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白菜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优化培养体系,创制优异DH群体,获得纯合育种材料。以15个大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成分、低温预处理、取材时期对小孢子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材的小孢子胚发生频率有明显差异,有13个品种诱导得到了胚状体,最高出胚率达每蕾10.16胚;NLN培养基中添加0.05~0.20mg.L-1的6-BA和0.10mg.L-1NAA对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花蕾低温预处理对胚状体发生有明显促进作用;盛花期取样的小孢子产胚率高于始花期和末花期;改良MS培养基中添加0.10g.L-1的活性炭,有利于胚状体的发育及成苗;MS 0.10mg.L-1NAA为小孢子植株生根最适宜的培养基;建立了高效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60Co-γ辐射结合自交及游离小孢子培养,培育耐抽薹大白菜-结球甘蓝单体异附加系的后代群体。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自交结角率变化无显著规律,而结籽率则呈下降趋势;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胚状体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显著下降,辐射剂量高于60 Gy时,胚状体诱导率为0。  相似文献   

3.
游离小孢子培养是近年来大白菜育种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阐述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优势,对影响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因素,包括材料的基因型、花粉发育时期、供试材料生长的外界环境、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以及胚状体发生及植株再生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小孢子培养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际意义上论述了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红菜薹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孢子胚诱导上,22个基因型之间的小孢子胚诱导率差异显著:对供体材料低温处理后,在0~5 d范围内小孢子胚诱导率差异不大,超过5 d则明显降低;高温诱导在12-60 h范围内差异不大,超过此范围则小孢子胚诱导率明显降低;NLN培养基中活性炭的有无和浓度大小对小孢子胚诱导率的影响极大.在植株再生方面,对胚进行低温处理和提高琼脂浓度能提高胚植株的再生率.  相似文献   

5.
早熟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优化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了影响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诱导及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小孢子胚状体的发生频率有明显差异,试验的10个基因型中有7个基因型诱导出了胚,其中以早熟大白菜‘陕秋白’产胚量最高,达到每蕾54.8个胚,耐抽薹的‘05BRF1-20’、‘05BRF1-22’和晚熟的‘秦白3号’没有诱导出胚.研究发现植株的生理状态与小孢子的发育关系密切,盛花期取样的小孢子出胚率最高,分别是初花期和末花期的4.65和15.4倍.在NLN-13培养基中附加0.2 mg.L-16-BA能促进胚状体的发生.B5培养基中附加0.1 mg.L-1GA3是小孢子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1/2MS培养基中附加0.1 mg.L-1NAA为小孢子植株的最适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6.
为快速创新蔬菜种质材料,缩短大白菜杂交育种工作中自交系的选育过程,对10个优良大白菜杂交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1~2年内可获得双单倍体(DH)纯合植株,在供试的10个基因型中,有6个得到胚状体,胚诱导成功率为60%,不同基因型之间最高和最低的小孢子产胚数相差极大,春秋霸王平均每花蕾产胚10.92个,天绿58平均每花蕾产胚0.17个;出胚基因型中有5个基因型得到植株,植株诱导率为83%;经田间观察得到20个以上的株系,2012年春季试配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7.
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5个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Pekinensis (Lour.) Olsson]自交系和杂交种为试材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了影响胚状体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几个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有12个品种的游离小孢子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上诱导出胚;各品种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很大,每个花蕾产胚在0.25~65.4个之间;将成熟的子叶形胚及时转移至再生培养基上,对提高植株获得率至关重要;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上附加0.2mg.L-1的6-BA对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有促进作用;B5+0.2 mg.L-16-BA+0.02 mg.L-1NAA的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发育成植株;1/2 MS+0.1 mg.L-1NAA为小孢子植株生根最适宜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8.
对4个不同类型的芥兰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在小孢子胚诱导率上有显著的差异;采用NLN培养基均能获得小孢子胚;最佳高温预处理条件为33℃、24h;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率达到20.7%。  相似文献   

