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科病房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后护理方法的分析,为预防及处置类似医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1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治疗及换药后细菌培养多重耐药菌均转阴,创面愈合。结论:正确处理创面,严格无菌操作,加强营养,心理疏导,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是有效控制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志贺菌多重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志贺菌产生耐药性与抗菌药的结构和作用机制有关,并通过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扩散耐药性,同类结构药物或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具有部分或全部交叉耐药性。然而,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手段的不断应用,人们开始从更多层面来认识志贺菌的耐药性。细菌对不同结构类别或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即多重耐药(multi drug resistance)。本文就志贺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堆肥过程中高温持续时间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及其携带的接合型质粒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消减规律的影响,本研究在鸡粪堆肥初始物料中外源添加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菌液,并设置延长高温时间组(CT组)和常规堆肥组(NT组)两种堆肥条件处理,利用选择性培养及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检测多重耐药菌群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数字PCR定量检测大肠杆菌16S rRNA基因、接合型质粒转移酶基因(MOBP)、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b]及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和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l1)等污染物相对丰度变化,对比获得了延长高温时间对多重耐药菌及其ARGs消减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堆肥能够明显抑制堆肥中多重耐药菌的生长,并且CT组对其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NT组。堆肥结束后,五种基因在CT组的相对丰度消减率为79.82%~99.99%,但NT组中腐熟期结束后APH(3)-Ib、sul2、intl1等基因相对丰度均高于初始物料。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及其接合型质粒的消减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但APH(3)-Ib、sul2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禽畜粪便中多重耐药菌的污染特征,本研究对鸡粪、牛粪、猪粪和有机肥这4种不同样品中多重耐药菌进行了计数分析,并对不同来源的多重耐药菌株进行了分离和纯化,进一步开展了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确定其种属地位,以及基于药敏试验的耐药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动物粪便中四环素、恩诺沙星、磺胺甲恶唑和泰乐菌素4种抗生素多重耐药菌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排序均为鸡粪>猪粪>牛粪,粪源有机肥中可培养的多重耐药菌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在堆肥后均有所下降。通过对耐药菌株鉴定和分类学分析,发现禽畜粪便中多耐药菌的菌门集中分布在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多重耐药菌的优势菌属为Escherichia、Corynebacterium、Kurthia;而有机肥样品中多重耐药菌的优势菌属为Staphylococcus、Glutamicibacter。菌株的药敏试验表明,3类动物粪污中的多重耐药菌都对红霉素、四环素有着较高的耐药率,均高于80%,而对阿米卡星这种抗生素表现出较好的敏感性,其耐药率低于30%。通过对Ⅰ、Ⅱ类整合子基因盒的扩增,发现PCR产物的大小从0.8 kb到1.8 kb不等,基因盒ad A2、dfr A17、dfr A1及sat2在养殖场粪污中检出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方法:分析多重耐药菌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低、多重耐药菌发现率低。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7月至12月,运用PDCA管理模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运用PDCA管理模式前后(2012年1至6月与2012年7至12月)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从14.60%上升到34.54%(P<0.01),多重耐药菌发现率从11.90%下降为8.33%(P<0.01),多重耐药菌发生率(新MDROs分离数/千患者住院日)从0.51‰上升到0.67‰(P>0.05)。结论:PDCA管理循环是促进多重耐药菌监测持续质量改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显示,ICU中近10%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严重威胁患者的安全。先进医疗器械的使用提供了更科学、广泛的治疗手段,但也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ICU中发生医院感染排前三位的依次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CAUTI)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从粪便中分离并鉴定出的40株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用K-B法测定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通过PCR法扩增Ⅰ类整合子,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对10类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高为S,C,SMX,SXT 100%,最低为PB,CTX 0%,多重耐药率(耐3种以上药物)为100%。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35株,阳性率87.5%。Ⅰ类整合子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基因水平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黄地榆散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制备中药含药血清用于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然后建立烫伤大鼠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模型,分别给予西药硫酸庆大霉素和中药三黄地榆散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在给药后的第3、7、10天检测血液中炎性细胞和炎性因子的水平。结果 体外抑菌实验显示,三黄地榆散含药血清与庆大霉素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MIC、MBC均为512 μg/mL。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下调大鼠血清WBC、IL-1β、TNF-α的水平(P<0.05)。结论 三黄地榆散能抑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烫伤大鼠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药复方制剂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别用精提和粗提的中药复方制剂"连黄"作用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大肠埃希菌AcrA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成功扩增出AcrA基因中1 005bp大小的片段,与中药作用前的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碱基序列进行对比分析.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讨中药复方制剂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影响.结果表明.