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麦粒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小麦粒重的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小麦籽粒增重的生物学基础和生理基础,环境因子对粒重的影响及栽培措施对粒重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粒重是水稻产量的构成因子之一,增加粒重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现阶段有关水稻粒重的遗传效应特点,粒重与粒型及稻米品质性状间的关系,粒重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与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粒重基因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加强开发易受多环境因素影响、效应较小的千粒重QTL,挖掘与水稻其他性状如抽穗期、稻米品质等相关联的粒重QTL等方法将是提高水稻育种效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粒重是作物的重要产量性状之一,研究作物粒重的遗传机制有利于认识作物驯化过程,并为提高作物产量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以水稻、玉米、小麦等重要作物的粒重研究为例,对与粒重相关的基因以及粒重形成的遗传和生化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水稻粒重是影响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水稻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粒重QTL、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粒重与粒型、品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选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述,提出水稻粒重性状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易获得目标株系,在适当粒重范围内,提高产量与改善米质可以同步进行,利用和改造控制粒重基因是未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稻粒重是影响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性状之一。通过对水稻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粒重QTL、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粒重与粒型、品质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选育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综述,提出水稻粒重性状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易获得目标株系,在适当粒重范围内,提高产量与改善米质可以同步进行,利用和改造控制粒重基因是未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水稻粒重基因定位克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国新  卢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68-8468,8478
增加水稻粒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综述了在水稻粒重上的QTL定位和克隆情况,得知目前共有4个精细定位的粒重基因,包括1个克隆的GS3粒长及1个克隆的GW2粒宽基因。  相似文献   

7.
粒重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粒重的增加对水稻产量的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揭示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变化和遗传规律,可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综述了灌浆生理特性与粒重的关系、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生化特性、激素对粒重的影响以及粒重的遗传特点,并且对粒重育种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所有参试品系粒重均有提高 ,但不同品系效果不同 ,库大源足型 ,粒重稍有增加 ;库源适中型粒重明显增加 ;库大源小型粒重显著增加。因此 ,小麦生长后期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以提高粒重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9.
小麦熟相与粒重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施肥措施——营养体建成及衰亡——物质运转与分配——粒重形成的综合体系,研究了不同熟相小麦在粒重形成过程中各器官的一些主要生理性状的变化。从施肥及营养生理角度阐述了小麦不同熟相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粒重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提出了高产条件下,争取正常熟相、提高粒重的合理施肥运筹体制。关于熟相的概念,除确定其形态色相表现之外,还根据粒重形成过程中的源、库、流关系,赋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抽穗后,每亩地穗数已基本成定局,但穗粒数和粒重还有较大变化,因为籽粒中积累的淀粉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开花以后的光合产物,所以这一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管理方向是保根、保叶、延长叶片光合高值持续期,延缓衰老,提高粒重。浇好开花水或灌浆水。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还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粒重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riffing方法Ⅰ,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冬小麦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三个性状的配合力、基因效应及遗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粒重的遗传同时受基因加性、非加性和母体效应的共同作用;千粒重、株粒重、穗粒重的狭义遗传力分别为72%、63%和45%,前两个性状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后一性状基因加性、显性效应相当;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的核质互作  相似文献   

12.
1993~1995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整双列杂交,分析杂种粒重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的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高粒重属增效基因,对低粒重为部分显性。根据F2方差、遗传力、亲本增效基因携带、相关回归及杂种优势分析,母本对杂种的粒重起主导作用,存在明显的母本效应,随母本粒重的增加,出现正平均优势和正超亲优势组合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其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穗粒重与穗长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穗数、行总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粒重和单穗粒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对穗粒重贡献最大的是单株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单株粒重对单穗粒重有促进作用,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单株穗数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4.
K型杂交小麦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 ̄1995年用5个K型小麦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进行不完整双列杂交,分析杂种粒重杂种优势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K型杂交小麦的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更为重要,高粒重属增效基因,对低粒重为部分显性。根据F2方差、遗传力、亲本增效基因携带,相关回归及杂种优势分析,母本对杂种的粒重起主导作用,存在明显的母本效应,随母本粒重的增加,出现正平均优势和正超亲优势组合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根据扶风县灌区近5a小麦生产情况调查分析,粒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粒重变化受灌浆期光热条件、土壤墒情、病情指数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光热条件起主导作用.生产上适时浇灌浆水、开展“一喷三防”是主攻粒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水稻粒重的粒位效应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粒重差异较大的粳稻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30个杂种F1、2个F2及部分回交组合,研究了同一稻穗不同粒位粒重的变异度和籽粒谷粒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上部籽粒粒重的变异度极显著地小于中、下部;不同粒位粒重的变异度随着粒重的增高而增大,这一特征在下部小穗表现明显,而上、中部小穗,粒重在30g以下时,粒重的变异度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粒位的小穗结实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上、中部明显高于下部。粒重相关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环境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很小,表明粒重的变异主要受遗传控制。在遗传作用中,基因的加性作用是主要的,因而谷粒性状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杂交后代群体随着世代增加、基因纯合度提高,其平均粒重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玉米新选自交系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玉米3个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和百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  相似文献   

18.
石满良 《现代种业》2009,(6):24-24,19
小麦抽穗后即进人生育后期,是增加粒重的关键时刻,必须防止早衰,延长光合期,使其灌浆顺利进行,进而增加粒重,夺取丰收。笔者认为,要增加小麦粒重应抓好以下“十字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旱种技术对水稻粒重的影响。[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旱种时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点播密度及其互作对水稻华优3号粒重的影响。[结果]提高基肥施氮比例、基肥施氮比例与施氮量的互作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粒重;提高施氮量、点播密度,基肥施氮比例、施氮量与点播密度的互作将显著降低水稻粒重。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极显著影响水稻粒重。点播密度对水稻粒重没有直接影响,但其与基肥施氮比例、施氮量的互作对降低水稻粒重的影响最大。[结论]对于不同的水稻品种,合理施用肥料,控制点播密度可以提高水稻的粒重,进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海蚕豆品种和外来超大粒品种杂交,分析了蚕豆百粒重遗传变异及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百粒重在F1代表现为中间型,有时表现为超亲优势,有时表现为没有优势,这与亲本之间籽粒大小以及母系遗传有关,在选择改良百粒重的杂交亲本时,充分考虑育种目标。同时,利用籽粒大小差异较大的亲本选配组合,F2代群体百粒重分离较大,对蚕豆品种的籽粒大小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