9.
小白菜花药培养胚诱导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0个小白菜杂交种为试材,采用花药培养方法,研究胚状体发生及其再生植株的诱导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小孢子胚状体发生频率有明显差异.有10个基因型诱导得到胚状体.最高的出胚率达到18.31%;适宜浓度的活性炭可以促进胚状体的诱导,培养基中添加谷胺酰氨可以提高胚状体的诱导率;1.0%的琼脂浓度为胚状体继代培养最适宜的浓度,MS 1.0%琼脂为小白菜小孢子植株再生最适宜的培养基.不同透性的封口膜对小白菜生根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4个福山包头系列大白菜品种为试材,对游离小孢子培养和植株再生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对小孢子胚诱导率和成苗率影响较大,平均每个花蕾产胚在1.28~38.25个之间;且胚胎发生能力高的品种,成苗率较高,胚胎发生能力低的品种,成苗率也较低;培养基中添加0.1~0.3 g/L活性炭能明显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及时将成熟的子叶形胚转移至再生培养基上,对提高成苗率至关重要;琼脂浓度为1.0%~2.0%时,成苗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多胚水稻未受精子房和花药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得田  祝虹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1,10(3):228-232,T001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IE8515-28(77(2)春品种的胚培后代)14个早熟株系的IE5代植株为材料,观察植株后代花粉粒育性.结果表明.小麦未熟胚离体培养后所产生的后代,结实均表现正常,但在成熟花粉粒育性观察中发现空瘪、小型以及多萌发孔等畸形花粉粒.而且不同株系各种异常花粉粒所占比例不同.说明胚培无性系后代遗传基础受到深刻影响,包括小孢子形成和发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豆科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的状况,以及在组织培养、花药和花粉培养、胚和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悬浮培养、转化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对豆科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小麦花药培养中,对培养介质中作为碳源供体的糖的种类的不同选择,可以产生不同的胚诱导率,用麦芽糖代替蔗糖,可以获得较高的胚产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因型、花粉发育时期对诱导胚状体的影响和胚状体形成过程中花粉粒的变化特性。[方法]以市场购买的"贼不偷""大黄888""中蔬四号""黄香蕉""顶心红""粉宝莲""宝石"7个番茄品种的花粉粒为材料,以B5为基本培养基,液体培养诱导胚状体。[结果]基因型是影响诱导胚状体的关键因素。供试的7个番茄品种中只有"贼不偷"品种的花粉粒对花粉培养有响应,其余品种无响应;花粉发育时期又是影响诱导胚状体的关键因素。"贼不偷"品种不同发育时期花粉粒对花粉培养的响应有差异,最佳时期是单核中期及单核靠边期;诱导出来的胚状体呈现带有胚柄、多细胞、球形或心形。[结论]试验结果为建立番茄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及其相关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牡丹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愈伤组织培养、胚培养、花药与花粉培养以及器官培养几方面论述了牡丹离体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快速繁殖技术要应用于牡丹的产业化生产。必须提高牡丹试管苗的生根质量,并探寻合适的移栽驯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花粉蒙导、植物激素和胚培养对梅花种间杂交的作用.结果表明,花粉蒙导是克服梅花与其它李属植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有效方法.在花期和幼果阶段用GA144.35μmol连续处理,可将杂交结实率从1.4%提高到2.8%.通过MS附加IAA、6-BA或KT培养基的胚培养,建立了几个杂种无性系.再生植株在田间生长良好,尚需进一步鉴定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玉米花粉和花药组织培养、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以及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玉米组织培养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玉米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研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浅谈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意义及面临的一些问题,综述了玉米子房和幼胚系统的组织培养研究、玉米茎尖和根尖离体培养研究和玉米花粉和花药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20.
辣椒单倍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辣椒单倍体培养的几个主要因素:材料基因型、发育时期、预处理培养基等进行了综述。不同的材料甚至采用相同培养条件,胚状体的诱导频率差异也不同。当花瓣与花萼等长或花瓣稍长于花萼,花药为绿色或花药末端略带淡紫色时,是最适合单倍体培养的时期。NHT培养基是比较适合的培养基。经过适当的预处理(低温、高温、无碳源、甘露醇、秋水仙素等),并加入0.01~0.5mg/L的激素(BA、KT、NAA、2,4-D)和防止褐化(3mg/L硝酸银)会大大提高胚状体发生。但总体来讲辣椒单倍体培养发展较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通过近一步深入系统研究,辣椒单倍体培养技术会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