精提和粗提的中药复方制剂均能改变AcrA基因的编码序列,但精提制剂较粗提制剂对AcrA基因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盆炎丸治疗多重耐药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多重耐药支原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盆炎丸,对照组30例口服强力霉素,14 d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疗效方面,盆炎丸治疗多重耐药支原体感染疗效与强力霉素相当,但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盆炎丸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以分离自宁波市市售鸡肉中的一株大肠埃希菌ECCNB12-2为研究对象,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异恶唑、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夫、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10种抗生素耐药。采用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随后对基因组完成图进行获得性耐药基因、毒力因子、质粒水平转移元件预测。菌株ECCNB12-2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5 539 489 bp,GC含量为50.37%,同时携带有4个质粒,大小分别为147 451 bp(pTB-nb1)、139 752 bp(pTB-nb2)、82 252 bp(pTB-nb3)、253 793 bp(pTB-nb4)。获得性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显示,染色体基因组、质粒pTB-nb1及质粒pTB-nb4上共携带有40个获得性耐药基因,同时菌株基因组检测出12个毒力因子。质粒水平转移元件预测结果显示,pTB-nb4质粒包含完整的水平转移系统,理论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接合转移潜力。以上研究表明,分离自市售鸡肉样品的ECCNB12-2菌株是一株高风险的多重耐药菌株,反映了市售鸡肉中细菌耐药状况的严重性,相关研究结果为食源性细菌耐药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病原菌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控CRBSI及持续质量改进(CQI)提供病原学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ICU留置中心静脉脉导管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试验资料。结果 659例患者CRBSI发生率为3.60例次/1 000导管日,引起CRBSI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1.4%)、金黄色葡萄球菌(14.3%)、肺炎克雷伯菌(12.5%),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G球菌,加酶抑-制剂的内酰胺类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G杆菌普遍敏感。结论基层医院CRBSI病原菌呈高耐药趋势,应加强ICU病原学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并按照CQI实施集束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医院感染工作涉及抗菌药物使用、耐药性监测、细菌感染等多方面的内容,依靠传统方式的手工上报,执行效率低。专职人员统计数据费时费力且不够全面,监测结果滞后,严重制约了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对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分析与评价,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人工统计与分析很难达到预期效果[1]。鉴于目前的工作现状,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杭州杏林软件公司合作,从2012年底开始使用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使用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ICU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情况,为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找出针对性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ICU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的认知状况。结果ICU护士做到操作前、后洗手者分别占30.4%(28/92)5、0.0%(46/92),59.8%(55/92)的护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关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及多重耐药菌隔离防护的知识培训。低年资护士组的感染控制知识总得分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组,表现为VAP、CRBSI及多重耐药菌隔离防护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组(P<0.01)。结论ICU护士的手卫生行为亟待改善,同时需加强专科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认真落实各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hly、prfA和iap基因设计了3对常规引物和DPO(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引物,采用多重PCR的方法,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的快速检测体系,并比较了常规引物和DPO引物的优劣,结果表明DPO引物的特异性强,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单增李斯特菌。  相似文献   

16.
多重PCR技术在畜禽病原学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重PCR技术是能同时扩增同一病原核酸的不同基因片段或多个病原不同核酸片段的技术,具有高效快捷、特异性高、敏感、成本低等优点,对于多种病原的鉴别诊断比单一的PCR更为快速。就多重PCR技术在细菌性病原混和感染、病毒性病原混和感染及其他病原混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根据布鲁菌属特异性基因BCSP31和布鲁菌种间特异性标志IS711插入序列,设计合成3对引物,以牛种布鲁菌A19,羊种M5,猪种S2基因组DNA为模版,建立可同时检测布鲁菌属、牛种布鲁菌和羊种布鲁菌的多重PCR方法,并对方法的扩增效果、特异性、敏感性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牛种布鲁菌可扩增出222bp和615bp两条带,羊种布鲁菌可扩增出222bp和932bp两条带,该方法对牛种布鲁菌A19和羊种布鲁菌M5混合DNA模板的最小检出量为100pg,对葡萄球菌26001株、大肠杆菌O78等7种参照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9份布鲁菌血清抗体为阳性牛乳样进行检测,结果均为布鲁菌抗原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管理应用于医院感染防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对照组普通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防控效果。结果:研究组中发生医院感染2例,占5.0%。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10例,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实施全方位护理管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89.5±5.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5±4.2)分,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满意度分别为92.5%和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防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针对卒中病房收治病人的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与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作好健康教育,减少陪护,改善卒中病房环境。结果:通过制定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和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并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密切配合下,改善了卒中病房病人的诊疗环境,使卒中病房病人肺部感染率下降2.26%,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1.25%,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下降2.12%。结论:加强卒中病房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降低卒中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