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初步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稻作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的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农机装备和基础条件,总结了母本机插秧、母本机械穴直播、种子机械烘干和无人直升机辅助授粉及喷施赤霉素等关键环节技术的试验研究进展,分析了实施全程机械化制种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单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杂交水稻制种授粉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6,(6):19-23
2012—2015年采用单旋翼农用无人机分别在湖南、海南、广东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对10个杂交组合父母本大行比制种,在不同自然风速条件下辅助授粉,通过田间花粉密度观测、母本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考查研究授粉效果。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6∶(40~60),单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的结实率和产量可达到甚至高于人工辅助授粉,说明单旋翼农用无人机可用于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促进制种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3.
《北方水稻》2021,51(2)
依据多年杂交粳稻机械化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和大面积制种实践,优化了制种方案,集成了操作简单、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粳型杂交稻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体系,提出了粳型杂交水稻机械制种的高产结构和指标,明确了适宜机械高产制种的环境条件,总结了机插壮秧育苗、精整田地、合理栽插、制种田间管理、机械割叶、喷施赤霉素、机械辅助授粉、机械收获、纯度及发芽率检测等关键操作技术,为大面积杂交粳稻制种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现阶段实现杂交水稻制种机械化比较现实的途径,并对机械化制种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关键技术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交水稻》2017,(1):34-36
系统总结了2016年在绥宁县农科所进行杂交水稻全程机械化制种关键技术示范的实施情况和示范结果,示范的机械化制种技术有:父母本机插技术、无人机植保技术、无人机辅助授粉技术、父母本机械分收和杂交种子机械烘干技术。机械化制种技术与传统人工制种相比,小面积测产增产19.1%,种子精选入库平均增产15.6%,可降低生产成本约2 550元/hm~2。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为使杂交水稻制种获得成功,重点围绕父母本花期相遇的播差期安排、花期预测与调控、异交群体结构的培养、异交态势的改良、父母本花时动态与人工辅助授粉等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利用"叶龄差、播始历期差、有效积温差"安排父母本播差期,"母本靠插、父本靠发"和"1期父本"定向培养父母本异交群体结构,利用父母本幼穗发育进度、叶龄余数、对应叶龄法预测花期,"氮控钾促、旱控水促"调控花期,"九二○"解除不育系抽穗包颈,协调父母本异交态势等,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重要进步。对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重点研究了适宜制种的温光条件、制种区域及基地选择和"两个安全期"的协调安排。三系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均已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目前杂交水稻制种存在基地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制种程序复杂、种子成本偏高是制约杂交水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混播机械化制种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系统回顾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和阐述了一种利用雌性不育的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制种是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实现杂交粳稻全程高效机械化制种对保证杂交粳稻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和归纳了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阶段杂交粳稻机械化制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进行探索与实践,并介绍了上海杂交粳稻全程机械化制种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较高的用种成本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水稻轻简化栽培的需求,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型是降低制种成本的一条理想途径。本文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临的难题,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了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难题的技术途径,并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为降低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和解决季节性雇工难等突出矛盾,提升杂交水稻制种综合生产能力,对中浙优1号组合的机械化制种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总结,并对机械制种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机械化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不同授粉方式的花粉密度分布与结实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空中花粉捕捉法测定了风机、竹竿、绳索等3种不同人工辅助授粉方式的田间花粉密度空间分布状态,并取样调查了其母本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风机授粉的田间花粉密度在母本穗层的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均比竹竿、绳索授粉的均匀,母本异交结实率比竹竿授粉提高15.3%。本试验认为,采用风机授粉是今后人工辅助授粉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提高制种产量的有效授粉方式。  相似文献   

12.
湘南双季稻区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湘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制种季别的关系,认为湘南双季稻区两系杂交稻制种以发展秋制为宜。秋制中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以8月上旬为最佳,抽穗扬花授粉期可安排在8月16日~9月5日之间,以8月下旬为优。对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主要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Ⅱ优633亲本的特征特性,结合3a制种实践,总结其高产制种技术应抓好几个环节:选好基地、确定抽穗扬花期和父母本播差期、培育多蘖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科学赶粉、去杂保纯、适时收割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现有的寒地水稻育秧塑料大棚进行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研究,初步总结了大棚制种的栽培技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为以后进行杂交粳稻制种相关研究做好技术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先俱  庞秀  丁芬  商文奇  姜伟 《杂交水稻》2020,(2):21-23,31
粳优653是辽宁省水稻研究所用粳65A与C315配组选育的中早熟杂交粳稻新组合,表现优质、食味品质好、高产稳产、抗稻瘟病、制种产量高.2018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大面积制种可采用母本机械化插秧、机械化赶粉,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杂交种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制种建立母本最佳穗层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制种田中喷施“九二0”后的母本穗层划分为高层穗、表层穗、平颈穗、包颈穗4个层次。对各种类型穗层的受粉原理、自然受粉状态,与结实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母本最佳穗层结构模式,以及在实践中可以采取稀播壮秧、密植等6项农艺措施和配套措施,来建立起母本最佳穗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