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钻孔负压引流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及术后复发的机理.方法:回顾我院19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负压引流治疗,分析其术后复发率及复发原因.结果:19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无1例复发.结论:钻孔负压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简便有效的方法,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124例自发性气胸(原发性气胸104例,继发性气胸20例)行VATS手术治疗。结果124例无中转开胸,无手术死亡。术后住院2-19d,平均4.1d。原发性气胸术后复发3例,继发性气胸术后复发1例,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可靠,快捷安全。  相似文献   

3.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气胸、血胸、脓胸及开胸术后的主要诊疗措施,利用胸腔负压吸引装置排除胸膜腔内积气和积液,使肺恢复膨胀状态,消除胸内残腔.在护理中若有疏忽或护理不当使引流管内与外界相通,气体进入胸腔造成气胸,轻者增加病人痛苦,重者危及生命.现将3例因护理失误致气胸的教训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54岁.1993年3月28日8am因左上肺癌在全麻下行左上肺叶切除术.术后第2天拔除上胸管,第3天夜班护士更换下胸管胸腔引流瓶内盐水后,未检查玻璃长管是否在液面下,直至病人诉胸闷憋气才发现,胸管经长玻管下端与大气相通导致气胸.立即行胸穿抽出气体500毫升,并持续低负压吸引,引流出残留气体,患者术后第4天拔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防治经验。方法对21例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漏口缝合、切缘皮下穿刺抽液和(或)置管持续引流及术区加压包扎治愈7例,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治愈9例;行开颅手术修补治愈1例,行鼻内窥镜修补治愈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愈1例。结论 "不透水"缝合硬脑膜、术中恰当处理敞开的副鼻窦,是避免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对已发生脑脊液漏者,卧床、早期穿刺抽吸皮下积液伤口加压包扎或腰大池持续置管引流脑脊液对大部分患者有效,无效及晚期患者需要再进行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在石首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及荆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30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90~210min,平均时间128min。术中出血10~120mL,平均45mL。住院时间7~14d,平均8.9d出院。其中223例患者胆总管留置T管,85例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85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患者,76例患者在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9例患者腹腔引流管留置超过7d。术后出现胆漏15例,均经引流治愈。1例因胆漏,腹腔引流时间为22d。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留置T管患者术后8周返院行胆道镜检查,其中有5例再次取出胆总管残余结石。85例一期缝合患者随访期间无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安全可靠,能够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负压封闭引流结合创面持续冲洗治疗创面感染的效果。方法对30例不同部位不同致病菌感染患者,使用负压封闭引流同时结合术后用庆大霉素或敏感抗生素加入生理盐水24h维持冲洗7~10天的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10~22个月。结果 30例创面感染均能一次性得到很好控制,随访10~22个月未发现有感染复发患者。结论负压封闭引流结合创面持续冲洗治疗创面感染,效果良好,治疗时间相对较短,是一种可靠实用的好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持续、间断封闭负压引流(VSD)方式对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游离植皮术后的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52例下肢创面游离植皮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间断性VSD方式,B组(20例)采用持续性VSD方式。负压引流7~10 d后拆除VSD装置,第一期手术拆除VSD装置后对比两组的创面,第二期手术后观察植皮区皮片生长情况及记录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创面清创、VSD负压引术次数。结果 A组患者创面的肉芽生长、渗液、创面的缩小程度及皮片生长均优于B组(均P〈0.05),创面清创和VSD负压引术次数少于B组(P〈0.05)。结论 VSD负压引流技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感染性创面的负压方式采取术后前48 h持续吸引,以后行吸5 min,停2 min的间断吸引法,优于术后一直采取持续吸引法。  相似文献   

8.
拔T管后胆漏35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拔T管后胆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3~2004年35例拔T管后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5例中34例(97.2%)行保守治愈,其中33例行窦道置管引流,1例行B超引导穿刺,仅1例(2.8%)保守治疗无效改剖腹手术,无死亡发生.结论:绝大多数拔T管后胆漏经积极的保守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9.
