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鸭传染性桨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其特征是内脏浆膜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形成所谓"四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  相似文献   

2.
鸭疫里默氏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 in Duckling),由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所致的传染病.1932年于美国首次报道鸭疫里默氏菌病,尔后相继报道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德国等多个国家.我国郭玉璞等于1982年首次报道,随后,全国各地相继有本病报道.由于本病感染死亡率及淘汰率高,给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颇大,为当前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20 0 0年 4月 ,武汉青山地区某个体养鸭场发生一起 1 5日龄幼鸭腹泻 ,精神不振 ,共济失调 ,鼻眼分泌物增多 ,剖检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以及偶有败血症病变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鉴定 ,确诊为鸭疫里默氏菌( RA)。由于鸭疫里默氏菌病在武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感染家鸭、火鸡和多种其他鸟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2周龄~3周龄的雏鸭,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伤的脚蹼等途径感染,呈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干酪样输卵管炎等病理变化。目前已成功地研制出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来控制此病。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鸭疫里默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诊断,防治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主要侵害2~6周龄各品种的雏鸭,特别是2~3周龄雏鸭的慢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20%~40%,是目前危害邵武市养鸭业健康发展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疫病.现将一起北京鸭发生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默氏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是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规模养殖的禽群一旦染疫发病常以高死亡率给养鸭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养鸭业的头号杀手.笔者长期从事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对于规模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茵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茵感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是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的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规模养殖的禽群一旦染疫发病常以高死亡率给养鸭生产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养鸭业的头号杀手。笔者长期从事养殖生产技术推广,对于规模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预防与控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到我局动物医院求诊的病鸭中 ,发现一种主要侵害小鸭的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患病雏鸭临床表现为眼睛湿润 ,眼、鼻有分泌物 ,全身发抖、歪颈 ,少数病例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剖检以明显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病变为特征。发病率为 30 %~50 % ,病死率为 50 %~ 70 %。经综合分析 ,诊断为鸭疫里默氏菌病。1 发病特点本病全年均可发生 ,但以气候温度较低的冬春季为甚。 1— 8周龄都易发病 ,尤以 2~ 4周龄的雏鸭最常见。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当雏鸭营养差 ,育雏舍环境条件恶劣 ,又受转栏、淋雨等应激因素…  相似文献   

9.
鸭疫里默氏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疫里默氏菌是黄杆菌种的一个成员,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菌。过去多年因对本菌的生物学特性知之较少,故将其列入不同的菌属,但根据细菌的表型和基因型特征,现列为一个单独的属,过去业内人士对此菌了解甚少,故刊出本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其特征是内脏浆膜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形成所谓“四炎”,即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及脑膜炎。1流行病学鸭疫里默氏菌主要侵害鸭,各品种鸭均易感,以2~6周龄雏番鸭最易感。耐过鸭生长、发育受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福建以每年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为本病高发季节,这可能与气候变冷,保温条件差等有关。感染鸭死亡率的高低取决于鸭的品种、日龄、鸭疫里默氏菌毒力的强弱、饲养水平的高低、卫生条件的优劣以及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11.
鸭疫里默氏菌可以引起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而火鸡、鹅、鹌鹑以及鸡感染发病比较少见.本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主要病变特征.致病性大肠杆菌亦可引起类似上述病理变化的禽类传染病,临诊上难以区分.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患鸭嗜睡、头颈歪斜、腿软不愿走动或头触地、共济失调、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剖检见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关节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和秋末季节多发,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2~8周龄雏鸭最易感.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侵害小鸭,以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为主要病变.该病以鸭感染为主,但随着鹅的规模化生产,鹅的饲养总量和单位容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养殖户仍然沿袭粗放饲养方式,营养、管理、防疫等工作又没有跟上,致使该病也成为小鹅目前常见和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将一起鹅群发生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雏鸭群感染可导致大批发病和死亡。建阳市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该病,且成为长期危害肉鸭养殖业的一种最常见细菌病。  相似文献   

15.
鸭疫里默氏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鸭细菌病。由于该病分布的广泛性以及引起鸭的高死亡率、发育迟缓和淘汰率增加,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对鸭疫里默氏菌进行深入研究,以便预防和控制、乃至最终消灭本病,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论文从血清型、诊断方法、疫苗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鸭疫里默氏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2005年5月中旬,漳州市芗城区某狮头鹅饲养场雏鹅发生一起以拉青绿色稀粪、呆立、共济失调、头颈震颤为主要症状的疫病。经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狮头鹅鸭疫里默氏菌病。现将诊断防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鸭疫里默氏菌病,俗称鸭“包心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可发生于各种鸭,很少见鹅的感染报道。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却碰到几例由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导致鹅只发病的病例,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1.1病例12001年5月,我县某养鹅户饲养700羽鹅,15日龄前生长发育正常,之后由于天气骤变,持续几天下雨,导致鹅舍潮湿,垫料污秽,于18日龄突然发病。表现精神沉郁、缩颈、昏睡、厌食、软脚、行动迟缓。经用土霉素和病毒灵等治疗3天,病情无明显好转,并很快波及全群,3天共死亡160多羽。1.2病例22001年9月,我县某专业养鹅户饲养的1500羽鹅,于20…  相似文献   

18.
1 概述。鸭疫里默氏菌病(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番鸭最为易感(尤其是白番鸭),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和雏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患禽常出现眼和鼻分泌物增多、拉灰白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跛行等症状。剖检以浆膜出现广泛性的纤维素性渗出,形成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样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等,死亡率为1%~80%,甚至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病是一种鸭、火鸡、鹅等多种雏禽易感的接触性传染病,表现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世界上首次RA感染由Riemer于1904年报道在鹅群中发生,当时被称为“鹅渗出性败血症”。我国郭玉璞于1982年首次报道了北京郊区3个商品鸭场发生鸭疫里默氏菌病;福建省林业杰等于1989年在福州的鸭场分离到RA。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大多数有集约化养鸭生产的国家和地区均有该病发生,在我国几乎所有养鸭区都有发生。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表面破溃的皮肤感染,有时日粮中营养不均衡也会成为该病…  相似文献   

20.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嗜睡、绿色下痢、共济失调、缩颈。慢性病例见头颈歪斜。剖检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末和冬春季节较易发病,2~8周龄鸭易感,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