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总结宁夏西吉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成效与示范园区的模式及其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 ,介绍了以种薯脱毒为主的旱作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技术、以麦套地膜玉米为主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旱作地膜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旱地膜侧条播栽培技术、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高效配套技术、旱地农作物良种的配套推广技术等关键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玉米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多,因此玉米栽培增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应该从玉米栽培的主要措施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目前增产技术已经从之前的增加单株产量转移到通过改善株型增加群体生产量上。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措施。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玉米的产量与发展到了较高的水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玉米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多,因此玉米栽培增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应该从玉米栽培的主要措施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目前增产技术已经从之前的增加单株产量转移到通过改善株型增加群体生产量上。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措施。玉米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升高,玉米的产量与发展到了较高的水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玉米也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玉米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多,因此玉米栽培增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应该从玉米栽培的主要措施与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目前增产技术已经从之前的增加单株产量转移到通过改善株型增加群体生产量上。本文将主要通过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目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不断提高,玉米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其增产技术变得愈发重要。栽培增产技术主要表现在培育单株苗种的生产力,改善苗种株型并增强群体苗种的生产量,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农业发展。为了提高我国玉米农作物的产量,针对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主要方法和措施以及技术特征和增产原理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进展详情。  相似文献   

6.
玉米作为山西省定襄县的主要粮食作物长期连作,玉米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化学农药的使用逐年增加,玉米品质和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和破坏。玉米绿色防控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从而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达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目前,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农作物。受资源约束趋紧、现有产量基数高等因素影响,今后玉米进一步增产难度将明显加大。但与小麦、大豆等农作物相比,玉米种植优势比较明显,玉米面积尚有一定扩大空间。从单产来看,通过改良品种、增加种植密度、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较,具有省时省力、作业效率高、方便等多方面优点,也是中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一项重大变革。应用这项技术之后,改善了农田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为农作物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14,(10):22-25
低碳农业之立体种养的节地 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在江苏省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意杨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  相似文献   

10.
地膜覆盖是一项新技术,通过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高、适应范围广,是农业生产上少有的增产增收措施之一.玉米地膜覆盖最突出的效应是增温保墒,弥补温、光、水资源的不足.一般可增加积温200℃~400℃,增强玉米耐霜冻的能力,相对延长了无霜期.因此,可选用生育期较长、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熟高产品种.盖膜后玉米播种期提前、生育进程加快、早出苗、早成熟.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玉米边际效应的增产优势和芸豆喜阴的生长特性,本文通过对玉米间作矮生芸豆立体栽培技术的研究,集成了玉米芸豆立体高效栽培技术,通过应用优良玉米品种,增加种植密度,芸豆选用矮生无蔓品种,玉米芸豆按2∶2或2∶1的比例间作种植,可实现玉米增产、芸豆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行春马铃薯、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4种4收立体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保证粮田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增加经济收益,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内文摘     
榆树县大豆混种玉米增产技术调查报告——榆树县农林局(吉林农业科学1965年2卷1期)大豆与王米混种,是当前一项重要增产措施。不仅增加粮食产量,又增加经济收益,既保粮食又保大豆。混种的大豆虽然受玉米的影响比清种的大豆减产10~20%,而大豆与王米的综合单产可增产2.0~  相似文献   

14.
基于AEZ模型的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30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趋势,为提高当地玉米的生产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1980-2009年共30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生态区法(AEZ)计算了黑龙江省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玉米的增产空间,并对黑龙江全省和典型县(市)域的增产空间进行了分析。【结果】1980-2009年的30年间,黑龙江省光温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则呈减少趋势;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上限值而言,黑龙江省玉米的增产潜力空间均表现为减小趋势,但增产空间仍较大,相对于光温生产潜力而言还有66%的增产空间,相对于气候生产潜力也仍有51%的增产空间。对典型县(市)域玉米增产空间的分析表明,位于三江和松嫩平原县(市)域玉米生产潜力的开发程度较大,增产空间相对较小,而其他县(市)域的增产空间则较大。【结论】水分是限制黑龙江省玉米增产的主要因子,除三江和松嫩平原外其他区域的增产空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玉米作为一种主要的农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入。文中从四川省邻水县荆坪乡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就荆坪乡的玉米增产主要途径进行介绍,以期为玉米增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 1 发展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是根据作物之间的疏密程度和高矮层次的搭配形成的立体种植。 在立体农业中,一方面由于光、热、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农田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共生期内地面覆盖率增加,减少了棵间蒸发等无效耗水,同时共生期内一水多用,充分利用了农田有效水分,从而使农田水分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如小麦与花生、玉米套种较单一种植需水量可减少12.5%,水分利用率提高34.4%。可见立体农业的节水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农业》2014,(29):22-25
低碳农业之立体种养的节地立体种植、养殖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拓展了生物生长空间,增加了农产品产量,提高了产出效益。在江苏省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农作物立体种植,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意杨林中套种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农林结合,苗木合理科学夹种的苗木立体种植,稻田养殖、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稻田养鸭的农牧结合,意杨树下种牧草,养殖羊、鸭、鹅的林牧结合,水网地区的渔牧结合等。  相似文献   

18.
孙桥 《现代农业》2014,(4):49-49
<正>玉米是开原市主要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7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52.4%。多年来种植形式比较单一,以大面积清种为主,平均单产水平始终在700~750千克徘徊。2013年我们在开原市八宝镇古城堡村张淼家示范了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200亩,秋季经过开原市农业中心专家测产,平均亩产达到853.4千克,比相邻农户亩产746.7千克,亩增产106.7千克,增产幅度达14.3%,效果非常显著。一、增产原理1.大垄双行栽培具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玉米是高光效的高产作物。光的强弱不但影响玉米的光合强度,也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输。据测定,玉米的光补偿点为1500~4000米烛光,光饱合点为3万~6万米烛光,大约为自然光强的1/3~1/2。大垄双行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家一直关注农业的发展,把农业作为国家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进步,我国农业的种植水平逐渐与国家接轨,种植技术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逐年递增。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工业和畜牧业中应用广泛,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高涨,通过种植玉米增加经济收入,但玉米产量不是很高,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本文主要研究玉米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为农民种植玉米,实现高产增加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红壤旱地的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9(4):634-637,643
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系统相比,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在受光结构、通风、湿度、温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可以通过生物种群的多层次立体配置、空间立体利用来改善生态系统空间生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