曾金武 《长江大学学报》2009,6(4):114-114,11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麻下中心静脉导管植入78例气胸患者体内,外接引流瓶。结果:78例患者肺压缩面积30%~90%,引流天数5-16d,平均5.6d,治愈74例。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气胸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气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严重者可造成纵隔摆动而致死 ,但若能及时排气可迅速挽救患者的生命。笔者采用改良一次性吸痰管治疗自发性气胸 5例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2 1岁~ 30岁 )均为自发性单纯性气胸。操作方法 :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 ,拔掉一次性输液管上的输液针头 ,换套一次性吸痰管 (上海祥盛医疗器械厂产品 ,标准号 Q/AHWAI- 1993)的粗端 (带活塞 ) ,输液管另一端硅胶管直接插入盛有 2 5 0 m L灭菌生理盐水的 5 0 0 m L输液瓶中 ,作水封引流瓶 (瓶塞上要插针头排气 )。常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改良皮瓣"补丁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效果。方法对行改良皮瓣"补丁法" 绷带包扎单管负压引流63例和行传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59例发生皮下积液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发生积液者25例,积液的总发生率为20.5%;其中改良皮瓣"补丁法" 绷带包扎单管负压引流组的积液发生率为12.7%;传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组的积液发生率为2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引流法相比,改良皮瓣"补丁法" 绷带包扎单管负压引流能明显的减少术后皮瓣下积液。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急性胆囊炎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电视腹腔镜胆羹切除术的手术经验。方法:4 7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胆囊动脉、胆囊颈丝线结扎、顺式或逆式游离胆囊或顺逆结合游离胆囊、胆囊颈套扎等方法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4 7例患者中无并发症4 1例,平均住院日(6 .2土1.0 ) d。出血2例,保守治疗6~9d治愈;胆漏4例,其中3例经保守治疗9~15 d治愈,另1例行剖腹胆囊管引流,16 d治愈。结论: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应用得当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减少剖腹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对合并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急性胆囊炎患者,更适合腹腔镜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4例行非手术治疗,死亡1例(7.1%),并发假性囊肿3例(21%)、应激性溃疡3例(21%);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6.7%),术后并发假性囊肿4例(27%)、应激性溃疡5例(33%)、胰瘘2例(13%)、肠瘘1例(6.7%)、腹腔内出血1例(6.7%)、腹膜后残余感染5例(33%).手术方式主要采用腹腔及小网膜囊冲洗引流或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引流,辅之以胆囊切除、胆总管T管引流、胃造瘘及空肠造瘘,而非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常规基础治疗 营养支持 中药内服外敷.结论:①SAP应首先以加强重症监护和重要器官功能保护,不强调早期手术,如果24 h后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可考虑行简单的腹腔及小网膜囊冲洗引流术,视情况附加胆总管引流及胃空肠造瘘;②如果早期合并胆道下端结石梗阻或后期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则主张积极手术,以解除胆道梗阻和清除感染坏死组织,但清创应适可而止,以防术中大出血和术后肠瘘;③尽早改善肠功能对改善SAP局部症状和体征及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有重要意义,中药在恢复肠功能有独到之处,应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凝血酶治疗顽固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顽固性气胸采用凝血酶2000u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1次或2次。结果:注药1次治愈26例,注药2次治愈5例,总治愈率96.9%。结论:胸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顽固性气胸疗效好,副作用少、轻,病人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肝胆外科2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25例)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引流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对照组(n=120例)采用传统碘仿纱布换药引流,对比两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及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可明显减少术后换药次数,促进术口愈合,减少二期缝合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预防性留置皮下潘式管联合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严重肝外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严重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治愈38例(88.4%),死亡5例(11.6%),死亡患者按AAST分级属Ⅵ级1例、Ⅴ级2例,Ⅳ级1例、Ⅲ级1例。治愈患者中并发胆瘘4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肝再出血、肝脓肿、膈下感染各2例,经抗炎、支持、引流和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均治愈。结论采用合理、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提高重度肝外伤的救治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脑脊液外引流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动脉瘤性SAH早期行脑脊液外引流术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开始行外引流时颅内压均大干25mmHg.脑脊液均为血性。治愈生活自理37例.好转生活部分自理13例,死亡8例,死于栓塞或夹闭术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心肌梗死2倒、肾功能衰竭1例。结论:对存在颅内高压及高危血管痉挛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早期脑脊液外引流不但可降低和稳定颅内压.而且还可能引流出逆流入脑室系统内的血性脑脊液。减少脑血管痉卒及并发症的发生、对动脉瘤性SAH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85例脑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脑动脉瘤行MSCTA、DSA诊断与治疗。结果85例中MSCTA共诊断出脑动脉瘤95个,DSA诊断出脑动脉瘤96个,术后确诊为脑动脉瘤96个。MSCTA漏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9.0%(95/96)。43例行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术治疗,42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84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者术后3d因脑水肿而死亡。结论MSC- TA是无创伤、安全、快速、简便的脑动脉瘤检查方法,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PICC管(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和体外负压引流瓶持续引流的效果,总结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确诊为癌症并胸腔积液患者60例,在B超定位后行胸穿,将PICC管置于胸腔并外接体外负压引流瓶持续引流,持续或间断引流5~21d。结果本组60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管,无气胸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PICC管和体外负压引流操作方法简单、安全,危险性小,患者痛苦少。术前的心理护理、术中配合、术后护理提高了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经穿刺确诊,2例行局部小切口探查并取组织冰冻活检确诊。11例均行广泛切开引流,有效抗生素、高压氧及支持治疗,10例获痊愈,1例因切开引流不及时死亡。结论:局部穿刺检查、小切口探查并取组织行冰冻活检可确诊,及时广泛切开引流并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是提高坏死性筋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