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业耕作改制,麦棉两熟面积不断发展.常规春棉作麦棉配套使用,成熟晚、霜前花率低、品质差、效益低.夏棉作为麦棉两熟品种,生长季节短、生产潜力小,难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制定符合生产形势需要的育种目标,培育中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相兼的适于麦棉套种的棉花新品种.豫棉16号(原名郑107)就是针对这种生产形势需要,根据育种目标选育而成的中早熟陆地棉花新品种.该品种的培育成功,为麦棉套种粮棉双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 组合设计和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信息》2005,(6):11-12
我国科学家培育出高产低酚早熟棉花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喻树迅研究员及其同事采用复合杂交等先进的育种方法,成功地选育出高产、低酚、早熟、适合我国麦棉两熟的夏套低酚棉棉花新品种“中棉所20”。长期以来,在棉花生产实践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的棉籽通常被人们当作废物丢弃,因为棉籽中含有大量对人畜有不良影响的棉酚,无法直接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3.
中国短季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林昕 《种子》2001,(6):61-64
我国人口众多 ,对粮棉需求迫切 ,为了缓解矛盾 ,开发新的增产途径 ,以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发展的需要。夏播棉育种就是配合我国棉区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 ,从品种改良着手选育短季栽培、宜于麦后夏播连作一年两熟 ,实现保粮增棉、粮棉双丰收为目的的一种育种方法。作者在育种实践中 ,以及在逐年资料的汇总过程中 ,发现麦后夏播棉花品种的早熟性和丰产性两个性状存在着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种效果和质量的进一步突破与提高 ,以致影响到棉区耕作栽培改制的完善。为了使从育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从而达到指导我们今后棉花…  相似文献   

5.
棉花早熟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早熟棉适于麦(油)后直播,实现粮棉一年两熟,对棉花产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早熟性的遗传特性、早熟相关QTL定位、早熟相关基因挖掘的进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早熟棉的发展与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棉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介绍了早熟棉在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北内陆棉区的生产示范应用情况;提出了我国早熟棉育种的研究展望,为我国早熟棉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北疆早熟棉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区,筛选早熟棉花品系材料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的保障,同时对选育早熟机采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14个自育早熟性品系进行筛选鉴定,以期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早熟性材料。结果表明:SP-3、SP-8、SP-14三个品系材料早熟性突出,生育期<120 d,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均达到数值30以上,可为选育早熟机采棉品种提供优质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7.
早熟马铃薯品种熟期短,经济效益高,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物之一。为了解马铃薯熟性的遗传规律,为早熟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以早熟品种中薯3号为亲本分别与早熟、中早熟和晚熟亲本品种杂交形成的6个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对不同类型的杂交组合后代的熟性和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熟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存在细胞质效应的数量性状;配制早熟×晚熟组合既能保证杂交后代中有较高比例的早熟和中早熟材料,也能保证杂交后代中有较高比例的高产材料;中薯3号是一个优良的、配制早熟杂交组合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张香桂 《中国种业》2015,(10):60-61
通过远缘杂交将棉属野生种克劳茨基棉的优异早熟基因转育到栽培品种中,采用多次回交、自交交替使用等方法,田间选育结合室内考种,多目标定向选择,打破早熟与丰产、优质基因间的连锁,育成生育期104d左右,适合江苏省麦油后直播或移栽的丰产优质早熟陆地棉新种质,拓宽了早熟育种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9.
豫棉 19(原名春矮早 )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半矮秆、中早熟、抗病、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 1999年 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命名为豫棉 19。1 确立育种目标长期以来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一直危害着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生产 ,尤其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地广人稀、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棉花集中且连片种植,为棉花规模化生产、机械化采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科研人员从机采棉的农艺指标、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等方面开始了机采棉品种的筛选和育种研究,选育出了在株型、早熟性及产量等方面都非常适宜机械采收的新品种,机采棉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新疆棉花大规模化机械采收和品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