为胞质内核注射受体,对牛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的早期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维尔穆特(Wilrnut)及其同事[1],发表了一项成果: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地将一只6岁成年雌绵羊的乳腺细胞的二倍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品种的绵羊未受精卵中,发育出一只命名为“多莉”(coily)的小雌绵羊。此项技术的突破之处在于:取一小块乳腺细胞团,进行初始培养3-6代,然后采用血清饥饿法(把培养液中的小牛血清从10%降到0.5%),使培养的细胞阻止在G。期(静止期),然后将其细胞核移进未受精卵中。其他的技术路线与先前他们[2、3]进行绵羊胚胎的二倍体细胞核移植完全相同,即用显微吸管(…  相似文献   

14.
TSA处理供体细胞对组蛋白乙酰化和核重编程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克隆胚胎基因组的不完全重编程是克隆动物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试验中以第5代牛胎儿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核,以牛卵母细胞作为受体胞质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用75 nmol·L-1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分别处理供体细胞6、12和24 h,通过核移植检测克隆胚胎发育率,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细胞和克隆囊胚组蛋白H3K18乙酰化水平和细胞周期.结果显示:随着TSA处理时间的延长,供体细胞组蛋白H3K18乙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75 nmot·L-1TSA处理供体细胞12 h的克隆胚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23.5%vs 15.7 %,P<0.05);供体细胞经TSA处理的克隆囊胚组蛋白H3K18乙酰化水平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5);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G0/G1期和S期比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SA对核供体细胞的处理存在时间效应,75 nmol·L-1TSA处理12 h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更易被卵母细胞重编程,显著提高了克隆胚的体外发育能力,初步证实TSA是通过提高供体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来促进供体细胞重编程的.  相似文献   

15.
牛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具有特殊的顺序,多基因族。细胞核染色体的变化与不同种类以及个别种群的局部重复顺序有关。以前我们已查明,体细胞核染色体含量及其特征是因个体的差异及与产奶量有关。现在我们试图查明不同组织细胞核的含量之间以及各个染色体结构的特点与产奶量的关系。方法 选用10头黑白花杂种初产母牛,分为2组:第1组5头为相对高产母牛(最高日产奶量为20kg)第2组5头为相对低产奶母牛(日产奶14.3kg)。在哺乳3个月时取血液进行细胞学和理化检验。在这些试验牛18个月龄时取皮肤组织制成标本,费尔根氏染色,采用分光光度汁测定腺细胞核含量。染色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标本在5N  相似文献   

16.
旨在揭示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乳腺组织雌激素受体α(ERα)和雌激素受体β(ERβ)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采集泌乳中期(分娩后3~4个月)和静止期(断乳后1个月)各5头健康牦牛的乳腺组织,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Image 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检测ERα和ERβ在牦牛泌乳中期和静止期的分布情况,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对乳腺组织内的ERα和ERβ蛋白含量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泌乳中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多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少部分分布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脂肪细胞的细胞核、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静止期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大量分布于结缔组织中脂肪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少数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泌乳中期ERβ大多分布于乳腺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及脂肪细胞的细胞核中,但着色较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浅。静止期ERβ广泛分布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间质细胞的细胞核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核中,腺泡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也有表达,但较泌乳中期阳性细胞数少。牦牛乳腺组织内ER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静止期显著高于泌乳中期(P<0.05);静止期与泌乳中期乳腺组织内ERβ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不同发育期牦牛乳腺组织内的表达存在差异,提示,雌激素受体不同亚型在牦牛乳腺发育及泌乳生物学中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季杨  张新全  马啸  初秀娟  李芳  蒙宇 《草业学报》2009,18(4):260-265
 以多花黑麦草12个杂交组合的亲本与后代共70个材料,采用SRAP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杂种与双亲之间的扩增谱带多态性,以甄别真假杂种。结果表明,1)用10 对引物组合共得到多态性条带101 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0.1条多态带,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7.1%。表明供试材料在DNA 水平上多态性较高,能够很好的揭示材料间的差异,利用SRAP进行品种和杂种鉴定是可行的。2)所鉴定的62个后代中SRAP扩增电泳带型表现出同父、同母、综合和不同于亲本的新带型等多种类型。结合多对引物综合分析所鉴定的62 个后代中,有48 个后代具有父本的特征带,这48个后代可以鉴定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18.
奶牛场要想提高奶牛的受胎率,除了要求奶牛有良好的营养外,还要配合合理的的发情观察。目前国内大多采用人工观察法,即每天观察3-5次,重点在清晨与晚间进行观察。据统计,如果每天观察5次,可以达到81-91%的发情观察效果,但这种观察方法的效果往往受天气和人员的因素而变化较大。奶牛站立发情过程平均为9小时,对于成母牛与育成牛来说这种过程是一样的,平均范围约3-30小时。其中约有30%的奶牛发情过程少于6小时,15%的奶牛发情少于2小时。因此,完全依靠人工观察法容易出现漏配现象。用尾部涂漆法可以提高奶牛…  相似文献   

19.
形态与分子标记用于羊草种质鉴定与遗传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1,他引:10  
利用分子标记与形态标记对随机抽取的17份禾草种质进行了种质评估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在17份供试材料中鉴别出9份羊草种质,占供试样品的53%,说明分子标记方法用于羊草种质资源鉴定是可行的,并具有快速,准确,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优点,在40个10Mer的随机引物当中新筛选出21个有效引物,以其对9份羊草材料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出115条带,DNA片段大小在0.2kb-5.5kb之间,其中95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多态比率82.61%,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为4.5条,研究表明,S1213-900,S1213-1700,S1215-S500,S1396-1370,S1384-900,S1202-5180,S1220-2200,S1381-1580,S1211-2800,S1211-800为羊草种质所具有的10个特异性标记,据此可将羊草种质与披肩草,赖草加以区分,同时在羊草种内亦发现13条可区分供试羊草种质的特有标记,形态标记与分子标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羊草种质的小穗数,种子千粒重,叶色,有性繁殖量和结实率5个形态学指标与遗传多样性指标-特有带百分率及遗传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用于羊草种质的遗传评估,笔者对羊草种质资源在收集和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家蚕第2数珠蚕的发现与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x射线诱发,获得一种可遗传的体形突变蚕,其形态特征与数珠蚕(mf:12-39.8)相似.幼虫节间膜深缢,环节紧缩,形似数珠,体细而硬,易脱肛.遗传分析表明,受常染色体上隐性单基因支配.因其为数珠蚕的相似突变,故称之第2数珠蚕(monilifonm 2),基因符号暂记为:mf-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